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木:简单说,你向学生推广会比较容易,那社会上的人呢? (2011-01-28 08:45) images/back.gif
价值观的改变,真的能够改变行为。最近又切身感受到。
我们做亲子自然体验,我们向社会公众推广自然体验。从小孩入手,试图去影响大人。
12月的活动下来,不管有多少家庭参与了我们的活动,其中,有三位妈妈明确向我们表示,愿意取消周日上午的主流兴趣班课程(作文班啊,英语班啊,奥数班啊,音乐艺术之类之类的),让孩子参加我们的系列自然体验活动。
我觉得,这样的认可,就是一种价值观上的认可,是对我们自然体验理念的认可,也是对我们团队的认可。通过这样的认可,我们可以发现,推广,是有一定的效果的。
面对社会上的人群,一定还有其他有效的推广方式,需要我们用智慧去尝试和努力。
冷不丁的又翻了下这个帖子。不知道囚木哪儿去了呢?
呵呵,对这个议题常思考,常讨论。
MARK.顺便顶上来。
好吧,时间过的真快。
看到自己去年的回复就知道是没多大明白楼主要表达的意思。
不过当时自己的状态还是停留在感受者的阶段,而不是引导员的心态。
拿自己来说好了,
刚开始我更喜欢体验而不是挖深去了解这个植物叫什么等相关知识性的东西。
但是渐渐地,会发现自己不仅不满足于体验,还会想要去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并且积累。
而这样的积累对于我来说有什么作用呢?
一个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小小的成就感;
还有一个是在自己随队协助导师的时候,有些小朋友在与自然已经有连结的情况下,TA也不仅仅满足于体验,而更多的是想要获取相关的信息。那么在这个时候,我可以将自己本身积累的信息传递给TA,某种程度上满足其好奇心和激发更多的热情。
当自己从纯粹的体验到想要开始以引导员的身份带着别人体验自然的时候,才会开始慢慢发现,自己要学的还有很多,而实践总是最重要的,但也不能忘记知识和技巧。
“两种经历两种思想,回过头来想想,自然体验到底应该怎么做?带出去看看花草虫子做做记录知道它们叫什么,如此几个小时就结束了?这样的内容能给营员带来多少?他们会无比自豪地觉得:我与自然很接近,我感受到了自然。孰不知,在农村里,一个五六岁的孩子都要比他们贴近自然的多,这些孩子感受到的自然是那些钢筋和大厦无法比拟的。 ” 再截取楼主的原话,想说 .营员和农村里的孩子在于自然的连结程度不同,不好相提并论。而营员无比自豪的感受参差不齐,但终究在体验自然上是达到了组织者的要求了。而一次营期,短短的十几天或者一个礼拜,组织者更多担当带入门的角色。自己如果想要做更多,那些是不够的。我们都需要时间来学习、消化、沉淀及行动。
水猩:其实自然体验更多的应该是培养大家的兴趣,让对大自然有点疏远的人慢慢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由于自己没有参加过此类的活动,不敢妄下评论。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要想让二三十个人通过十几天的自然体验感恩自然,有点困难,当然会有多愁善感的,但应该只是个别。 (2010-10-03 21:32) images/back.gif
多愁善感的,这是褒义还是贬义?
囚木:韩寒批评专家们说:
当我们说一件事情的时候,专家们都会说:这个东西在国外叫做XXXX,是由XXX引起的,而在中国叫做XXXX……知道专业的东西没错,比如您说的知道各种各样植物的名字,但如果只知道这些东西,是不是有点缺了?
我只是这么想,其实我知道的植物名字很少。但您知道, .. (2010-10-04 08:27) images/back.gif
我是觉得开始是什么都不需要,只需要去感受,但如果不知道名字之类的,毕竟是个缺憾
城里的孩子确实需要走进大自然,而不是把时间费在电视电脑上
对于农村孩子会和自然联结更深这一观点持保守态度,和自然的联结我相信是在精神层面上的,而当农村孩子在物质温饱上还缺乏的时候,我并不认为他们能够在精神上和一朵与自己生存无关的花产生共鸣,因而从这个角度上讲,城市孩子也许更容易在自然界中找到快乐。
但无论是哪个群体,如果他们的心灵无法收到自然的感召,无法受到启迪而诞生对自然的信仰,则所有活动都只是兴趣层面而已,丰富业余生活,丰富童年记忆。
星星火的小朋友过来标记一下这是我目前找到的协会转型的发端
我只是来让老帖子被翻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