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头 发表于 2011-8-23 19:39:26

围观能否改变中国?

围观能否改变中国?
张铁志




我从去年三月开始使用微博,在微博上和许多人共同在第一时间关注、甚至参与了许多事件。每一次大事,微博都扮演了关键角色。

这一次是7•23温州动车事故。微博的确发挥了其在公共事务方面的主要功能:专家与网民在微博上提出各种对官方说法的质疑,从事故原因到铁道部是否认真救人;人们在微博上痛责铁道部,呼吁要真相,并且沉痛地要求中国的发展应该要慢下来。

7月29日晚上,国内媒体准备的“头七”专题报导,被迫撤掉各种纪念或者批评的文章。许多媒体记者和编辑纷纷把那些已经做好的版面发在微博上,很多人激动地转发。

去年在中国,许多社会热点都是由微博所引爆,或者在微博介入后出现重要转变。许多人开始相信“关注就有力量,围观改变中国”。

但围观真的可以改变中国吗?从乐观的一面来说,微博作为一个网络媒介,确实扮演了许多重要角色。

第一、打破资讯垄断。微博提供了一个公民新闻的平台,或者让记者把媒体上难以发出的讯息在此平台上流通。

第二、草根发声。在民主国家,公民权利遭到侵害有各种管道去表达。虽然中国民众有“上访权”,但实际上不是被忽视就是被打压。而在微博上,一个草根民众的故事却可能很容易得到大量关注与转发。

第三、监督官员。在微博时代,地方官员一旦有违法乱纪之事,或者一旦说错话,就可能被广为周知,微博平台因而提供了官员被公民监督的间接渠道。

第四、促进公共意识与公民参与,这也是围观的最根本意义。在以往的脉络下,围观意味者冷漠。但在一个阻止人们关注公共事务的体制中,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就意味着打破沉默,实践公民权利:不论是转发一个维quan的讯息,还是转发一个对掌权者的质疑,都是一种集体行动。尤其在这个共同的平台上,人们一起转发、一起评论敏感的议题,也会有消除恐惧的效果。

当然,微博也有巨大限制,其言论也被严格管控,更严重的疑惑是,即使许多事情被围观、被疯狂转发,但到底真正改变了什么?李刚儿子的“我爸”依然是李刚;被谴责而失职的官员不久后又神秘地回到官场;钱云会的死仍然疑云重重;温州动车事件铁道部引发天怒人怨,但最终依然不动如山。

的确,民众宣泄再多的不满,若缺乏制度性的监督或者公民参与机制,仍然无法有效影响政治。尤其,如果民众没有把微博上的声音转为更具体的行动,民众力量则很难彻底展现。

但是,社会变迁本来就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每一个事件爆发后,就算未能真正在这个事件上查明真相或是实践问责,但都让公民对这些公共议题背后的机构、对于不负责任的政治权力认识得更加深刻,也更有兴趣了解。微博确实有助于一个半成熟的公民社会慢慢成形。

因此,微博的围观或许还不能改变中国,但显然已经改变中国的公共舆论环境了。至于如何从舆论到行动,那是下一个问题了。


(本文作者张铁志,台湾知名政治与文化评论人,现任台湾《新新闻周刊》副总编辑,今年于两岸出版《时代的噪音:从迪伦到U2的抵抗之声》,并担任多个NGO的理事与董事。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

小包子 发表于 2011-8-23 19:47:37

不能

explorer 发表于 2011-8-23 20:39:24

我更相信行动的力量~

希怀 发表于 2011-8-23 20:47:25

纠结.............

红军 发表于 2011-8-23 22:22:55

围观了,我们能监督到明显的问题,制造压力了,然而对于那些真正的实质问题,我们只能抱怨抱怨,然后不了了之··········

baoshu 发表于 2011-8-24 00:03:01

围观是比较现实

被封印的左手 发表于 2011-8-24 08:52:15

围观导致酱油党增多

黎白南 发表于 2011-8-24 10:55:17

围观。

yibojs 发表于 2011-8-24 12:05:01

不要想得那么简单

来来往往 发表于 2011-8-24 18:45:57

微博也许不会改变中国,但至少可以表达我们的意见。表示围观。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围观能否改变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