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养地震孤儿,学学日本人的好经验!
作为地震多发国家,日本论坛近期对四川地震孤儿讨论得比较多,有人对中国当年收留日本战争残留孤儿表示尊敬和感谢,认为中国人对孩子很宽容,这些地震孤儿将来一定能够幸福;也有人担心孩子的养父母会与孩子的亲属发生矛盾。很多日本妈妈网友意见并不统一,源于日本社会收养体系非常成熟日本的领养制度非常严格,根据厚生劳动省2002年颁布的法令,领养人分为养育养父母、亲属养父母、短期养父母和专职养父母四类。
养育养父母是指从2002年修改制度前就存在的一般养父母,被行政机关委托养育需要保护的儿童,在他们最大达到20岁前负责养育任务。
亲属养父母是指在双亲死亡或者下落不明的情况下,由儿童三代以内血亲代替养育的制度。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会考虑发给他们儿童抚养补贴。
短期养父母是指养育委托期通常限定在一年以内的养父母。
专职养父母是指拥有养育经验或者儿童福利领域经验的人,经过专门的研修和登记后,代为抚养由于被虐待而身心受到伤害的儿童、智障儿童以及拥有失足倾向的儿童。专职养父母的养育期限,原则上限定为两年,但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变更,例如地震后存在心理问题的儿童就属于这个范畴。
2006年之前,每个孤儿每月能从政府获得4万日元左右(约合2640元人民币)的补助金,2006年以后,养父母每月能够从国家获得72000日元(约合4750元人民币)的补助金。此外,孤儿们在考上大学的时候,政府还会支付支援金。
为了避免没有慈悲精神和无法抚养儿童的夫妇获得抚养权,同时也防止利用养父母制度获得补助金的现象,日本制定了非常严格的收养制度,那些希望领养儿童的人在成为养父母前,有很长的路要走——他们首先要经过儿童咨询处向都道府县的知事提出申请,儿童咨询处将对他们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儿童福利审议会也会根据情况提出自己的意见,知事将根据这些调查和意见做出最后决定。
在日本,除了经过严格考察的养父母可以接收地震孤儿以外,各地还有根据儿童福利法建立的种类齐备的儿童福利设施,包括儿童养护设施、托儿所、助产设施、母子生活支援设施、儿童自立支援设施、情绪障碍儿短期治疗设施、儿童家庭支援中心、儿童心理治疗之家等等。还有很多民间团体关注地震孤儿的成长,最著名的就是“长腿育英会”,其名字来源于美国小说《长腿叔叔》。长腿育英会开展的“与孤儿一起成长”的运动从1967年开始,是在组织孤儿高中生和大学生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育英会致力于对孤儿开展升学援助和心灵援助,并且建立了灾害孤儿奖学金制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主要资金都是通过街头募捐获得的。 不要让孩子们像宠物一样被挑来选去的,那样就太伤他们心了!! 孩子不管在哪里成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第一位的,人生第一步一定要走好,走出地震阴霾。 如果这样事情你们能有什么想法吗?交流一下吧 苹果? 掺杂了私心,就是蒲松龄所说的“有心为善,虽善不赏”了 引用第1楼school_baby于2008-07-04 14:31发表的 :
如果这样事情你们能有什么想法吗?交流一下吧
如果这样事情你们能有什么想法吗????楼主改一下 呵呵 赞同 领养灾区宝宝会让家长们去挑吗?
今天一个姐妹跟我聊到了领养地震孤儿的问题,她很想领养一个孩子,不过听她的口气,似乎会精心的挑选一个宝宝领养,以前电视剧里常有这样的情节:孤儿在被领养前都要被福利院的嬷嬷带去被养父母们看一下,养父母看中哪个就是哪个,孩子们因为太小,也不可能有选择权,以后的一切就只有听天由命了。
这次地震中很多小孩子都受了伤,一部分还做了截肢,在身体上已经留下了伤痛,如果再被带去让养父母们一家家来看、来挑的话,是不是太残忍了?之前看报道说有的妈妈因为看到宝宝有残疾就放弃领养了,真是很气愤呢!如果没有这个心理准备就不要申请嘛!!
不知道民政局要怎样给灾区孩子们安排领养家庭,要知道为宝宝寻找合适的领养家庭可不是那么容易,不但要考虑家庭的经济能力,还要考察这些父母们的心理以及知识背景等等,万一碰上个心理变态的养父或养母,那不就是雪上加霜嘛!!!
希望那些有幸领养的爸爸妈妈们,还有我们的政府,能一视同仁的看待所有的孩子和宝宝,给他们最大的尊重。不要让孩子们像宠物一样被挑来选去的,那样就太伤他们心了!!
其实还是很赞成民政局“灾区丧子家庭优先认养”的,因为他们有相同的经历,互相都能体谅对方,相似的悲痛让大家可以互相取暖,以后的生活中也会小心翼翼的不去碰触曾经的伤口,即便没有充足的钱,只要能温暖的生活在一起就好。何况还有很多人、很多专业的组织和企业在帮助这些孩子。。。 四川地震后掀起了领养孤儿的热潮,但一名唐山地震孤儿在网上发了一篇肺腑之言,让大家的爱心多了一份理性的思考——自己是否真正有能力抚养这些敏感、需要特殊和细致关怀的孩子?这可不是简单花钱和收养的事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的又是特殊的人,经济优裕的家庭更千万别和养宠物划等号。
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谢晓非指出在收养孤儿可能存在三大问题——
第一是交流隔阂:领养家庭很难体会孤儿在这次灾难中受到的心灵创伤,心理感受上的差异会给双方的交流带来阻碍,造成一定的隔阂,甚至引起双方的敌意、对立,使领养家庭和孩子都受到伤害。
第二是适应困难:文化背景、家庭环境、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也可能让孤儿在收养家庭中难以适应,加之亲生父母天生的血缘关系很难被替代,孩子的家庭教育难以顺利开展。
第三是易受伤害:一旦收养家庭出现不和睦或者婚姻破裂,孤儿经受的心灵伤害将更为严重,容易导致心理疾病,对孩子未来人生极为有害。
谢教授主张集体性收养:同样的经历会让孩子们得到一个平等的交流氛围,从而更容易使孤儿们获得心理平衡,抚平心灵伤痕。如果要落实收养,可以让地震中失去孩子的家庭优先收养孤儿,因为同样痛失家园的人们最能理解彼此,更容易找到情感的共鸣点。另外,如果有条件,个体家庭同时领养两名孤儿,也有利于创造出平等交流的环境,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