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犷者老实做 发表于 2012-3-1 16:58:39

草根NGO怎么断“洋奶”?

草根NGO断“洋奶”儿慈会解囊资助3000万

【财新网(微博)】(记者 蓝方)
面对海外资源断链困局的草根NGO,如何与本土资源相衔接,是近年来业内的热点议题。

2012年2月23日,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下称儿慈会)召开“童缘”第二期资助项目签约大会。儿慈会理事长魏久明当天同时宣布,在2012年儿慈会还将拿出3000万善款,分三期资助180个左右的公益组织。其中,县以下的基层公益组织占比需达70%。

儿慈会成立于2010年1月,乃是中国第一个由民间发起成立的公募基金会。其发起人魏久明,为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秘书长,长期从事青少年教育、研究和实践工作。

致力于儿童救助的儿慈会,在2011年10月启动“童缘”项目,斥资一千万元资助了68个与儿童权益相关的公益项目;第二期资助金额同样为一千万元,72个公益项目入选最终资助名单。在儿慈会副理事长李启民看来,儿慈会已经成功的向“资助型”公募基金会的定位迈出。

事实上,中国多年来基金会的定位,均以“操作型”为主。基金会向公众募集捐款后,由自己的项目部进行运作。不过,受基金会本身人力条件限制,大多有政府背景的官办基金会,还会通过行政渠道来最终落实项目,即“基金会购买政府服务”。

在南都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永光看来,公益行业的理想状态,应是有募款资质的基金会向公众或资助方募集基金,同时招募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等操作性的民间组织来具体落实项目,由此形成公益行业的“产业链”。

但由于本土基金会的资源长期与政府对接,大多数草根NGO只能转向海外基金会申请资金。随着中国外汇管制收紧,以及一些海外基金会在华投入的削减,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不少长期“喝洋奶”的草根NGO都面临资源断链的困境。

不过,随着现代公益观念的引入,不少本土基金会也在陆续转型。红十字基金会、扶贫基金会、南都公益基金会、壹基金等机构,近年来陆续拿出资金和项目,面向草根组织进行招标。

然而,合作并非想象中的顺畅。一方面是基金会认为草根组织能力低,找不到合适的项目,“有钱没处花”;另一方面是草根组织埋怨基金会条件苛刻“不接地气”,程序复杂,浪费资源。

在北京师范大学学者陶传进看来,目前国内的基金会资源还是有限,选择合作伙伴时不得不设立相应的标准条件;而草根NGO还在萌芽、成长阶段,以专业性、公信力等诸多指标衡量,若以100分为满分,能达到50、60分的机构并不多。但是,草根NGO在向着好的方向成长。“基金会应该给他们机会,与之共同成长。”

因而,此番儿慈会的资助模式,颇让业界振奋。儿慈会前两批资助对象,不仅包括民政和工商形式注册的NGO,还包括事业单位、体制内的社团,如妇联、关工委等,而未经注册的草根组织,只要能找到第三方担保人,也被纳入了资助范围。相较其他基金会诸多硬性指标,童缘的评选“不问出处”,更多关注各申报项目的社会效应。魏久明表示,第三批资助的机构,西部占70%,县以下基层公益组织占70%,新资助的公益组织占70%。

在学界看来,儿慈会的资助方式,显然降低了门槛,为草根NGO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儿慈会项目部部长赵武军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面对如此之多的草根组织和公益项目,儿慈会如何控制节奏,进行监管并保证效率,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思路。

朴犷者 发表于 2012-3-1 17:03:56

这个颇让草根组织振奋的基金会,原来是中国第一个民间公募基金会,2010年..

.08那年汶川地震的时候都没有民间公募基金会....

这条新闻让人哭笑参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草根NGO怎么断“洋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