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微博
(本文复制自我的博客)又是一句“好久没来了”,呵呵。的确是好久好久了。
这短时间没来博客,忙乱七八糟的事情。但是微博对我的影响很明显,今天我很愿意谈谈微博的一些事。
微博的优势很明显:随时随地随意的说点什么,可以是一幅图片、一条评论、一种心情甚至一个字。将一件事压缩至简洁的一百多字,而所有人都可以来评论或者转发。在微博,信息是多方向传播的,不像短信是单向传播的。
想当初,笑蜀发明了“围观改变中国”,这围观二字也来自微博。在当今的中国,越来越多的热点事件通过微博呈井喷式传播,李刚门、钱云会、药家鑫、瘦肉精、南京梧桐树等等热点事件都从微博中得到了广大网民的关注,从而使得普通公民得以参与、表达甚至改变。尤其另我感到欣喜的是,从一开始的纯围观到钱云会及南京梧桐树等事件的公民自发参与,微博应该完成了由“围观”到“行动”的一个历史性的转变。这对于公民社会的成长是有极大促进的。
然而我们也应当正视微博存在的缺陷。这也是我今天要谈的重点。
微博实现了信息的“碎片化”,小容量有精简、易于传播的特质,但如果这是信息传播的趋势,那么下一步会是什么?会是“单句化”甚至“粉末化”?如果真是那样就有点可怕了,想想看人们都热衷于只说几句话的方式,对于那些稍微长点的文章就无耐心去看,甚至直接跳过,那我们还能静下心来看一本书吗?
接上面的说,静心。玩微博的朋友们都承认,微博让他们变得浮躁、焦躁。每天面对电脑上一段段的文字,我们逐渐学会了用最短的时间去了解最多的信息,而这个过程很难说你可以深入了解某个信息点。而这个翻阅的过程,也是掺杂着矛盾的心理:你非常想迅速把积攒下来的信息看完,但一旦看完之后你又一遍遍的刷新页面想看更多的信息。这个重复的过程这让人变得焦躁,同时,众多爆炸式的甚至夹杂着不少垃圾式的信息更让我们心情好不起来。而成为微博控的你,还会有那个耐心去博客上敲一大段文字吗?
再来说说微博对于当今中国社会的影响吧。围观真的能改变中国?我觉得,能。但是这个回答并不是说我们都去玩微博,中国社会的前面就是一片光明。这种“能”是一种很低程度的“能”,它仅仅能说明,有改变;但不能说明,这个改变的程度真能如我们所愿。我认为首要的原因是微博上的人们并不是这个社会上的大多数,混微博的大多是知识分子、学生、明星等比较年轻的阶层,普通民众不多,公务员更少。你期待微博上的声音能得到你父母的共鸣吗?他们没有,因为他们没有微博。如何让微博成为一种人人都可以参与的信息媒介,还是一项大工程。
有人说的好,微博热点事件的一般流程是:事发、网民开始聚集、更多刺激性的信息爆料、网民大规模围观、官方辟谣、群情激愤不相信辟谣、官方开始封杀或者沉默、网民开始逐渐散去、归于寂静。微博能改变实际事件才是王道,而能达成完美结果的很难也很少。中国网民的指向性关注让有些热点事件得不到围观;情绪性关注让另外一些热点事件的发展偏离了理性的轨道。而官方的表现一如既往的拙劣,很难想象在信息闭塞的以前,中国大地上的这些党政部门会出多少荒唐的言论和事件。我想说的是,事件的推动需要各方面的工作,和各阶层的努力,毕竟这个时代是由我们每个人来书写的,改变同样靠我们每个人。
知识分子在无力的呼吁;学生在激愤的人云亦云;五毛在为自己和主子的利益辩护;人民公仆在不断的重复荒谬和辟谣;跳梁小丑在恬不知耻的炒作和表演;明星们在津津乐道的晒美食;而更多的人在平淡的叙述着自己的平凡的生活。这就是微博,中国百态社会的一个微小窗口。
然而,我是一直对未来抱有希望的。虽然很多人还蒙在一片混沌之中,他们无法理解这希望的前世和背景是什么。这个社会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想得那么明白,然后每个人都蓄力去推动他。更多的一种可能是,一部分人去了解去改变,一部分人去欺骗去阻挡,其他人跟着后面含含糊糊犹犹豫豫的走过。
抛却前面的一些没有水平的“忧国忧民”,我还会继续控着我的微博,对于我这种普通人,微博也只是普通的生活中普通的一种元素。记录一点咱自己的生活,和朋友们分享欢乐,足矣。
2011.4.4晚 还是济溪好,我在博客上发表以后有提示说,此文有政治敏感词,要么自己修改要么等待审核。
妹的,怪不得艾未未会失踪呢 这几天玩围脖,发现比扣扣好多了。O(∩_∩)O~ 被锁定了,擦。
attachment/photo/Cyid_2317/2317_63571301927897c0e1e9dbf91f6d1.jpg 可怜的产,同情and支持中,不过不想再分散精力了,所以没打算弄,以后吧。呵呵
看新周刊的《微语录》感觉蛮好的。 楼主文采好好!而且好有思想和哲理!虽然刚开始我是冲着那个日子来的!
在接触了一两次以后,那个东西对我没兴趣,貌似这么多地方,也只有这里,我有点兴趣! 围脖俺还没习惯用呢
看来以后要好好的利用这个工具、、 微博+论坛 这个模式说不定是将来的主流 谢谢!那个“日子”和那个“东西”指的是什么?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