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焱:日本环保NGO的应急反应经验
编者注:本文为《青年环境评论》第一期的文章,发行于2011年6月。青年环境评论(以下称“青”):福岛核泄漏之后,日本环保NGO做了哪些应对行动?
李妍焱:日本的环保NGO(在日本称为NPO,non-profit
organization)有两种,一种主要以宣传倡导活动为主,被称为“运动型NPO”,另一种以解决具体问题的各种实践活动为主,被称为“事业型NPO”。
福岛核电事故后,运动型NPO首先在其博客上质疑政府发表的一些暧昧或者他们认为不可信的说法(基本上所有运动型环保NPO一直都持有反对核发电,主张开发自然能源的态度)。
比如NPO法人九州自然能源推进网络,在得知核电站事故后,立即在博客上呼吁马上停止日本国内所有正在使用的核电站,停止核电站的建设计划,他们还特别提到了静冈县的滨冈核电站的名字,两个月后,日本首相提出停止滨冈核电站的要求,已经得到了中部电力公司的同意。运动型NPO因为有这一领域的专业信息和知识,比较容易在第一时间做出合理有效的判断。
另外NPO法人环境市民,针对在媒体占主流的一些核电专家的言论,比如把核泄漏的数据与拍X光片的辐射量相比较从而强调安全性的说法,在博客上提出尖锐反驳。他们的反驳有根有据,很有说服力。
运动型NPO的另一个主要反应是呼吁签名运动,曝光东京电力公司过去无视NPO和有关专家的警告,一直没有认真做好对应海啸的准备。
这些活动基本都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不过很遗憾,没能得到媒体的重视。
地震和海啸发生后,事业型环保NPO中有实力直接深入灾区的,马上就派了先遣队进入灾区调查,之后开始救援工作。一些比较弱小的机构或者呼吁捐款,或者开始建立联合体,一起商议救灾活动。
我们中日公益伙伴一直支持的日本生态游中心,其救灾活动最为迅速和深入。在地震发生当天踏成立救援队,第二天就组织好相关人员,抄小路进入灾区。如今它们已经是由40多个NPO共同参与的救灾网络机构(名称是RQ市民灾害救援中心,下称“RQ”),在灾区建立了长期志愿下去的机制。
不过,核电站事故导致志愿者减少,给前线救灾的NPO带来了很大压力。RQ为了应对核电站事故,马上通过网络成员买到了测试核辐射量的便携式仪器,每天公布测试值,申明他们活动地点的安全性。还有专人(也是志愿者)每天整理核电站事故的有关新闻动向,相关地区的和辐射量的数值、天气、风向等各种参考信息,一天发布一次《RQ通讯》,公布给所有参加RQ救援活动的人员,一直持续至今。同时,参与RQ救援活动的一家NPO----“日本森林生物质资源网络”,在灾区已经开始推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环保型社区重建项目,以具体的实践活动和替代方案来主张“脱离依赖于核电”的社会蓝图。
青:在这次突发事件中,日本环保NGO的应急反应做的如何?
李妍焱:日本运动型NPO的倡导和宣传活动一直不是很得力,所以在赞同核电站的主流思想面前显得没有影响力。但是这次核电站事故的发生,使很多一般大众认识到了核电站的危险性离他们很近,这无疑是运动型环保NPO扩大影响力的一个机会。
他们正在各地开展“脱离核电”的学习活动,据说参与的人比以往多2-3倍。这种类型的NPO成员中知识分子较多,他们在这次事故发生后的反应是理智型的,做事有根有据,而不是单纯煽动恐怖,利用或操纵大众心理。这一点值得称赞。但是很遗憾他们看起来缺乏利用媒体的战略,因此还是有些欠缺影响力。
事业型NPO做事扎实,讲究实际的贡献与效果。这是日本NPO一贯的特点----不会宣传和展示,比较擅长在小范围埋头做事。但是这次大灾后,我们看到了日本NPO携手之快,以及携手之后做事的力量。他们平时就比较擅长交流和相互学习,其中有很多组织都自觉成立了同一领域的网络联合体,所以在出现紧急状态的时候很容易开展合作。
比如主持RQ市民救灾中心的日本生态游中心,它本身就是网络性组织,会员遍布全国,都是环境教育和自然学校的“达人”,出动很快,充分发挥野外经验,最先在灾区扎下了根。
所以有效地应急机制,不是专门为建立应急机制而成就的,而是基于一种平时实践中的合作状态和网络状态。
青:哪些做法值得他国环保NGO学习?
李妍焱:很难说“值得学习”,因为各国的NGO都各有特色,身处的情况也不同。但是我觉得有三点值得称道。第一,如上面指出的,日本的多数NPO并不特意为应急而建立合作机制,而是平时就保持很好的合作机制,这样有紧急情况时很自然就能建立起有效的应对机制。
这种“日常性合作机制”不是“一起搞个活动”就能建立起来的,更多的是通过在没有资金支持的情况下,他们自觉组织,自觉参与的各种定期、不定期的交流学习会。没有人给他们出费用,但是他们还是愿意交流和学习。
第二,NPO的领导人都率先做事,到最辛苦的地方去。日本生态游中心的代表理事广濑敏通先生,为在灾区建立RQ市民灾害救援中心,从3月13号到现在为止,每周五到灾区,下一个周三或周四会到东京RQ总部主持救灾会议,在各地讲演,然后周五再回到到灾区去,从未中断过,未休息过。他们在当地的合作机构栗驹高原自然学校校长佐佐木丰志先生,震后一直坚守在灾区救灾总部,很少回家。因此他们的话比任何人都有说服力,都能感动人。
第三,他们充分信赖志愿者,支持志愿者发挥他们的力量。他们不会有“教育性”或者“利用性”的态度,而是与志愿者一道摸索各种救援机制、行事方法,尊重志愿者的意见。比如RQ在灾区每天晚上都召开志愿者的交流汇报会,倾听志愿者的活动报告,一起讨论出现的问题;每周在东京总部都召开救援会议,同样请志愿者发表意见,请各种立场的人员发表意见。志愿者不是他们的手脚,而是他们的躯干,是他们的主体。
李妍焱,现任日本驹泽大学社会学副教授,2010年创立中日公益伙伴机构,是该机构代表。 嗯!感受很深 还做了这个采访,
觉得工作量挺大,是个问题 你不会今天才看到这个采访吧 嘿嘿 嗯,确实不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