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污染 零排放 零残留 荷兰垃圾处理有妙招
低碳网讯 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垃圾“产量”极为可观。如何消化这些城市生活的副产品,是城市管理中的一道难题。记者最近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城郊一座垃圾处理厂的所见所闻,或许能为此提供一些启发。废物变成“再生煤”
蓝天白云下,海鸥成群,卡车穿梭,机声隆隆。这是记者对埃科娃垃圾处理厂的第一印象。让海鸥们感兴趣的,自然是这里的垃圾。从荷兰各地运来的城市生活垃圾中,既有塑料、废纸、金属和玻璃,也有园林绿化废料、水果蔬菜、剩饭等生物垃圾。但是,经过几道工序处理之后,这些垃圾或被回收出售,或被制成建筑材料,残留物则最终变成了一种俗称为“再生煤”的燃烧棒。“再生煤”与天然煤的热量相当,但能大大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工厂管理人员托马斯·古森斯告诉记者,一般现代煤电厂的燃煤发电效率约为40%,是普通垃圾焚烧发电效率的两倍。而“再生煤“在现代煤电厂燃烧生产出的电,相当于垃圾焚烧发电的两倍。因而,“再生煤”在煤电厂中可以取代相同数量的天然煤。埃科娃每年大约能处理50万吨城市垃圾,可生产23万吨“再生煤”。用“再生煤”来燃烧发电,每年可以比燃烧等量天然煤少排放28.5万吨二氧化碳。
生物处理渐流行
据介绍,当前欧洲城市固体垃圾处理方法大致有3种:一是掩埋,这是处理城市垃圾的传统方法,但占地面积大,易排放臭气,污水渗透严重,其负面效应显而易见;二是焚烧发电,相对于前者有所进步,但如果炉温达不到800摄氏度,易产生有毒物质,造成二次污染;三是生物处理,即类似于“再生煤”技术。目前,欧盟正致力于研究和大规模测试不同形式的生物处理方法和机制。
在垃圾处理车间,记者看到,包括塑料、废纸和有机物等在内的城市垃圾,通过进料口源源不断进入粉碎机。之后,生物垃圾通过机器自动分离,经传送带进入干发酵流程,转化成甲烷和“基质”(发酵剩余物)。生产的甲烷可自用,也可进一步加工提纯后外售。玻璃、沙子、陶瓷、金属等非可燃物质被分离过滤出来,经过粉碎之后,加入适量水泥,制成地砖,用于城市道路建设。废旧金属则可出售给专门的公司。纸张、木材、纤维、破布等可燃的干燥有机物,与塑料一起在带式烘干机内被烘干后分离,再与干发酵流程产生的“基质”混合,变成手指头大小的“再生煤”,被销往北欧诸国,用于发电。整个处理过程做到“三个零”,即零污染、零排放、零残留。 观念更新很重要
埃科娃垃圾处理厂于1983年建成,曾经历几次技术改造,至今仍运转良好。古森斯认为,如何将城市垃圾变废为宝,是目前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巨大挑战。在一些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的掩埋处理后才发现,这种方法不但不可持续,而且给环境带来巨大隐患。英国等欧盟国家现正考虑将以往掩埋的垃圾重新挖掘出来进行再处理,其成本之高可想而知。对城市垃圾采取生物处理方式,既可避免污染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又可生产能源,可谓一举多得。但建立类似垃圾处理厂要有一定的投入,维持运营也需要足够的资金,因此初始阶段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尤其重要的是,人们应树立这样的思想观念:花钱处理垃圾造福子孙,乃天经地义之事。有了正确的观念,破解城市垃圾之难题也就指日可待了。 这是2010-05-19 08:3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我看了也是相当激动 史上最牛环保家庭(2010-03-29 22:23
这是寒假无意在电视上看到的一条新闻,印象深刻!于是利用网络找到他们环保的狠招,说真的,难以置信!还是难以置信!因为有些东西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回收利用的。无论怎样很佩服这一家子。
史特劳斯夫妇的三口之家堪称英国“最牛环保家庭”。过去12个月中,他们严格坚持一套环保生活模式:在家中安装太阳能面板,自己种菜,重复使用塑料袋,将厨房垃圾用于积肥,就连废弃的木制马桶垫圈也用来当柴烧。一年下来,他们全家制造的垃圾总量只有区区一小桶。新年伊始,史特劳斯夫妇立下誓言,今年将实现垃圾“零排放”。
环保招数
1.自备环保购物袋
2.厨房下脚料积肥种菜
3.家中物品回收使用
4.安太阳能电池面板
三口之家实践环保生活
现年53岁的理查德·史特劳斯与37岁的妻子瑞秋·史特劳斯和8岁的女儿薇洛娜组成了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目前居住在英格兰格洛斯特郡朗格霍普市一套3居室的住宅里。大约一年半前,史特劳斯一家从电视上看到一则废弃塑料袋如何影响海洋生态的新闻后,便决定从此不再增加家中的塑料袋数量。
一开始他们只是重复使用塑料袋,渐渐地环保想法扩展到日常生活中的其他层面,一家三口一同实践环保生活。理查德表示:“(环保生活)只要循序渐进就好,不必非得一夕之间改变所有习惯。”
种菜积肥装太阳能面板
从此,他们自备环保购物袋和容器上街购买生鲜食材,每回购物时总要仔细研究包装材料是否可回收,并且只买需要的东西。此外,史特劳斯夫妇开始在家中种植甘蓝,而厨房的下脚料则成了最好的肥料。
但凡家中能回收、再使用的物品,他们从不放过,就连厕所的木制马桶垫圈坏了,也要送进炉子当柴烧,以便为家中提供暖气。为了补充电力,史特劳斯家的屋顶上还安装了太阳能电池面板。
平均每周垃圾几十克
史特劳斯一家坚持把每星期制造的垃圾量用秤称过,然后公布在网上。史特劳斯太太戏称,“我们这样做很像拳击手上场之前称一下体重。”
平均下来,他们每周的垃圾量不到57克——相当于3汤匙白糖的重量。即使是圣诞节,这一家人制造的垃圾也仅有185克,主要是无法再回收的塑料包装袋。作为一个“绿色家庭”,他们还拒收一切垃圾邮件。
今年立誓垃圾“零排放”
史特劳斯太太表示:“虽然刚开始做时我们也感觉很别扭,可是现在早已适应了这种生活方式。比如我女儿很喜欢吃油炸的小零食,这对于我们减少垃圾的目标是个麻烦。于是现在她每次买回一大袋,再把吃剩下的装入一个密封容器之中,这样便可以减少许多包装物。我们整整花了18个月时间,才达到现在的低排放水平。如果每个家庭都为环保作出努力,那么对于整个地球将是极大的改观。”
据悉,史特劳斯家上一次倒垃圾是2009年1月9日,一年下来所产生的垃圾仅够装满一小塑料桶。他们表示,自己早已爱上了这种环保生活,并且立下誓言,今年将实现垃圾“零排放”。
我觉得这种日子有意义也很幸福,但从某方面来说应该也有些小痛苦,因为要千方百计将垃圾好好利用。呵呵,个人认为种菜在中国城市家庭应该没办法普及了。因为现在农村有地的许多都放弃种地了更何况在城市居住条件有限,看人家的院子多大啊。我们应该改利用我们的有利条件来实现环保生活。史特劳斯夫妇为大家开了一个好头! 我们也要加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