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遗忘 发表于 2010-6-25 00:42:47

绿色人生——陈法林等人

艰难的救助 温州日报http://www.wzrb.com.cn/
    前不久,在苍翠的大罗山,一只折翅半个多月的凤头鹰,重新张开有力的翅膀从“绿眼睛”野生动物救助队员郑元英的手中,飞向碧蓝的天空。这样的放飞,“绿眼睛”野生动物救助站已经做过了无数次。

  走进“绿眼睛”野生动物救助站,犹如来到了一个小小的动物园,几只黑天鹅悠闲地品尝着新鲜的菜叶,几只雕鸮不停地扑腾着翅膀想重返蓝天,一只淘气的小猴拿着玉米棒在妈妈身上跳来跳去。救助队员林强和义工姜集静忙着为一只刚接来的鹰隼检查伤口,给它涂云南白药。“我们现在的救援范围不但覆盖了整个温州市,还延伸到了周边一些地区”。救助队员林强骄傲地告诉记者。

  “绿眼睛”野生动物救助站成立于2003年,致力于野生动物的紧急救援、康复护理、野放训练和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等等。2006年7月在永嘉救助600羽小夜鹭,2007年11月在福鼎桐山溪守护越冬白天鹅15个昼夜,2008年9月在灵昆海域救助搁浅的小须鲸……

  “最痛苦的就是在动物需要救助的时候,我们却无法帮助它们。”救助队员陈法林说。去年9月,接到热线电话的队员来到平阳县麻步镇,将一只受了重伤的白天鹅带回救助站。可是,这只白天鹅不但拒绝进食,还一直用泣血的叫声抗拒人的接近。到了第三天,这只美丽的白天鹅终于在太阳升起时死去,队员们伤心了好长时间。

  随着救助范围的不断扩展,救助站面临资金匮乏的困难。由于“绿眼睛”是一个民间自发成立、独立运作的野生动物救援机构,没有固定的资金来源,救助站一直没有能力配备专职的兽医。在大多数情况下,由队员学着对受伤的野生动物进行简单的包扎治疗,只有遇到伤势特别严重的野生动物,救助站才能花钱请兽医进行手术治疗。据了解,救助站每年光交通费就需要3万多元。尽管资金捉襟见肘,但是他们救助受伤野生动物的热情始终不减,只要接到救助电话,队员们便会马上驱车赶往现场。去年,他们救助的各类野生动物达到429只,其中国家二级以上的保护动物有190只。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绿眼睛”野生动物救助站的辛勤工作已经在社会上产生较好的口碑,就在记者完成采访坐在案头写稿之时,接到“绿眼睛”理事长方明和来电,说市林业局表示,今年将进一步明确“绿眼睛”野生动物救助站作为市级野生动物救助副中心的地位,给予一定数量的资金支持。

  陈翔 摄影报道


  ▲一只康复的“刀鹰”从救助队员手中跃起,重返蓝天。


  ▲救助电话一响起,队员们便提着救护箱赶往现场。


  ▲为了掌握更多的野生动物知识,队员们常常自觉充电。


  ▲队员在给一只雕鸮治疗受伤的翅膀。 


  ▲为了保暖,一条3米多长的大蟒蛇,住进了救助队员们的宿舍。

黎白南 发表于 2010-6-25 00:44:13

需要这种人。。

lzw4586108 发表于 2010-6-25 09:58:57

绿眼睛的救助~~赞一个~

娃娃鱼yun 发表于 2010-6-25 13:36:37

我想去求助站看看!!!!有机会定要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绿色人生——陈法林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