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晖:好机制是日积月累形成的良好工作习惯
本文为《青年环境评论》第一期的文章,发行于2011年6月单靠机制本身不能保证NGO在灾难发生后深入、有效地介入工作。重要的是:
一、具有相关能力。这个相关能力是在一次一次有挑战性的经历中提升、积累的。紧急情况下能最快发挥出来并且发挥得最好的,是自己平时最拿手的。所以NGO要考虑,自己擅长的事情中,有什么长处可以用在哪种紧急情况下。
这种能力也不一定是多么专业的技能。这次在日本灾区,日本生态游中心做的一件事是调集物资到灾区并分发。这个工作需要的是大量人手,因此往日长期组织活动而积累起来的人脉就成了该组织的长处。
在中国,有志愿者、会员积累的NGO,就有在紧急时刻调动大量人手的能力。诸如帮助清运垃圾、陪伴、搬运和分发物资等,都是适合人力密集型NGO做的事。当然,具有专业技能的志愿者,更加可以帮上忙。拥有户外行动技能的参与者,在很多自然灾害之后(特别是灾后较早期)可以发挥很大作用。
另外,在灾区组织了那么多志愿者,有的长期,有的短期,工作起来还是有条不紊,每晚开会分享经验、总结和布置工作,这些是日本人做任何事情的习惯,不是特别为救灾准备的机制。正因为习以为常,所以能在参与救灾的时候,自然地用起来。
二、NGO之间的协调配合。一个个分散的NGO,能力都有限,面对大型灾难,必须联合。这方面,也是只有平常的积累,在应急场合才更加容易启动。所以应对大灾的联合行动,不是发个联合署名的声明,而是真的在一起工作。
平时形成的、有效的网络可以派上用场。如果通过network的运作,NGO之间能够习惯协商着一起办事,应急的时候,自然就群起呼应。最好不是等到突然发生灾害了,才临时出来招呼大家联合起来。日本NGO的network在灾后应对很快,动员能力很强,原因之一也是各个成员NGO互相之间在灾害发生之前就互相熟悉,就已经有很多在网络内协商沟通一起工作的经历。
总之,如果说有什么应对紧急状况的好机制,那么这个好机制就是日积月累形成的良好工作习惯——人际之间以及组织之间。如果日常没有形成固化了的良好工作习惯,谈什么灾后紧急行动机制都是花花架子,作用相当有限。
李君晖,成长于中国本土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2001-2007年间先后担任项目负责人、会长助理以及代理总干事。2003-2005,荷兰瓦赫宁格大学环境社会学硕士,现为“中日公益伙伴”事务局成员。 嗯!很有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