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刚开放。
外面的,想资本换市场
里面的,想市场换技术
到底谁笑到最后呢?
谢谢二叔提出的中肯建议。
互助网络不仅是个优秀的二级代理商,更是拥有并坚持自己独立项目发展,而且永远坚持自己的独立。
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了二级代理商,岂不是很多人得下岗呀。
每个人的成长,都将反馈到组织,推动组织的发展,虽然这个发展可能不够快,但是却是最有效的方式。
把握资源,方能有的放矢
好吧,我还得先回帖
引用第8楼holywood于2011-04-07 00:21发表的:
一个没有自己项目的组织就像是人没有魂儿
一个只做二级代理或者把二级代理做到80%的组织,是一个没有灵魂和未来的组织。
回想起改革开放初期这些热火朝天来料加工的企业,今天没有转型做自己的产品和品牌的,还存活并能为人所记住的不知道还能有几个。
....... images/back.gif
应当出现百家局面,代理商也罢,自己机构品牌项目也罢,都应该按照地区组织本身的条件来看待,让一个学生团队去发展一个自己品牌项目,太难为他们了,也不符合实际啊,一个好的地区项目哪个不是好几年的,学生组织一年一换,哪里有这个时间去折腾呢,对否
引用第12楼雨峰于2011-04-07 09:19发表的 回 2楼(天使之痕) 的帖子 :
每个人的成长,都将反馈到组织,推动组织的发展,虽然这个发展可能不够快,但是却是最有效的方式。 images/back.gif
一个团队,先是人,再是制度,然后是文化,学生组织连最基本的人都没有连续,那么只有靠个人能力了来反馈组织了
李弘大哥给予建议:
#地区青年环境组织#定位1:从学生组织的角度的优选:组织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产品成型并能稳定生产需要较长周期,而学生组织的流动性决定了研发和生产团队的不可持续,所以选择研发和生产周期短,甚至接订单代工的模式是个合适的选择和定位。这点很类似于中国加工企业的现状,还处在原始积累的过程。
#地区青年环境组织#定位2:从组织成长的长远角度打基础:作为一个公益机构,必须需要核心公益技术和公益产品。但地区性组织介于学生社团和社会组织之间的身份,以及地区性青年环境组织本身初始成长的这个历史时期,限制了专职人员长期积累和组织长期积累的过程,导致目前无法提供有效公益产品。
#地区青年环境组织#定位3:专业专一的定位选择:目前有基金会甚至一些主题性NGO对于学生社团以及地区性青年环境组织确实采用派订单代工的模式。这一点现在不会消失,未来也永不会消失。这是整个行业产业链的必须一环,做一个出色的富士康未必不是选择之一。问题在于区域组织是否甘心只做不起眼的代工。
#地区青年环境组织#定位4:多元化的寻找专业方向:除了代工,本地环境问题或者行业共同需求必然会有值得切入并且关注的。例如红树林和青年成长的培训,因此也需要有组织(个人)有坚持探索一个专业方向的魄力,短期可能对个人和组织都困难,但长期来讲必然会提升专业化程度并确立行业及产业链地位。
#地区青年环境组织#定位5:多元化的基金会筹资:基金会各有各的战略和策略,基金会是对自己的捐款人负责,不会对行业的全部需求大包大揽。确实有基金会以自己的项目为主派单,也有基金会为真正解决环境问题或培养后备人才而努力,多元是必然。因此跟不同基金会深入沟通是一个重要工作,不能以偏概全。
来自李弘大哥微博:http://t.sina.com.cn/shalang
看看内容
慢慢看
引用第15楼天使之痕于2011-04-07 09:40发表的:
应当出现百家局面,代理商也罢,自己机构品牌项目也罢,都应该按照地区组织本身的条件来看待,让一个学生团队去发展一个自己品牌项目,太难为他们了,也不符合实际啊,一个好的地区项目哪个不是好几年的,学生组织一年一换,哪里有这个时间去折腾呢,对否 images/back.gif
按此推论,中国1300家学生环保社团人员一年乃至半年一换的,更不需要做自己的项目了,代理即可。没有2001年厦门大学绿野协会的红树林项目组,不知今日的红树林保育联盟从而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