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的现代化与流动性之争(2)
作者:赛德·海瑟人们一直以来对非洲的游牧养殖方式不屑一顾,认为它不仅落后,而且效率低下。然而,人们逐渐认识到它所具有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赛德•海瑟撰文。
“七千多年来,牧民们一直通过不断的迁移来快速地应对干旱地区的气候变化。”
在非洲的许多干旱地区,各国政府逐渐开始重视游牧以及流动性对提高生产力的重要性。目前,很多创新性的政策得到认同,这些政策反映了游牧在地方经济、国家经济和区域经济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与此同时,政府也采取了许多新的举措将这些政策付诸实施。
游牧经常需要穿越国界,区域贸易亟待支持,在意识到这些需要后,一些国际机构正着手将跨境游牧迁徙正规化。这为民族国家在制定本国的政策法规时提供了参考依据。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ECOWAS)率先做出表率,为促进跨境牲畜迁移提供了制度框架。跨境迁徙需要取得授权证书,此举在控制牧民离开本国国土的同时,确保了当地畜群的健康。
在过去的15年中,西非国家的政策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进展。布基纳法索、几内亚、马里、毛里塔尼亚、尼日尔等国政府均通过了游牧专项法规以保护游牧区,推动牲畜在本国境内的迁徙以及跨境迁徙。东非也不甘落后。埃塞俄比亚、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等国的《脱贫战略计划》均认为游牧是一种应该予以支持的生计模式。东非也已经创建了非常有影响力的游牧议会团体来监督政府出台的政策。埃塞俄比亚的牧民日和肯尼亚的游牧民族文化周目前都已经成为了两国政治议程上的常规项目。
全文详见中外对话网站:http://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ch/3528-Modern-and-mobile-2-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