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08-6-7 01:12:45

2008年围绕环境日的这几天

    今年的世界环境日的这些天,虽然说我不是北大的学生,但是发现都是围绕着北大过完的没有去其它地方参加其他的活动。

2008年5月31日参加2008年北京大学第三届国际大学生环境论坛暨市长论坛,上午是主论坛以“宜居城市,绿色奥运——青年在行动”为主题,墨尔本市市场和墨尔本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分别介绍了墨尔本的低碳经济之路和生态城市宜居城市的理念;下午是五个分论坛,“发展低碳经济,打造宜居城市”、“电能应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宜居城市,绿色奥运——青年在行动!”暑期推广项目征集、“国际高校环境教育专场报告会”、“ 未来大学生工程之中学校长研讨会”等5个分论坛,我非常荣幸的参加了其中的第二分论坛,电能应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8年6月5日下午、晚上6月6日全天参加了第四届中国跨越式发展国际论坛和第七届中国贝迩(BELL)年会,同时在6月5日的晚上拿到了“环境技术的市场化”BELL绿色示范课程的证书,非常感谢环境保护部宣教中心副主任贾峰教授和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张世秋教授这半年来孜孜不倦的教导。两天的东西我只参加了5号晚上的晚宴和6号全天的活动,非常遗憾的漏掉了其中很重要的一些人士的讲话。

这一学期一直在偶尔间断的情况之下陪同BELL的小组一起学习合同能源管理这种看起来非常有效的机制,要是有可能的话我后期整理一下了之后再跟大家好好分享。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东西我没有在意,当昨天晚上看着小组好像就这样就即将结束了之后,心中有一种非常强烈的不舍,因为我清楚大家已经不太可能再聚在一起这样探讨学习一件事情了,要是有机会再来一次的话我应该会更珍惜。

大家老是再说我们NGO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因为我们很缺,或者从NGO的角度觉得要是有了这些专业人才的话能产生的效用可能更好。不知道我这样说是不是不太恰当,但是NGO从业人员整体的素质相对于其他行业不够高这点必须承认。以前也跟一些朋友简单的聊过一些,中国的NGO本身就缺人才,感觉主要是因为没有钱请人造成的,在获取了一些资助之后,这些人没有办法利用好这些资金,导致资金的利用效率不高,资助方的信任度降低。这样的话获得的原有资助就更少,更没有钱请人,项目做的更不好。(出自一位学者、文字略有改动)

但是不仅仅是NGO却人才,中国的环保领域不论是政府、企业、组织都缺环保相关的专业人才。气候组织(Climate Group)正在找人,他们人少,但是有很多的项目资金可以供员工支配,同时他们又很缺人,但是他们的要求很高,不是谁都能随便进去的。记得去年的NGO年会的时候阿拉善的秘书长杨鹏和南都公益的徐永光两位老师都讲环保产业创业的成功几率是很高的。个人认为这客观的反映了一个现实就是这个领域的竞争非常不激烈,人才的进入量和素质都不高造成的,那么我们的“环保”是可持续的吗?

21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环保很缺人才,中国的NGO工作者常常说的就是NGO很缺人,还远远没有到达缺人才的地步。一方面可能有整个产业发展的问题,同时也伴随着这个行业真正高端的很专业的部分需要的人才是极缺的,社会上很少的。

一位在中国环境领域很权威的教授曾经在一个非正式场合说过一句话,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不应该从本科阶段开始培养,应该从研究生阶段才开始招生。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在中国现有的教学体制下,本科学生的自我探索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激发,他不知道该学什么怎么学;另一方面,在现有的环境问题的解决中,不可能仅仅依靠单一的学科背景和知识解决如此错综复杂的环境问题,这是对本科教员的一个挑战,中国现在有多少的这种教员能够带给学生这种全方位的视野。教授的言论不无道理,但是我自己就是学习环境工程的本科生,而且还不是在北大这样的拥有这么这么多知名教授的地方,唉!

很多老人家都在说现在的人太浮躁,没有真正的能够称为人才和专家的人。好好想想,还是有道理的。有些东西NGO的确应该深深地反思一下,简单的讲,你组织的一个项目,你坚持了几年,在你做项目的愿景的时候有没有假设一个你到底能够坚持几年,或者是你看看其他的一些做得好的组织坚持了几年的。做一个简单的分析,看看这个比例到底是多大,就可以简单的反映一个组织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湿地使者做了多少年?绿色营做了多少年?论坛的培训做了多少年?郑建同志一手经营起来的中华环保基金会的小额资助已经开始第三期了,能坚持下来现在还活得很好的项目是多多少少少能够说明一些问题的。那CYCAN的绿色校园到底能够活多少年,能不能达到我们心中的美好期望?

我个人认识的人不是很多,但是现阶段我很崇拜两位女性。一位是现在在伯尔基金会(Heinrich-B鰈l-Foundation)的环境项目顾问喻婕女士,一位就是气候组织(Climate Group)大中华区总裁吴昌华。两位都是在现阶段中国气候变化领域我个人认为很有话语权的人,但是他们关注气候变化也就是最近十年以内的事情。以前的她们也肯定不是专家,一位以前在绿色和平、一位以前在中国环境报,但是今天的她们决不是谁可以简单的说要超越就可以超越的人物。个人的学习很重要,NGO在发展的过程中真正注重了自身学习的有多少,就像每天看我们CYCAN气候变化每日新闻的CYCAN自身的组织团队和试点高校的负责人的人有多少?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就像大家经常说的,不要为了活动而活动一样。

人才是很关键,在说NGO缺人才的时候,NGO应该边找人才,边把自己的团队的人变成人才。

孤独剑客 发表于 2008-6-7 01:21:42

不在北京学环境是我的一大损失啊!!!

小包子 发表于 2008-6-7 01:43:11

气候组织招聘行业研究分析师
http://www.topenergy.org/bbs/thread-39259-1-1.html

mirror 发表于 2008-6-7 13:18:34

包子很有热情,文章写得有思考。赞!
提出了个思考,就是“坚持”,是否“坚持”自己曾经的美好愿景。如果要做一好一件事,一两年是难以成气候,难以带来改变的。希望自己能时时用这个思考问自己。

黑豆(lily) 发表于 2008-6-7 14:38:29

\"人才是很关键,在说NGO缺人才的时候,NGO应该边找人才,边把自己的团队的人变成人才。\"
对啊~但要把团队的人变成人才,首先自己要是个人才。。。challenge

余不语 发表于 2008-6-7 15:28:38

人才?
中国很多人才都跑去挣钱了,NGO方面确实很急需

千本樱 发表于 2008-6-7 22:11:19

“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不应该从本科阶段开始培养,应该从研究生阶段才开始招生。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在中国现有的教学体制下,本科学生的自我探索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激发,他不知道该学什么怎么学;另一方面,在现有的环境问题的解决中,不可能仅仅依靠单一的学科背景和知识解决如此错综复杂的环境问题,这是对本科教员的一个挑战,中国现在有多少的这种教员能够带给学生这种全方位的视野。”
说的好!做为环境科学专业的一名学生,我一直都不清楚,我们现在学的和环境有什么关系!四年后读研是毫无疑问的,只是想,如果环境科学应该从研究生阶段才开始培养,那我们这四年本科应该学些什么?我们专业的学生都嫌课少了,唯一跟环境有关的化学现在也停课拉,整天无所事事,做社团活动的时候也会觉得专业知识少了,还要上网搜,看了也不懂……很多人估计以后不会从事有关环境方面的工作,就算干这行的也算不上人才,那么中国的环境到底要谁来做……很愤怒,很无奈,很矛盾,很迷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08年围绕环境日的这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