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依旧是暖春
最近正值暑假,虽说是假期,但对于我已经没有了假期的意义。不停的在形形色色的人们之间徘徊。当然,即便没有假期,我的生活还仍然要继续。电影可能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吧,尤其是现在信息化发达的今天,我们随便想看什么无论是盗版、下载抑或去影院享受一下视听的盛宴都是极其容易的。
商业电影电视充斥社会的当今影坛,或许国产片已经被很多人不屑。或许受到影响我也更偏向于国外的文艺片或所谓的欧美大片。结果,刚刚耐下心来看的这部《暖春》让我体味到另一番的心情。
《暖春》讲的是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村长的儿子捡来了一个晕倒的女孩,村民们都议论纷纷。宝柱的爹年事已高,他费力的背起这个小女孩回家了。宝柱顿觉没了面子,他认为他的爹不满过门多年的媳妇香草至今都没生下一子半女。女孩叫小花,父母和奶奶过世后受不了养父母的虐待而离家出走。她乞求爷爷能收养她,宝柱的爹疼惜这个女孩,便不管儿子媳妇的不满收留了她。小花的乖巧懂事令爷爷倍感安慰,可是香草却非常眼红,竟然安排骗走小花。小花一直想有个妈妈,她非但没有怨恨叔叔跟婶娘对她的伤害,一次一次用自己的真诚善良感动宝柱跟香草。在一次全村人为小花献爱心的时候,村长道出了一桩隐藏了30几年的秘密,原来宝柱同小花一样,也是宝柱爹捡来收养的娃,为此宝柱爹一生未娶。影片的最后,是一种中国式的美满结局,香草被小花感动为自己的内疚而落泪,小花喊出了一生中第一声娘。14年后,小花成为了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回到了这个有着她童年记忆,满载着她笑声和泪水的村庄,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
很久很久没有去碰触这样类型的影片了。不知道是没兴趣还是不敢,总之的确是对于生命中感动已经很少了。更多的是一种麻木,一种所谓的变相论。
正如《暖春》的导演所说,影片的主旨就是真情,是爱。无论是爷爷对小花对宝柱无私的爱,香草对小花爱的嫉妒,还是村长和村民们朴实的爱,小花对于婶娘宽容的爱对于世界纯真的爱,这一切都是真情所在。爷爷同样是伟大的爷爷。看过《爱,回家》,看过《暖春》,我倒发现隔辈人之间的感情同样浓厚,同样真实。一块儿鸡肉足以让祖孙之爱淋漓尽致。一起穿上了新衣服的爷爷和小花儿都哭了。他们可能在同一时刻才感觉到原来感受别人的爱是如此幸福。电影中的村长说老人一辈子没想到什么福,自己的一切都给了两个孤儿。后来老人说了句实实在在的话,他是有福的人,他的晚年还可以在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陪伴下一起度过,我想这就是福吧。
电影里仔细看的话,会有很多值得我们回味的细节。开场没多久有一幕,老人想给小花儿买双新鞋,可是打开包着钱的手绢后发现钱根本不够。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同样的情景我曾经亲眼所见。那是在大一刚开始没多久的时候,一次跟随一个项目去山坳里调研。或许是从小在城市里长大,没有见过赶集是什么吧。一个周一跟着村长家的去凑热闹,在声势浩大的集市上。一个阿婆拎着一个小姑娘,好像是孙女想吃点什么吧,也是看见阿婆从裤腰很费劲的掏出一个手绢,层层剥开,里面一毛一毛的零钱。阿婆仅仅是打量了一下,便把手绢叠好掖回裤腰,然后十分无奈的拉起孙女的手,可是小女孩没有撒娇、没有不高兴,牵着阿婆的手一跳一跳的走向远处。
这个夜,依旧透着那样的温暖,可能是因为这样一个夏天的夜。我的心,却透着水气朦胧的潮湿。 心里哽咽着看完了《暖春》。也许最近的我,压根不适合看这样的一部电影。虽然大部分人看了这部电影以后会为其中真挚的感情,热泪盈眶,然我也很感动,这样的故事实在是很魔幻,以致于有很多人都不愿意把它归为现实题材。不去评述它到底成功与否,是单纯的文艺片还是童话故事。我只知道一个简单纯朴的故事却赚走了无数人的泪水,这就足矣。无私的爱,纯粹的善良,正是我们所向往的。我们可以抛开一切地投入到影片中去,但电影结束后,有几个人会为此改变自己呢?感动归感动,恐怕还是得带起面具回到自己扮演的角色中。曾经纯得一塌糊涂,却终究逃脱不了世俗的宿命。在这个社会,大概已经没有什么能在外力的作用下保持原态了吧。
或许明天的我依旧要去被一些人鄙视,去蔑视,只因为我要带着虚伪的面具去生活。可是我也会记得宝柱爹说过“人啊!咋过都是一辈子,多吃苦,少吃苦又咋的。”“日子苦点没关系,心里舒坦就好。” 我很喜欢的片子。
看了,感动了,哭了…… 谈起感动的话题,让我不仅想起了在汶川地震时的一句话:“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一场大地震后,呈现无数感人故事,而领衔的居然是一条并不高明的假消息,我们脆弱到不愿接受真相,又强悍到对这样的荒诞事情无动于衷,真是奇怪的心态....... 我看的时候,哭得稀哩哇啦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