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事重提—再谈寻找参与感觉消失的原因—个人的感悟
. 记得上学期期末的第十五期大讲堂谈论的就是这个话题,如今三个月过去了,除了暑假济溪必然进入冷淡期之外,感觉一切似乎还是老样子,济溪似乎并没有让人们重新找到感觉。感觉消失的原因我们真的找到了吗?可以这样说,感觉消失的原因只有感觉消失的人自己知道,而且每一个人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别人的一切解释都只是猜测。事实上曾经活跃着的那一群人或许并没有消失,虽然他们可能连续多日发帖数为零,也很难见到他们发出的引人沉思的高水平帖子。但是从会员的记录中就可以看出,他们仍然在经常登录济溪,他们每月在线的时长依旧未减,他们根本就没有离开。
我即算不上曾经活跃的那批人,也不属于只登录不发帖的“潜水者”,称我为“边缘上的漫步者”或许更合适些,济溪中这样的群体不占少数。对于寻找参与感觉消失的原因,我们这一群体的感觉虽然不是很典型,但我们这一群体却也是决定济溪能否重振往日的辉煌的潜在力量。再次我仅以这一群体中的一员,谈谈我自己对济溪的感觉。
我是一个别人称之为“很有想法”的人,也许是知道的比较多吧,我的思想并不安分,我喜欢也很渴望与别人交流,但是在我身边又很难找到“谈得来”的人,所以我对济溪有着这样一种需求,那就是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各自的见解,也是发表自己见地的平台。我希望能在这里与别人引起共鸣。但同时我又不具备便利的上网条件,宿舍虽有电脑但那是公共财产,跟那些游戏玩家们我竞争不过,能去的地方只有机房,但那里是要收费的,我不可能有事没事就往那里跑,广泛地仔细浏览每一个帖子更无可能,我能做到的只是每次去机房办事都一定要进济溪看看,所以相比之下我发的帖多回的帖少也就并不奇怪了。
像我这样的人对论坛无非也就两种需求,一是常能看到“有意思”的帖子,二是自己发的帖子有人回复。但是在这个快节奏的年代里愿意静下心来思考的人本就不多,关于思考类的帖子也很难引起公众的兴趣,论坛里我这样的人是注定就没有市场的,特别是自以为写的不错的帖子既没人看又没人回,心里不免会有种凉凉的感觉,当然我也知道,我很少回复别人的帖子,又凭什么要求别人回我的帖子呢?是我自己做的不好,我没有理由责怪论坛。所以尽管我没有什么人气,但也能是时不时发个帖子“发泄”一下,把憋在心里的想法表达出来。
一开始我就说过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并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但也希望看了帖子的朋友们也谈谈自己对济溪的感觉,或者哪位“巨头”再像野人调查社团收费那样针对感觉消失的原因投次票吧,这年月想让谁像我这样“长篇大论”还真不太容易。早就想做次这样的投票了,但是主持投票同样需要“号召力”,不是随便什么人都搞得起来的。
很多人认为顶贴灌水没有意义,要说就要说出点深度来,我不苟同,一点支持,也对发帖人是可贵的鼓励!
长江后浪推前浪,精华都是以往的,缺乏新的精华思考,不能指望前人来写,要自己来写 还是现在大家都看东西看的太浅了? 现在的人浮躁,灌水有理啊
当年大家都能版聊了
版聊认识了很多人 其实交流嘛,不一定每一句话都是很高的,那都成了做报告写论文了。有的精华帖子也不一定开篇都是写得好好的,但是可能是某一个很好的话题,后面的讨论很精彩,能够吸引大家的参与。
其实这两年论坛里面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我想还是“济城物语”等篇章,那的确是另外的一种境界,一种参与。 如果你的帖子足够深思和内涵,不会没人回你帖子的。
我就是那种讨厌别人辛苦发了帖子,结果回了一大串没内涵话的人。我觉得挺打击的。觉得别人对我无话可说。如果是真的引起共鸣,那就会有反馈和交流。 很高兴有了这么多回复。其实我也清楚自己是个什么境界,否则我也不至于干了这么长时间了还跳不出社团这个圈子。但是,不管说的是否在理,至少我能把心里想的说出来,只要能够带动别人也去思考,我的话就没有白说。就像社团不能光做环保,也需要娱乐,就像济溪不光需要精华,也需要水来点缀一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