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格君 发表于 2012-2-13 13:56:21

我和《青年环境评论》


文/读者-小航子   
    2011年7月份,安猪老师背了很多《社会创业家》到青石镇的立人大学。当时我是此大学的学生之一,读该刊物时,我偶然翻到了《青年环境评论》的名字,然后去网上查,即时关注了主编霍伟亚的微博。

在《社会创业家》六月刊封二上做的广告(编者加)    8月份,我在网上看到了“盖帮”(关注Gap Year的一群人——编者注)做的很赞的一段公益视频,其中一位是《青年环境评论》的主编。之后也只是知道《青年环境评论》安静地存在着。

    11月底,我从微博上得知《青年环境评论》第二期整装待发,然后我就在下面评论,问圈外人能不能索取?然后那边就很热情地让我把地址私信过去。当时有点受宠若惊。    12月初的一天晚上收到了邮寄过来的杂志。 刚拆开信封,我差点以为是《独唱团》第二期。而当晚也是迫不及待地去读,读完后又专门去下载了试刊和第一期。

    我不曾想到,环保杂志可以这么好看。第二期设计很潮,风格很犀利,版块设计很到位,内容很吸引人。《青年环境评论》虽是定位为内部交流的环保类杂志,但并没有仅仅局限在环境领域,更多的是置身于整个NGO领域来客观地讨论问题。其中也包括对NGO的反思,对那些草根年轻人的关注,还有不同位置的环保人的感受。看得出来,第二期做的很用心。也是第二期打动了我。    在大学里也混迹于各种社团,但都和环保无关。我在潜意识里以为环保社团做的事情大多不痛不痒,社团里的人也在自娱自乐,圣诞节送苹果、集体捡垃圾、走“绿色长征”、倡导关灯一小时、征集保护母亲河的签名等等。

    我一直也觉得环保意识也多是和个人素质有关,刻意的环境教育效果甚微,加上高校社团劳民伤财的诸多弊病,让我也不相信环保社团,与其浪费时间不如做一些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另外一个想法是,现实生活让我如此多愁善感,哪有心思去关心环保?    因为《青年环境评论》,知道了济溪、绿驼铃,也恶补了绿色图书,了解了更多环保NGOer的故事,对环境新闻也由无意注意变成了有意注意。最重要的是,这份杂志改变了我对环保领域的偏见。

    其实无论是环保还是教育、扶贫,没有孰重孰轻之分,在NGO领域里都有其各自的价值,我不应该在大声疾呼公正平等的时候,对于环保人士的所作所为有了预先假设。同时杂志对一些环境问题的探讨让我学会从参与者、行动者的角度来思考环保的意义。    在现有的话语环境下,环保或许是张不错的牌,能够推动公众参与再好不过。当然,再深刻的理论探讨,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寻求解决之道,专业性必不可少。而《青年环境评论》也许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公共平台,集各家之所长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青年环境评论》也需要不断地努力日臻完善自己。

    近来越来越感觉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对于我这样钟情NGO的新人来说,这两个月来以环保为切入口,有了很多意外的收获,比如对NGO领域的人和事多了一份理解和宽容,新结识的一些NGOer朋友给了我很多入行的建议。这些让我很是感念。    我之前是一个冷眼旁观环保领域的路人甲,现在我不会很不负责任地认为污染啊气候变暖啊和我这个行业外人无关,我可能会选择去做一个有效信息的传播者,尽可能影响身边更多的人去关注环境问题,去践行环保。或许某一天我会从一个读者蜕变成一个不可自拔的绿色青年。

    和《青年环境评论》接触的两个月里,生活里多了点绿色,感觉有点不一样。也期待《青年环境评论》这颗绿色种子早日长成参天大树。
最后,很俗地说句,感谢《青年环境评论》,让我有了和环保连接的份儿










只有屁股的人 发表于 2012-2-13 17:01:22

欢迎以后付费订阅《青年环境评论》哈
同时也很好奇,你希望在这本杂志看到一些更具体的内容吗?

holywood 发表于 2012-2-13 18:20:07

楼上是什么身份啊?

一粒粟公益 发表于 2012-2-13 23:01:20

holywood:楼上是什么身份啊? (2012-02-13 18:20) images/back.gif

呵呵,我也很好奇的

一粒粟公益 发表于 2012-2-13 23:03:35

我坚信人类在经历了石器时代,蒸汽时代,互联网时代之后,公益时代也将走进我们的生活,我坚信!

小包子 发表于 2012-2-18 11:30:54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和《青年环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