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资源、节约利用已成为一种社会共识。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资源瓶颈制约作用已逐步显现,如果不加以正确规划引导,放任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必然加剧中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制约未来发展。把这种现实的能源形势写进中小学教材,取代中国“地大物博”的笼统描述,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更为务实和理性的能源教育,更能顺应我们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要。
据资料显示,在世界144个被排名统计的国家中,尽管我国资源总量显得比较“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非常落后,人均煤资源排在50位以后,淡水资源量排不进前55位,土地、耕地、森林等资源远远排在100位以后。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仅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25.5%和9.7%。
并且,在以往“地大物博”意识影响下,我国能源“公地悲剧”的形象表现更为突出:粗放型的工业发展造成了大量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据国家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人均水资源2000余立方米,较上年下降4%;2004年全国耕地面积为18.37亿亩,比上年耕地净减1200.4万亩,人均耕地下降为1.41亩;而据权威专家分析,我国50年浪费6个百亿吨煤田资源;冬缺煤、夏缺电、油荒等等现实的能源紧缺警钟已经连年敲响,甚至影响了市民百姓的正常生活。
认清现实的能源紧缺形势是有效利用资源的前提。国家已经看到了这种能源危机,并且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发展目标。现实社会中还没有真正形成能源匮乏的紧迫感,社会上还没有形成自觉节能的主流意识。而节约能源、适度消费的习惯的养成主要靠观念转变,需要长期教育、从小培养。
向中小学生灌输这种“地大物不博”甚至于“地大物薄”的资源理念,让他们从小就养成珍惜资源,节约利用的理念,是节约型社会的一种理念回归,是符合节约型社会潮流的理性能源教育,是杜绝能源利用“公地悲剧”的有效方法之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