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讲堂080610讨论
关于团队阿布:
一个团队,合理的分工很重要。不是所有的事都一个人来做,也不是就那么几个人在忙活,那就体现不出是一个优秀的团队。最好大家都有机会参与,这样,无论对于个人,还是这个集体,都是成长。觉得是这样的。
问题:
但是 我想问一下 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团队的一部分 但是彼此熟识吗?
这样又怎好分工?(章莹)
回答:
1关于熟识,这跟一个人的主动与否有很大的联系,敢问,你有主动跟大家要求去熟识吗?
关于分工,既然是工作组,有什么困难就得提出来,这样才能更好的解决,也就是有事你开口的意思(阿布)
2我也是提出我的个人看法,有必要建立一个联系簿啊,像每周什么时候开个什么例会啊的。每次这里的人都是隐身的,我想向前辈们请教也不好贸然打扰哈(章莹)
3建立真正的济溪人才信息库,统计每次的人员资料,活动参与情况,以便在合适的时候选拔人员。(长安野人)
关于规划
章莹:
我们的讲堂还是有很多东西做的不够的,我们好象是在为做讲座而做讲堂(缺乏主动性),每次有讲座的时候,大家才会出来聊会,平时就感觉这里最冷清。
长安野人:
经常是外面有资源拿过来大讲堂在做。或者突发奇想,而缺乏计划性。比如一年计划每个月一次或者两个月一次,而中间可以临时增加。固定的加灵活安排的相结合。Green SOS半月谈都搞得起来,济溪两个月搞一次还不行吗?
大讲堂没有限定范围,很多话题都可以探讨的。哪怕邀请李立、李燊以及成都高校的谈谈那边应对地震带来的环境问题的话题都是可以的。还有其他环境NGO,也是可以邀请的。
有时候嘉宾不限于一个,就像新闻发布会一样,网上的主持人介绍,下面的提问,可以点名向嘉宾提问。形式多样,大讲堂以后可以在一些地方实地召开。
条件成熟的时候,机制完善的时候,就可以更好的拓展开了。这些都是可以有个规划的。
一次讲堂,要明确自己的目的,我们组织这次讲堂是为什么,是增加次数吗?一定要明确起来。这次讲堂的目的是什么,怎么来衡量其做的好不好,要做评估的。后面要跟踪反馈效果如何。活动前都要做好。
同时可以更新济溪邮件列表。充实后增加济溪信息发布的平台。
我们以后济溪的电子报什么的都可以发布了。
有时候考虑的时候不光考虑大讲堂,要综合考虑济溪其他部分的发展
关于形式
被封印的左手:
我觉得以前的介绍环节可以提前公开作为预习,到时直接就几个问题讨论。前面工作就是能提前交流的提前交流,把时间利用充分,然后提问环节分2部分:提前的问题征集和现场。
甚至可以分2种讲堂——现场版和留言版。
长安野人:
我们要将前后的工作做细,有些介绍性的资料提前让大家学习,组织讨论。
大讲堂的时候实际上是高考前的答疑,探讨一些没有理解的东西。后面还要好好总结总结才行,并且每一期都可以制作一个简报要充分有效的将一次讲堂做成一个精品。
大家头脑风暴,可以把大讲堂做的更好的,以后还可以搞视频语音的。
黑面琵鹭:
探讨可以分小组,然后以小组派代表提出疑问。
关于分工
黑面琵鹭:
前期工作的分配和协调很重要,每个人要明确自己的工作。因为明确了工作,就知道自己的责任。
讲堂前应该把能参加的工作人员情况和前期应该准备的资料了解清楚,然后大家开个会,分工合作一下,再确定一个时间,大家看互相之间有什么解决不了的困难,再一起想办法。
骨干成员应该多带一下新人和志愿者,至少让新人进来时明白都有什么样的工作要做,新人会在所知道要做的工作中思考自己适合做什么
我觉得讲堂可以想社团一样分一下部门,就像社团会员竞选会干一样,志愿者和新人可以选择自己适合的部门
我觉得如果不能明确要做的工作,即使再有热情,再有能力,也是不知从何下手的
那真可以说是,心有余而方向不明
长安野人:
现在好好归纳一下,哪些现在可以做,哪些要以后才能做
首先,明确在线大讲堂的成员组成,了解其特长,哪些是大讲堂的骨干成员,哪些是大讲堂的志愿者。要像打仗一样,每一次大讲堂有多少工作量,需要什么样的人去做,可以进行分工。
前期在论坛多做宣传,了解各方面的需求
比如摄影,看看大家对哪些话题感兴趣,这个就涉及内容设计安排了以及资料收集
一个团队的梯队建设很重要,金字塔型的,还要随时有替身能够代替工作。 威望太低了....... 没有真正参与过。不过祝愿大讲堂~ 凌晨的时候讨论的? 没参与过
不过希望睿智的思想能撞出火花来。。。。 我只关心,下次啥时候开始啊。理论谈多了,不如实践 应该把讨论时间公布出来。并且大讲堂团队采取一些具体的行动。 野人和素心的对话也应该帖出来…… 应该不加密,让大家都分享,都参与讨论,吸收意见,制定实施方案,好好干实事。 期待下一期的讲堂开讲.........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