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
感觉参加过的人
或多或少都会经常想起些什么
是因为心中有过痛吗
大概是因为用太过纯粹的心去做一件自己觉得太过纯粹的事了吧。
有些执拗的去做吧
但那么多的不可避免
有时候只能无能为力的
我们能做好的只有自己和身边为数不多的几个人罢了 我认为想法是很不错,个人也很向往。 我先留下脚印,表示肯定包子的想法。想法尽早发上来。 我参加过的培训并不是很多,但从各方面的了解中,在想两个问题。
第一,培训的最终目标是组织的成长,然而,所有培训的直接受体都是个人,间接受体才是组织,个人所获有多少能够转化给组织呢?
第二,在高强度的传授式为主培训中,个人真正学到、消化掉、再运用出来的又有多少呢?
全身心参与式的绿色营发展为能力建设项目,或许是一条不错的新路~~
但是,如果把崀山作为一个固定的活动地点,年年都有一群人去那里进行什么什么的,3年、5年之后,崀山还是当年那个纯净的崀山吗?去崀山的人还能感受到那份纯粹与美好吗?就像10年前的绿色营一步步的走到了现在,有些东西已经变味了。当然,毋庸置疑,发展一定伴随着变化,可什么是应改变、可以变的,什么是不应改变、不可以变的呢? 我觉得首先要解决的是人员流动问题,,当然不可能让会员一年就离开,或者是说不可能让只呆一年的成员参与这样的项目。社团应该形成固定的一个模式来延长成员服务的时间。再者可以邀请老师或者专职的加入,这样最起码保证了项目的延续性。
呵呵,有点乱,,不做参考,,就当我练习了~~ 是不是该组建一个三四个人的核心筹委会呢?
分外展,培训课程设计,沟通协调(后勤方向),选拔机制? 鼓励多样化!!!
生物多样性
思想多样性
方式多样性 这其实是个不错的想法
顶起,希望看到大家丰富起来
不一定就这么弄,但是有很多值得借鉴的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