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猛禽----四种常见伯劳
伯劳为分布于东半球及北美洲的较大一科肉食性鸟类。体型中等,强壮有力。头大,嘴强劲有力,缺刻深,嘴端具齿形弯勾。伯劳栖于低矮灌丛、电线或电杆上,猛扑大型昆虫及小型脊椎动物等猎物;一些种把猎物钉于树棘上。伯劳的巢似杯,筑于树杈。
中国有11种,多为候鸟,这里介绍其中较为常见的四种:虎纹伯劳、牛头伯劳、红尾伯劳、棕背伯劳。
希望大家喜欢! 虎纹伯劳
鸟 种:虎纹伯劳 Tiger Shrike
鸟种描述:描述:中等体型(19厘米)、背部棕色的伯劳。较红尾伯劳明显嘴厚、尾短而眼大。雄鸟:顶冠及颈背灰色;背、两翼及尾浓栗色而多具黑色横斑;过眼线宽且黑;下体白,两胁具褐色横斑。雌鸟似雄鸟但眼先及眉纹色浅。亚成鸟为较暗的褐色,眼纹黑色具模糊的横斑;眉纹色浅;下体皮黄,腹部及两胁的横斑较红尾伯劳为粗。 虹膜-褐色;嘴-蓝色,端黑;脚-灰色。
叫声:粗哑似喘息的吱吱叫声,如红尾伯劳。
分布范围:东亚、中国及日本;冬季南迁至马来半岛及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繁殖于吉林、河北至华中及华东,冬季南迁。甚常见于高至海拔900米处。
习性:典型的伯劳习性,喜在多林地带,通常在林缘突出树枝上捕食昆虫。不如红尾伯劳显眼,多藏身于林中。
牛头伯劳
鸟 种:牛头伯劳 Bull-headed Shrike
鸟种描述:描述:中等体型(19厘米)的褐色伯劳。头顶褐色,尾端白色。飞行时初级飞羽基部的白色块斑明显。雄鸟:过眼纹黑色,眉纹白,背灰褐。下体偏白而略具黑色横斑(亚种sicarius横斑较重),两胁沾棕。雌鸟:褐色较重,与雌红尾伯劳的区别为具棕褐色耳羽,夏季色较淡而较少赤褐色。 虹膜-深褐;嘴-灰色,端黑;脚-铅灰。
叫声:粗哑似喘息的叫声,似沼泽大苇莺;吱吱的ju ju ju或gi gi gi声及模仿其他鸟的叫声。
分布范围:东北亚、中国东部。
分布状况:甚常见留鸟。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东北自黑龙江南部至辽宁、河北及山东,冬季南迁至华南、华东及台湾。山区亚种sicarius仅限于甘肃的极南部。迷鸟在台湾。
习性:喜次生植被及耕地。
红尾伯劳
鸟 种:红尾伯劳 Brown Shrike
鸟种描述:描述:中等体型(20厘米)的淡褐色伯劳。喉白。成鸟:前额灰,眉纹白,宽宽的眼罩黑色,头顶及上体褐色,下体皮黄。亚种superciliosus上体多灰色而具灰色顶冠;亚种lucionensis和confusus的额偏白。亚成鸟:似成鸟但背及体侧具深褐色细小的鳞状斑纹。黑色眉毛使其有别于虎纹伯劳的亚成鸟。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灰黑。
叫声:冬季通常无声。繁殖期发出cheh-cheh-cheh的叫声及鸣声。
分布范围:繁殖于东亚;冬季南迁至印度、东南亚、菲律宾、巽他群岛、苏拉威西、马鲁古群岛及新几内亚。
分布状况:一般性常见,高可至海拔1500米。亚种confusus繁殖于黑龙江,迁徙经中国东部;lucionensis繁殖于吉林、辽宁及华北、华中和华东;冬季南迁,有些鸟在中国南方、海南岛及台湾越冬。指名亚种为冬候鸟,迁徙经中国东部的大多地区;superciliosus冬季南迁至云南、华南及海南岛越冬。
习性:喜开阔耕地及次生林,包括庭院及人工林。单独栖于灌丛、电线及小树上,捕食飞行中的昆虫或猛扑地面上的昆虫和小动物。
棕背伯劳
鸟 种:棕背伯劳 Long-tailed Shrike
鸟种描述:描述:体型略大(25厘米)而尾长的棕、黑及白色伯劳。成鸟:额、眼纹、两翼及尾黑色,翼有一白色斑;头顶及颈背灰色或灰黑色;背、腰及体侧红褐;颏、喉、胸及腹中心部位白色。头及背部黑色的扩展随亚种而有不同。亚成鸟:色较暗,两胁及背具横斑,头及颈背灰色较重。深色型的\"暗黑色伯劳\"在香港及广东并不罕见,也偶见于分布区内其他地点。 虹膜-褐色;嘴及脚-黑色。
叫声:粗哑刺耳的尖叫terrr及颤抖的鸣声,有时模仿其他鸟的叫声。
分布范围:伊朗至中国、印度、东南亚、菲律宾及巽他群岛至新几内亚。
分布状况:常见留鸟,高可至海拔1600米。亚种tricolor为云南北部、西部、南部及西藏南部的留鸟;指名亚种于华中、华东、华南及东南地区;formosae于台湾;hainanus于海南岛。
习性:喜草地、灌丛、茶林、丁香林及其他开阔地。立于低树枝,猛然飞出捕食飞行中的昆虫,常猛扑地面的蝗虫及甲壳虫。
好像看看牛头伯劳 今天在榆中看到了灰背伯劳还有红背伯劳,大概还有种名单上没有,说不定是兰大的新种 我就见过棕背伯劳,好想看看其它的啊! 引用第6楼岩芪于2008-05-24 09:52发表的 :
今天在榆中看到了灰背伯劳还有红背伯劳,大概还有种名单上没有,说不定是兰大的新种
北方的伯劳好像跟南方的有些差异。。。好像灰伯劳和楔尾伯劳会比较多吧? 南方棕背伯劳的地盘,北方灰背伯劳的地盘。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