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耀庭
又逢一年12.9,学校表彰先进,举校同欢的日子。奖章、荣誉证书、奖学金纷至沓来,实为一个繁华的盛会。然热闹背后总有一种失落,不知昔日救亡运动青年的英魂重归,是否会感到难言的寂寞。
有一些寂寞其实就表现为一种狂欢。
遥想71年前的那些日子,爱国青年学生凭着一腔热血,感染了全国人民,使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的共同心声。在民族生死的毫发间,促使了民族的觉醒。
继而上溯到1919年,那一场由青年学生发起和主导的划时代的伟大运动,矛头指向积存几千年的封建顽症。他们高扬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大旗,披坚执锐,前仆后继,组成了冲击旧世界的第一方阵。
今天,我们国家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巨大进步,而世界又开始重新审视崛起的中国,审视新一代的中国青年。当前社会,唯“物”主义成为思想的主流,财富驱动成为主要的发展力量。我们不得不正视商品对青年心理防线的冲击。渐渐淡忘了历史,或者仅仅知道浅显和零碎历史事实的青年大学生应当去深思,在多元价值观念的今天,在国家与民族需要我们的时候,究竟怎样诠释青年的含义?
谈到青春的价值,青年的社会使命,或许有人不屑,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一切像钱看,没必要做无谓的努力,活的太累。或许有人哀怨,人生苦短,何必跟自己过不去,况且尚无安身立命之地,管不了外面的事了?年轻的大学生被各种数码产品、就业、房子、车子所名缰利锁,消费主义的冲动湮没了内心深处最后的净土,理想的物质生活总使我们如饥似渴。过快地向社会现实妥协,过早地向物质看齐。一些没有物质驱动力,无须自己打拼的青年人,便过着无聊和堕落的生活。没有理想,没有追求,看似潇洒,实则内心一无所系,意义世界的建筑都成了残破的废墟。
大学作为这个国家的思想圣地与精神殿堂,理应成为科学精神、理性意识、社会良知、人文理想与人文情怀的生长扩散地。理想的大学应该努力实现追求科学,追求真、善、美,向往理想世界和塑造完美人生的职责和使命,而成为每一个青年人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故乡。世道之下,却因为种种原因,成为不够专业的职业培养机构,未免让人遗憾。如果是这样的话,学校为纪念和教育所准备的轰轰烈烈革命歌曲合唱比赛,在不少学生的眼里与其说是缅怀革命先烈,不如说是一种庆贺和歌舞助兴更贴切,甚至会有人因为纪念活动影响到“弘毅影院”的正常大片播放而懊恼。
这些观念一定会激起稀少的愤青和有识之士无情的鞭挞。但是从理论上,我们却又不得不承认这些现象和观念又是有一些合理,其背后蕴藏的甚至就是时代的嬗变和历史的进程。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痛苦的转型既迅速又漫长。政治理想主义的消弥,精英英雄主义的式微,中国开始从乌托邦的海市蜃楼回到现实世界,这或许本身就是历史进步。但进步往往也带来一些水土不服的和仓促“刹车”的后遗症。
过去,我们一直回避这样一个话题: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或者生活质量提高的内在动力是什么?是高尚完美的道德准则,抑或是卑下顽劣的个人欲望?尽管人们的内心倾向性十分明显,令人遗憾的事实却是后者。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要求和提高生存质量的欲望,推动着人类社会逐步摆脱愚蛮的原始状态,并一步步进化。
市场经济承认物质利益的局部性和个体性,同时也关心和尊重个人的才能、劳动和价值、这恰恰为个人利益得到尊重和满足创造了条件,激励主体把自己的才能和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价值观的这种位移首先表现在价值本位的变化上,由群体的社会本位到个体的自我本位的转移。
诚然,为了能在未来社会立足,为了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我们已经很少有人去思考自身之外的生活,自己利益之外的世界。很少去抗争一些看似天经地义的事情,或者实现某种程度的自我救赎。即便是一般意义上所谓的努力奋斗,又何尝不是无奈后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积极妥协。我们大多不能免俗,不再像那些五四,一二.九青年人一样,在时代的洪流中显现英雄本色,在生命划过这个世界的时候,留下闪光的痕迹。
于是寂寞是真正超越狭隘自我理想的寂寞,是青年对社会理性与建设性努力缺失的集体失语,是社会对青年意义世界漠然的惨淡回应。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危机!
百年来,为了国家的兴旺和民族的富强,一代一代的中国青年,承传民族的优良传统,以大无畏的勇气,诠释了青年的含义。在走向市场经济和现代民主政治的新跨越中,仍然需要理想,需要精神。我们重视经济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但不能为金钱所奴役。一旦我们这一代真的异化为金钱的奴隶,沦落为“经济动物”,那将不仅是我们的悲哀,也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在新中国走向强盛征途中,仰望先贤青年远去的背影,青年有必要重塑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这是我们自己的希望之源,也是中华民族真正走向崛起的伟力之所在。
应学校报纸激扬约稿而作,纪念12.9
看到这个标题,首先想到的,是在上中学时每年都要举行的火炬接力赛,虽然有点形式,但,毕竟,现在只要提起这个日子,我就会想起来呵呵
好久没有跑步了,更久没有接力了
其实,生活也是种接力…… 体味生活的味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