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fodshen 发表于 2008-12-4 08:32:49

关于生态文学的读书笔记

    生态文学绝不仅仅是以是否描写自然为分类标准的,它是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文学,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判断的终极尺度的文学;它与传统的描写自然的文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描述的是自然与人的关系,而不是人对自然的控制、影响,或是把自然当作人的情感、思想或心态的借喻体、象征物、对应者;它着力于探寻和揭示造成生态灾难的社会根源,对造成这一灾难的所谓人类文明进行不留情的批判;它往往在鞭挞“人类是自然的主宰”的人类中心主义、 揭示了人类对生态造成的灾难性破坏后,表达人类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理想,展现人类未来理想的生存状态。

    如果我们反思一些文学史上的所谓名篇,就会发现它们是与崇尚生态整体主义的生态文学背道而行的。如《巨人传》所宜扬的疯狂的、毫无限制的人类欲望对生态系统的巨大破坏,《浮士德》中宣扬的用对自然规律的抗争来满足人类欲望的“浮士德精神”,实际上是以征服和控制自然来实现自我价值为代价,给后人留下一个千疮百孔的生态魔境;《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老人以杀死鱼来维护人类的尊严,却没有想到鱼也有生存的尊严和被袭后反抗的权力……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篇中的反生态整体主义,鼓吹以违背自然规律、牺牲生态环境的和谐来满足人类欲望和尊严。

    对“生态文学是反人类文学”这样的疑问,作者指出:生态文学反对的只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思想基础、随意伤害其它生物、违背规律控制自然的行为。它强调的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人类与其它生物和自然和谐相处。

    虽然我国的古代先哲为人类贡献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充满智慧的东方生态思想,但由于对生态危机的认识不足,缺乏系统的研究和科学的传承,生态文学研究在国内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

    在80年代,前苏联发生了一场有关“北水南调工程”的大讨论,“主调派”大多为水利专家,而“反调派”竟然有许多是作家。在1985年12月召开的第六次作协大会上,作家们对这一工程讨论得极其热烈,几乎把文学会议开成了生态讨论会。作家们的普遍、强烈、持久的反对终于获得了成功——1986年8月20日,前苏共中央和前苏联部长会议做出联合决议:为防止可能发生的对生态环境的灾难性影响,决定取消“北水南调工程”。一个国家的作家怀着保护生态的强烈使命感,普遍参与一项重大的环保行动,这是欧美文学史上罕见的文学事件。这个事件发生在连日常生活必需品都短缺匮乏的时代,发生在人们的许多最基本的生活欲求得不到充分满足的国度,尤其令人感动,也尤其引人深思。眼前的民族问题和个人生活问题并没有使这些苏联作家丧失全球性思维和全人类立场,他们是真正的世界级作家,他们真正做到了走向世界、融入自然。

冷素心 发表于 2008-12-4 08:35:08

好想发纯表情
你厉害

kefodshen 发表于 2008-12-4 09:44:08

当代中国生态文学的发展:
在当代中国,萌发阶段的生态文学是自发地从感性表达开始的,事实上在7 0年代末就拉开了中国生态文学的序幕。2 0世纪6 0至7 0年代是西方生态运动兴起之时,大多数中国人那时虽无所闻,但是十年一梦醒来,发现环境问题已相当严重。于是当时的中国自发地出现了描写保护自然的作品,例如白族作家张长1 9 8 0年发表的一篇写森林保护的小说《希望的绿叶》, 可以说是早期生态环境文学的代表作。自然本是维系人类生命的文学母题之一,反自然的社会行为却将它排除在外。在西方是技术与金钱至上,在中国一度以政治观念为主导 ,当“文革”意识形态话语笼罩之时,“ 生态”自然缺席。新时期百废俱兴,自然环境也进入文学的视野。例如,率先反映环境污染问题的小说是李杭育1983年发表的《最后一个渔佬儿》,其中写道:“葛川江的污染一年比一年严重,……这两年,因为江里打不到鱼,小柴村的渔佬儿全都转业了,剩下他自己一个。”

但是,在8 0年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强力影响下,文学界热忱地关注于改革,反思现代化与人道主义,忙碌于引进西方现代派文艺的种种学说,沉浸于此起彼伏的形式与方法更新的浪潮中,生态问题还没有能够引起普遍重视而被搁置于边缘。

9 0年代以来 中国生态文学在发展中又遭遇消费时尚的挤压而被边缘化,但是一部分作家坚毅地举起生态环境文学的旗帜,并且从浅层的环保题材转向广阔深入的生态领域,使之初具规模。其标志之一是出现了生态文学的创作群体,出现了专门从事生态文学创作的作家,如报告文学作家徐刚、李青松,小说作家郭雪波、哲夫,散文作家苇岸、红柯,儿童文学作家刘先平、方敏等;著名作家王蒙、谌容、张抗抗、贾平凹、陈建功等人也热情参与生态文学创作。其标志之二是涌现了众多的生态文学作品。例如,生态报告文学的代表有徐刚的《守望家园》《 地球传》《 长江传》《 大地书》 等系列作品,还有李青松的《遥远的虎啸》、乔迈的《中国:水危机》、 陈桂棣的《淮河的警告》、王治安的《人类生存三部曲》 等;仅《守望家园》就包括海洋卷、土地卷、江河卷、森林卷、动物卷、星云卷6本。

但是生态文学的宏大主题及期盼价值与它的实际效应存在较大的距离。尽管生态文学的读物出版了不少,但印数不多,影响不大,在图书市场上、在网上都很难看到。生态文学的旗帜虽已树立,却被“明星热”、“美女热”、“西方热”、“帝王热” 炒得沸沸扬扬的文化消费市场边缘化了。

2 0多年来经过自下而上的发展,中国生态文学已成为一种文学存在,但它的影响既不如高歌猛进的主流文学,也不如浅斟低唱的世俗文学;既被消费市场边缘化,同时也被文学自身边缘化。这种边缘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类面临环境崩溃的边缘。为了唤醒人类的生态意识,我们迫切需要关爱生态,善待自然。

尼安·奶爸 发表于 2008-12-4 15:04:23

还有一套相当出色的《天地人和生态散文》系列:《老县城》、《蓝思想》、《鸟天下》、《虫儿们》

海螺 发表于 2009-2-9 18:34:43

读过。开次大讲堂大家一起关注一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生态文学的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