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想把它写得很积极,就像看电视剧时都希望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一样。但写完就变成
和湿地约会的日子:一个月内做了三次活动,可见或不可见地,改变了很多东西。
第一次在市名广场的活动,说实话在活动之前,我很迷茫很迷茫。因为心里没底,所以请缨第一拨过去布置场地。在一位好心大爷的反复指点下挂好了横幅,又在一位老校友的几句点评下不愉快地开始了宣传。由于之前连最基本的东西都没掌握,图片讲解对我来说苦不堪言。走水时的交流是那次活动唯一留给我的慰藉,但花了那么多的时间与精力只得到这些东西,这些远不是我们想要的。那位老校友说的话像个魔咒一样缠了我好久,让我不断怀疑我们做这种活动的意义。或许是很多像我们一样的团体,和类似于我们所做的活动,都欠成熟,都欠缺说服力。这是一个原因,但还有一个提起来大家都觉得很难堪的大众意识问题。就像那个老校友一样,批评国人咋了咋了,夸赞老外咋了咋了。我不是不同意他所陈述的事实,只是厌恶一种态度----指责工人造的火车跑得不够快,比踏踏实实沉沉默默做一些让火车跑得更快的事,做起来更轻松也更吸引人眼球。
安宁区科教城,第二次,虽然准备时不感觉那么不知所措了,但地点的封闭和人群的单一限制并没有让活动进行得很好。留下最深印象的,竟是那儿花园里恬淡绽放的几株玉兰花—在这样密集的住宅区,那些花儿能开的那样自在,我事后的想法就是,那儿并不怎么需要我们做这样的宣传,或者说有更多比这儿更需要我们去的地方。若有机会再去,相信那儿的花开得更好看了。
湿地公园在我的印象中一直很好。那次去观鸟,虽然天气比较冷,鸟况也不是很好,但大家都玩得挺开心。似乎扯远了。也就是说,在做活动之前,有很多人是去过湿地公园的。在一个相对熟悉,宣传对象相对善解人意的地方,我们终于有了一次比较成功的活动。最看得出来的,是大家听到晨报和商报的记者要来时的欢呼声。
环保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周围做起—唐锡阳老前辈说的,我想这是我们的起线也是底线吧!什么是我们的目标,目标有多清晰,我们所做的是否都在朝我们的目标靠近?每次做完活动前后都在想这些,每次的答案都不一样。
群策群力,条条道路通环保。有时候,真觉得我们应该在最平常的事情上下功夫。这是我做完三次活动最大的感触,也许是因为自己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吧!
2011.5.1日志 飞燕,加油啦!!! 你小子竟然是清泉了啊 哈哈!这咱还是很积极的么,嘿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