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生活--慢是一种能力
生活慢得下来吗? ——在向往和现实之间在记者就10位来自不同行业白领所作的小型调查中,大家都渴望拥有慢生活的生活状态,但有八成认为“慢生活”只能是美好的想往,只有两位认为在现实中有可行性。
国情不允许是白领们最为集中的观点。IT公司总监Fred认为目前以我国的国情快生活在所难免,“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发生持续的变革,新的知识、新的问题、新的产品、新的潮流,人总想站在时代的潮头,去追赶前沿的生活。我觉得是因为中国的情况特殊一些,20年经历了欧美200年发生的事情,现在西欧的生活不见得快,大概是因为他们的社会发展正处在较为稳定的阶段。而我国尚没有这样的经济基础和条件,还需要我们这代年轻人艰苦奋斗。”另一方面,具体到生活,生活压力大是白领们认为慢生活仅是想往的原因。“如果你已经真的不用为以后的生计发愁了,比如两个人有了比较足够的积蓄,或者生活非常稳定,那当然可以慢生活。”公司职员苏丽娟坦言。而媒体工作者岳光则认为,“这多半是个弱肉强食的社会。慢生活追求的是更自在的生活,但自在和统治权、话语权又是相悖的。”
而两位认为有可能性的白领的观点则集中在“慢生活”其实更多的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是努力做到“工作再忙心不忙,生活再苦心不累”。
快工作,慢生活
——慢生活更多关乎心态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表示,中国目前还不具备实现“慢生活”的社会经济条件。但同时他认为,“慢生活”的价值理念可以并也应贯彻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你不能实现‘慢生活’,却可以实现慢节奏、慢速度、慢心态。在这‘三慢’中,最重要的是‘慢心态’,你只要记住人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时空中做一件事情;着急是于事无补的这两点,心情就会平静下来,就不会被时间‘捉住’,成为时间的奴隶。”
其实,“慢”是一种态度,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能力——慢慢运动、慢慢吃、慢慢读、慢慢思考……所有这些“慢生活”与个人资产的多少并没有太大关系,只需要有平静与从容的心态。当盲目的大多数人被不断加码的“快”要求并催眠的时候,少数清醒者有快乐生活的能力,是一种综合了明确的方向感、超然的定力、聪明的游刃有余的能力。正如“慢生活家”卡尔。霍诺指出,“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放慢速度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平衡。”
公务员阿武作为慢生活的践行者,就在奉行“慢买”的理念,至今在这个网络时代,他一直不喜欢在网上订书,而是中意按照最传统的方式慢悠悠地逛书店,摸摸看看那些作为实体的书籍,然后在一个书店的咖啡馆消磨一个下午。而媒体工作者薇薇则是快工作、慢生活的有效实践者。虽然身在媒体工作,工作忙碌,又有家庭、孩子,但她依然能超然地活得轻快而自在。上班时,她认真、高效地完成本职工作,下班后和孩子、老人共享天伦,业余读读钟爱的古诗词,练练书法,周末全家人则一起去爬山、逛公园、会朋友。纵然红尘万丈,人群忙碌匆促,她却似乎可以岿然不动,保有内心的平静、淡定和从容。秘诀?“全关乎心态,知道自己要什么样的生活,不受时尚和潮流的影响,坚持自己的一套。”她淡然地说。如果我们能掌控生活的速度,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放下,什么时候要加快脚步,什么时候必须驻足,什么时候又该跃起,放慢脚步,倾听内在的声音,也许就能像薇薇一样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
快生活让我们失去了什么?
时下的中国,越是在大城市,“快”就越是一种躲避不开的潮流。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网新闻中心联合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4%的人认为自己生活在“加急时代”,其中71.1%的人称,“精神高度紧张,压力大”,是让他们着急上火的主要原因。至于“加急时代”最突出的表现,60.2%的人觉得是“生活节奏加快”,54.7%的人认为“浮躁,踏实不下来”。甚至,在长假期间,人们的脚步也慢不下来。今年,由绿A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与数字100调查机构联合推出的首份《白领十一长假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十一长假62%的白领认为“很累,压力没有得到缓解”,50%以上的白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腰酸腿痛、头晕脑涨、精力不集中”等疲劳状况,更有高达68%的白领出现了严重的生病现象。
看到香港科大内地博士生自杀的新闻,不禁感慨,难道他所遇到的困境是不可克服的吗?显然不是。但在那一刻,匆促的、忙碌的、焦虑的生活逼迫着他走上绝路。而原晓娟,一位媒体工作者,生前从事着一份人人艳羡的职业,先后担任《时尚先生》、《美食与美酒》编辑部主任,却因罹患癌症,以35岁的花样年华告别人世。患病之后,她在博客中写道:“我们的生活太过于匆忙,以至于失去了生活的本来意义。我们甚至忘记了内心真正的需要,忘记了身体的真实感受。生活像拧紧了的发条,我们恨不得把一分钟掰成十分钟来使,拼命地努力,只知道生活永远是下一刻,我们忘记了童话、忘记了四季更替,忘记了蓝天白云露珠……”
这样的例子让我们深思:快生活究竟让我们失去了什么?
健康:有一种叫“延缓幸福综合征”的心理疾患,患这种病的人,总是为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完成该完成的事情而感到焦虑,而且永远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休息时间放在次要位置。据估计,全世界每100人中就有40人患这一隐性的心理疾病。究其原因,“快生活”也许首当其冲,过于紧张的生活节奏,使很多人长期“过劳”,最终身体被拖垮。
慢慢品味的机会:“快生活”使生活变得粗线条和匆促,无暇像古人般吟诗作对,无暇顾及没有实用价值的趣味。IT公司总监Fred直言,“快生活让我们失去了慢慢品味的机会,一样东西还没有完全了解,又去适应另外的东西。”职员王玮说,“这样的快节奏使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而媒体工作者薇薇则说,“从感觉来讲,可能会使人的审美能力日益浅薄化,缺少对细微的美的体验”。而北大社会学教授夏学銮认为,在浮躁喧嚣的社会风气推动下,人们正在忽略和失去一些有价值的、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效率很容易导致功利,而速度往往会使人来不及体味情感的含蓄和细腻。艺术不会诞生在匆忙中。人,需要诗意地栖居。
生活本身:约翰。列侬曾经说过,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经离我们而去。“快生活使人浮躁不安,对生活失去耐心,不再讲求厚积薄发,比较急功近利”,薇薇直言。公务员阿武则认为,“快节奏让我们失去的是平静,容易焦躁、暴戾。”的确,快生活真正让我们失去的,绝不仅仅是健康。正如社会心理学家刘铎所言:“快生活让我们失去最多的其实是对生活的体验,而这恰恰是生活本身。” 积极工作,享受生活 引用美学家朱光潜的话:
慢慢走,欣赏啊! 有时候停下匆匆的脚步才能欣赏到路边的风景 原帖由 维尼 于 2008-11-22 01:50 发表 http://forum.gsean.org/images/common/back.gif
有时候停下匆匆的脚步才能欣赏到路边的风景
我现在天天看天上的白云和蓝天
发现冬天的日落其实也很美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