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客》:一位鸟类学者的雪灾调查日志
《新知客》:一位鸟类学者的雪灾调查日志文/ 丁长青 图/ 郭玉民 徐文斌 顾长明 资料整理/ 黄海
岳西县的雪没有化,2 月27 日,我们在那儿碰上了晴天,从下雪以来的第一个晴天。温度倒不低,大概零上五六度。公路两边都是山地,路边有时候有个村子,很少有农田。树林都是针阔混交的次生林,也有竹林。楠竹倒伏了,有些爆裂了,没爆裂的还能继续活下去。到处盖着雪和冰,都是白色的。
没有鸟,基本上没有,我记得我就看到一只。一只伯劳落在公路边的电线上,很孤单的样子。
车里除了我,还有一位是做鸟类研究的,对鸟很熟悉,很容易发现它们,看个影儿就能知道是什么鸟。实际上,进山之前就开始觉得势头不对劲,平时这种环境下,应该有伯劳、麻雀、卷尾、斑鸠,这些都是农村最常见的留鸟。它们会落在电线上,走不多远就应该看到一两只的。2 月底,已是开始迁徙的季节,候鸟却没有出现。
http://i0.sinaimg.cn/IT/ul/2008/0612/U2727P2DT20080612160738.jpg
砧板上的“灾民”
砧板上的“灾民”
安徽林业局的调查了四个地区的130 处市场和餐馆,统计到了20 种3700 只野生动物。这个数字也说明了大批野生动物因雪灾而死。当然从理论上讲,岳西县的保护区是禁猎的,野生动物也不能在市场上出售,非保护的野生动物也不行。几乎所有的野生动物都进入了保护的行列。除了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的,另有一个“三有”名单,有经济价值的,有科研价值的,有益的,非保护的野生动物包括兔子、麻雀在内都进入了这个名单。此外还有省级保护,环颈雉属于很常见的雉鸡,它在很多省级保护名单里。
皖南动物园的食客
休宁县的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现在挂两个牌子,一个是救护中心的,一个是动物园的。让我们感兴趣的是钻进在动物笼子吃食的麻雀们,在救护中心附近我们看到了许多鸟,有8 种170 只,包括麻雀,绿鹦嘴鹎。这个地方因为海拔比较低,更多的就是杂食性的鸟儿,比如红臀鹎,还有野生的八哥和鹩哥。
在救护中心附近,我们看到了黑乎乎的一大片乌鸦,大约3000 只。乌鸦是食腐的鸟儿,起到了清道夫的作用。雪灾以后,乌鸦在短时期吃得更肥了。我的一个同行在鄱阳湖,他说雪灾的时候,猛禽特别多,灾后基本上没了。我们可以对雪灾期间的猛禽数量变化做如下说明:正常状态下,这个范围内应该有10 只猛禽,这里的十来只死鸟和状态不好的野生动物只够满足10 只猛禽的胃口。而雪灾的时候,可能有一百只死鸟和状态不好的野生动物,原本不在鄱阳湖附近的猛禽也都跑来进食了。至于猛禽又从鄱阳湖消失了,说明灾后当地的动物资源少了。
http://i1.sinaimg.cn/IT/ul/2008/0612/U2727P2DT20080612160803.jpg
考验脆弱物种 考验脆弱物种
不能说雪灾已经对灾区的野生动物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因为不是全部地区都下了大雪,以黄麂为例,生活在灾区高海拔地区的黄麂确实死了很多。但对动物来说,只要有他们的生态位置,它们会繁殖得
很快,马上会恢复数量。灾后森林寂静,也不能说鸟儿全死了,确实有一些死于饥饿,但也有一些搬到低海拔地区去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动物的抗灾能力比植物强。当然这也不是说动物的恢复比林业恢复速度更快。要看是什么物种,黄麂的自身繁殖能力很强,相对好恢复。而另一些原本脆弱的动物很麻烦,比如白冠长尾雉,它们原本就面临着栖息地丧失的威胁。 自然界都具有正常的自我恢复能力,雪灾会造成一定的伤害,但应该在几年内可以恢复的。 对于一些罕见种,可能会有很大的影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