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社区参与的有效性(节选)
关注社区参与的有效性余坤明
……
目前,无论是实践界还是研究者,基本上都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活动)人数的多少(即社区参与率)作为社区参与水平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衡量指标,而对于参与的深度或参与的有效性却视而不见,漠然处之,从而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对社区居民参与率的片面追求,这可在各地“一浪高过一浪”的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居委会选举的参选率(一般都在80%以上)上得到印证。这里,我们暂且不讨论这种高参与率是否属实,仅就其是否有必要展开讨论。
其实,就参与本质来说,它本身就存在两个不可偏废的维度:一个是参与的广度(即参与人数的多少),一个是参与的深度(即参与者有效性的强弱),二者基本上是呈现一种负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参与的人数越多,参与者感觉到的有效性就越低,反之亦然。社区是居民生活的共同体,社区建设的过程,也就是社区居民与政府密切配合,共同推进社区各项工作的过程,因此,提高居民的社区参与水平,是社区建设的内在要求。但是,在社区建设的初始阶段,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对待社区参与的两个维度呢?笔者以为,在现阶段,应该实事求是地更多地关注社区事务(活动)参与者的有效性问题,也就是社区参与深度问题。原因如下:
……
2、居民社区参与的成本-收益和现有的社区规模决定了社区参与应该在深度上下功夫。对此,我们可做一些简单的算术:假如我们召开一个有10位居民参加的社区会议,给每个人10分钟时间来讨论议题,这个会议便需要一个小时四十分钟时间,这对于参加会议的居民来说是可以接受的;如果给每个人30分钟发言,会议将延长到五个小时;如果会议的规模扩大到50人,每人发言10分钟,会议就要开一天,这时与会的居民将核算参与成本和收益了。随着会议规模的继续扩大,会议时间将成倍增加,与会人员也将越来越难以忍受。由此可以看出,参与的规模与有效参与之间呈现出强负相关关系。目前,社区的规模基本上在1000-3000户之间,以每户3人计,社区人口在3000-9000人之间。假定某个社区有成年居民3000人,都参加一个社区会议讨论某个问题,每个人发言10分钟,会议时间便需要2个多月,如果每人发言延长到30分钟,会议将持续半年,这是与会居民无法忍受的,也是做不到的。因此,在目前的社区规模下,片面地追求社区居民参与率,要求所有社区居民都参加每项社区活动或事务,是极不现实、也是没有必要的。
……
4、社区参与可持续性决定了应该更多地关注参与的深度。试想,如果一个社区居民参与某项社区活动完全没有效能感,只是作为一项义务去履行,那么下一次的参与能不能够有兴趣便很成问题。在笔者从多次社区选举的调查中发现,很多选民表示下一届选举将不再参加,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对选举的结果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
……
转自长江日报(2005-6-11) 社区最关注的还是人的问题,人数多少一般决定了此次活动的效果怎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