kefodshen 发表于 2008-5-8 04:32:39

TTT八卦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第三期TTT去凑了几次热闹,为休闲时间的八卦气氛深为叹服;后来在济溪上翻翻相关帖子,再次深为叹服。

为什么八卦之风如此浓重?在此用俺学过的一些理论试分析一下。本人才疏学浅,大家不要笑话。

1.从八卦者的角度。

首先,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八卦是几乎不需要成本的。动动嘴皮子、敲敲键盘子的事,不会因为你是在八卦就会把嘴皮子磨破了,也不会因此把键盘敲烂了,当然特别八的一说说上三天三夜、一敲敲上成千上万字的除外。你的投入,最多再加上为了留下证据用数码相机抓拍什么的。当然,我们不是狗仔队,会为了一张绯闻照片带着相机蹲点大半天的。

经济学中有机会成本这个概念,简单的讲,可以理解为把一定资源投入某一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利益。例如你读大学,你的机会成本除了学费等还要加上假如你不去读大学而去打工赚的钱。

现在我们聚焦八卦这一行为,该行为基本在茶余饭后进行,本属正常的娱乐活动,这点时间让你去挣钱估计也没谁愿意。因此,八卦这一行为的成本是很低的(因为八卦被男女主角暴打的例外,我们这里说一般现象)

但是,八卦给八卦者带来的收益却是很大的。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在满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后还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培训期间,时间紧张,休闲时间无论是打麻将还是网吧冲浪都难免时间不够,而且为了安全需要也不能乱跑。而八卦的实施却是简单的,无场地限制,跟气候因素也无关,更不用担心会被抓。因此为出外旅行、居家必备的绝技之一。

2.从被八卦者的角度。

八卦不是人身攻击,对自己并无多大影响,却能给他人带来效益,具有正的外部性。这就好比两个邻居,一个养蜂,一个种花,养蜂的不经意间帮种花的授粉,给种花的带来效益。自己牺牲一下做一回男主角或女主角,却能满足大众的需求,何乐不为?具体到本次培训,学员都是很优秀的,也不存在什么委屈不委屈的问题。

因为本人很少被八卦过,所以第二个角度写的有些少。正所谓理论来源于现实。呵呵

kefodshen 发表于 2008-5-8 04:33:55

本人胡说八道,纯属恶搞

TTT的老大们不要见怪啊

冰诗露者 发表于 2008-5-8 07:20:43

谈笑来于八卦,一定范围内还可以增进感情的
呵呵

释城 发表于 2008-5-8 10:25:54

看来济溪的八卦积极分子,如松鼠、花花、宋三等已经有新的动向,要为自己正名了。

首先从理论入手,实践都是建立在理论上的,有了理论的支持,那么他们八卦起来就底气十足了。

看来松鼠深知中国政治这一套呀,提醒济溪非八卦人士一定要提防呀。

博博 发表于 2008-5-8 10:26:05

补充——原理:凯恩斯理论的核心是有效需求原理。认为国民收入决定于有效需求。有效需求原理的支柱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三条规律的作用。这三个规律涉及四个变量: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可以无视)


这就是有效需求原理

在紧张忙碌的培训期间,每个人都会若有若无的产生厌倦情绪,因此为了达到激励效果必然会采取一些方式方法。而如何恰到好处的达到激励效果最简单的便是有效需求,达到培训者的有效需求便可以简单易行的激励学员。

小松分析了成本理论,在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前提下,随着困倦、乏顿等原因导致的随时间推移带来的主意识倾向降低,组织方的资本浪费增加,这时候必然要随着偏好流动产生一种可以暂时缓解主意识倾向减低,使学员们重新回到原有意思的一种行为。
进而八卦产生了。

由此可见,八卦的行为产生是偶然中的必然,而众多关键八卦才是必然中的偶然。

over

风声之度 发表于 2008-5-8 10:51:34

松鼠乃制造八卦人物之一,非常人所能比..

kefodshen 发表于 2008-5-8 10:55:32

博博能不能像梁小民一样说通俗点

看到这些专业名词我就晕

爱咋地咋地 发表于 2008-5-8 14:15:10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八卦产生源于意识,意识对每个人的能动作用不一样,因此不能一概而论。

若水 发表于 2008-5-8 14:48:20

松鼠之经济学分析出成系列了!

kefodshen 发表于 2008-5-8 16:45:19

济溪灌水现象的经济学浅析
http://www.gsean.org/forum/read.php?tid-14189.html

真爱为什么会受伤的经济学探讨(转)
http://www.gsean.org/forum/read.php?tid-21227.html

关于高校美女分布的经济学浅析(半原创)
http://www.gsean.org/forum/read.php?tid-21226.html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TTT八卦现象的经济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