鸻鹬专题(一)
大家好,每周一鸟又和您见面了。这次是常见鹬类的专题。
说起鹬,也许大家都会很头痛,但是其实鸻鹬类的鸟是很容易辨识的。鸻鹬类的鸟特征比较明显,除了有个别种类的非繁殖羽之间可能会有所混淆,辨别鸻鹬的难点在于常见的鸻鹬往往个头都不大而且距离比较远。这就需要用到单筒望远镜,或者是在非常近的距离下观测。涉及器材的问题我们不做讨论,我只在这里告诉大家,怎么去看以及辨认鸻鹬类。 在野外辨别鸻鹬类有着相当的技巧,我们只要掌握鸻鹬类辨识的几个基本要点,即能快速、准确地在野外识别它们。
鸻鹬类野外观察的优先次序
优先次序 观察要素 观察要点
1 喙(嘴) 喙的形状、长度、颜色等
2 行为 体形、觅食行为、鸣叫声
3 脚 脚的长度、颜色等
4 栖息地 栖息地特征(咸水、半咸水、淡水、旱地等)
5 分布 图鉴上注明的分布范围及你观察的时间
6 羽色 鸟体上的色块(斑)分布
在所有这些观察要素里,观察鸻鹬的喙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喙裸露在外,且不同鸻鹬的喙形、长短均有着很大的差异,绝大部分鸻鹬通过喙的特征就直接可以确定到种;
体形、觅食、鸣叫等行为也是识别鸻鹬的一个重要元素,因为不同的种类之间均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且鸣叫声也各不相同,部分鸻鹬还具有独特的觅食行为(如瓣蹼鹬、翘嘴鹬、翻石鹬等);这里要补充一下,体形,重要的还是形状,或者说剪影,而不单单是体型(指大小),因为实际观察中,若无对比,很难判断大小,而且有一些鸻鹬的许多亚种的个体大小差别相当大(比如黑腹滨鹬);
脚的长短、颜色,同样也非常重要,但由于涉禽的栖息特点,它们的脚经常在水下,或者由于在泥泞的滩地上行走,导致整个脚均被淤泥而覆盖,从而影响到最终的观察结果;
栖息地特征和分布范围等因子,是在野外辨识鸻鹬的一个重要参考。因为有些相似的物种有着不同的栖息地喜好以及不同分布区域和出现时间,这需要通过翻阅相关的书籍来获取这些信息;再说明一下,因为《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上的数据来源年代比较久远,因此有很多地方跟现在的情况有比较大的出入,大家注意就好。
羽色反而是最为次要的观察要素,因为鸻鹬的羽色变化相当大,且由于光线、水面反光等多种观察不利因素,往往会让观察者产生颜色错觉。当然,如果遇到非常相似的物种,或在辨识鸻鹬的年龄、雌雄时,羽色还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分种描述一下:
先上林鹬、矶鹬和白腰草鹬,最常见的三种了。
三者长相很相近,但只要细心加以区分,还是没有难度的。
(1)林鹬:体型更高挑,白色眉纹明显,且超过眼上方;体色较淡,但背部的白色斑点大且多,飞行时,脚伸出尾部明显;
(2)矶鹬:体型稍小,背部无明显斑点,翼前具白色的凸起斑,飞行时两翅扇动较为僵硬,且尾上覆羽不为白色。经常有“打嗝”动作。
(3)白腰草鹬:眉纹较淡且不超过眼上方,上体色较暗,具白色小点;飞行时尾大致为白色,仅趾伸出尾部;
辨识要点:1、背部白斑有/无,or大/小;2、眉纹是否过眼;3、肩羽是否有月牙斑;4、飞行是否可见白腰,以及脚伸出尾部的长度。
然后是泽鹬和青脚鹬,鉴于极少见的小青脚鹬也与两者类似,我在这里也顺便介绍一下区分方法吧。
(1)泽鹬:似苗条型的青脚鹬,但体型较小,黑色的喙为细、直、尖;
(2)小青脚鹬:体型大,因胫部较短,体型明显偏矮,喙更为粗壮,喙基肉黄色,飞行时,仅脚趾伸出尾部,翼下覆羽几乎为纯白色,叫声为单声“呱”。
(3)青脚鹬:体型更大且肥胖,喙厚且上翘,喙基灰绿色,飞行时脚伸出尾部很多,翼下覆羽具黑褐色波形横斑,叫声为三声的“干叫叫”。
辨识要点:1、嘴形:泽鹬的嘴像针一样,跟青脚鹬等有很大区别。相信掌握了这点就不会混淆了。2体形:泽鹬更细小更苗条,青脚鹬则显得高大壮实,小青脚鹬则要矮。3、叫声:青脚鹬很爱叫,叫三声的;而小青脚鹬只叫一声。
再补充一点:
关于鹤鹬和红脚鹬两种红色腿的鹬,高山前辈在这个帖子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http://forum.gsean.org/read-htm-tid-29780.html,我就不重复了。只是再补充一点,鹤鹬跟红脚鹬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鹤鹬会游泳,而且经常喜欢把整个头埋到水里去找东西吃,有图有真相,哈哈 有想法有疑问的童鞋请跟帖哈~~
不要怕,知道怎么看鸻鹬了之后,其实鸻鹬一点都不难认,加油~~
下期精彩预告:飞天大爷的 马鸡马鸡马鸡马鸡马鸡专题专题专题!!!!!!!!!!!!! 单筒啊~~~~~~ 西瓜,俺这个鸻鹬盲顶你。
不过对鸻鹬类,俺还是慢慢来。
目前见过的就是最常见的矶鹬和林鹬。
期待鸻的介绍。 菜鸟来顶一帖 谢谢,谢谢,我期待你的下一个鸟介绍哦,呵呵…… 西瓜姐姐V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