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初薰 发表于 2011-1-6 17:18:31

zz“路人甲”对一家民间环保组织的点评  文/grassroot(雨田)

    下午,参加一家民间环保组织的理事会,大家对该组织近年来的成长与进步,给予了很多积极的评价和中肯的建议,有的长者更是语重心长,有的话令人印象深刻:“牢记宗旨,脚踏实地”、“不要怕,不后悔”……自己也算是见证了该环保组织六年多的成长,曾为其喜悦,也为其担忧,有时,也有很多的感动,一群年轻人在一位年轻人的带领下,虽时常面临“困境”,但依旧一路走来,这本身就令人感到鼓舞与激励。

    但是,有时候,觉得自己身处其中,虽有所反思,但仍旧不能深刻看到或有时也不愿看到该组织所存在的问题,总觉得当下的民间组织生存已非常不易。所以,前几年,在见到该组织负责人的时候,我自己总是迫不及待地给他很多的建议,例如常说:“你们应该怎样做”之类的话。但是,现在,自己很少再这样说了,而更愿意说:“看看我能为你们做些什么”。之所以有这样的转变,是因为自己和一些伙伴在3年前,也发起了一家草根机构,自己做了机构后,才深深体会到什么叫“柴米油盐酱醋茶”,什么叫“想做不能做”,什么叫“纠结”,什么叫“情绪失控”等等。当时,别人也给了我们很多的机构发展建议,有的真的说的很好,但是,在实际做草根机构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又很难做到,所以,对于这些好心人的建议,也只能是感谢,真心的感谢。

    自此之后,自己就很少给别人建议了。当然,有的时候也有一些,但也显得比较谨慎,不像以前那样迫不及待和“自以为是”了,因为在很多时候,自己其实很难体会到别人的真实处境,难以真正理解别人的痛苦、挣扎与彷徨。这也许是当前很多NGO能力建设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我们的一些讲师和“培训专家”,特别是缺乏较长基层工作经验的讲师和专家,难以真正体会到他所面对培训对象的喜怒哀乐。例如,在讲人力资源管理时,难以体会一位草根NGO专职人员拿着每月1000多元的工资,每天要做2个小时公交到位于家属院的办公室,要面对一些既无草根经验又无项目实践的基金会管理人员的“质询”,同时他还时常飞到国外参加各种类型的培训和会议……诸如这种颇显“分裂”处境下,这些工作人员的真实心态,往往讲师难以体会和把握,所以,NGO人力资源培训也只能讲讲那些制度化的管理表格了,难有实质的意义。

    但是,意识到这点,并不意味着就不能或不应“批评”NGO了,而是时常提醒自己,应该努力走进草根NGO的真实脉络和情景中去,努力理解他们,了解这些机构和人员的“喜怒哀乐”,他们的那种“纠结”,甚至“分裂”的感觉等等,在此基础上,再去建议,去批判。虽然,这很难,但我们应该向此迈进。也许,上面的话不免又犯了“轻易给建议”或“应该怎样做”的错误,但还是想在这里“谨慎”地说说。

    上述的话与该博文的主题无关。
--------------------------------------------------------------------------------------
--------------------------------------------------------------------------------------

    还是回到主题,晚上,和机构的伙伴们一起吃饭。在等待开饭的过程中,一位朋友随手拿起下午我参加该环保组织理事会时发给我的资料集,她随意翻了翻,大概15分钟左右。她此前从未参加过NGO的活动,只是听我偶尔讲起一些词汇而已。对于NGO,她基本算作“路人甲”了。

    翻完这些资料后,她说:“这家机构做的事情真多,什么都做”;紧接着,又问我“一年他们的预算是多少”;我说“几十万”,她说“这些钱,做这么多的事情,啥都关注,能做深入吗”,我没有立即回答,听她继续说下去……
    ……
    ……
    她说了很多,核心的内容可归纳为下面几点:

    1、该机构所编写的资料中,写了太多的感慨,这有什么用?没用。因为谁都会感慨,谁都有感慨;最关键的是针对问题,应该说的是“哪种方法有用,哪种方法要改进,哪种方法没用”,不要老发感慨,老批判来批判去的;
    2、该机构的活动中,围绕大学生开展了好多工作。但是,她说:围绕环保,在高校培训大学生不如在小学培养小学生。大学生一年一年,一批一批的走了,明年的还是重复性的工作,而培养小学生,小学生会影响他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很多人,别小看小学生的影响力(她此前也做过多年的小学老师);
    3、不要总在大学里做,应该到街道、到社区开展工作,本来这个城市的生活比较枯燥和乏味,其实很多人乐意参与,但没有机会和平台,比如街道和社区的热心老爷爷、老奶奶,和他们一起,例如从不在社区随地吐痰的宣传做起,就很有意义;
    4、即使是培训大学生,那么也应该推动他们到社区里去做,而不是跑那么远,今年到这里调查调查,明年到哪里调查调查,也要少些打横幅、发传单之类的,政府又不理你,有啥用;而环保宣传和活动,应该抓住市民的行为习惯,从人性出发,从普通人的“善”和“爱”出发,开展宣传工作;
    5、觉得该机构的意义和价值定位在于:基于其所在的城市开展工作,她说:衡量机构意义和成功有两点:(1)当我们所在城市的市民遇到环境问题时,就会想到和找到该机构进行呼吁,市上的领导也知道这个机构很有能力;(2)让公众能把“钱”掏出来,能以各种方式支持机构的发展,这才是可持续和成功的。相比大学生,本地的市民生活在这里,既有资源,又有时间,还有关系网络,工作就好开展了;而现在又有多少普通市民知道这家民间环保组织呢,因此,公众并不熟悉和知情,这也是民间组织“边缘化”的原因。

    听完“路人甲”也许显得有些“零散”的感受,或许她还根本不了解国内草根NGO的真实处境或“艰难”等等,但是带给自己很多的思考。我们很多时候都是“飘在空中”,也许应该和这些普通的“路人甲”、“路人乙”、“路人丙”……多在一起,一同行走,一起跳动,不管我们是做“气候变化”、“清洁生产发展机制”、“低碳”这些“新潮”的东西还是“多骑自行车”、“不乱丢垃圾”、“少用塑料袋”这些普通的事情。但是,仿佛,我们的一些环保组织离路人甲、乙、丙、丁……越来越远,而有时感觉我们反倒是离Mr.John,Director James and Ross Official越来越近,希望这是我的错觉。


原文链接:http://home.ngocn.net/home-space-uid-15054-do-blog-id-17491.html

何水 发表于 2011-1-6 17:26:42

最近怎么这么多这样的帖子……

陌上初薰 发表于 2011-1-6 17:39:20

因为姐换口味了

水猩 发表于 2011-1-6 18:17:56

还没看完,不过注意到一点大学里的环保社团确实很少走到社区里去啊,真正的走进社区,从大学家属院做起,是不是会有所成效。

被封印的左手 发表于 2011-1-6 18:21:43

果然重口味

老蒋 发表于 2011-1-6 19:04:59

佩服   某方面来说很通透啊。社团应该好好想想,调查调查面向的人群的相关方面才好。好像现在社团都不太了解社会,所以也难有较大气候啊。还是要先了解。

老蒋 发表于 2011-1-6 19:05:43

少些打横幅、发传单之类的,政府又不理你,有啥用   这句话很有理

老蒋 发表于 2011-1-6 19:10:58

还有一点,有关大学生要进社区去的建议,现在很多的城市社区生活现状在发生转变,至于是怎么转变,我也说不清楚。那也是多方面的。如果要进社区,以前做过的活动也只能算是游击,逮到那个社区就打一下。其实应该从社区各方面着眼,比如政策,福利,等下手,也许才能更牢靠。

vjbzb 发表于 2011-4-8 14:51:04

陌上的口味换得不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zz“路人甲”对一家民间环保组织的点评  文/grassroot(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