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研“动物行为学”预测地震
(联合早报网讯)(香港) (2012-03-10)香港文汇报引述新华社报道,通过动物或生物行为进行地震预测,在过去并不被科学界支持,但越来越多案例显示,地震发生前,一些动物的行为发生了有规律的变化。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坚持将此作为地震研究重要课题之一。在位处地震带的台湾,最近就有学者提出透过观察动物在地震发生前的行为,寻求地震预测技术的突破。
9日,纪录片《震感第6感》在台湾公开,岛内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专门为此举行座谈会。纪录片中,全球科学家从民间收集大震来临前动物的各种异常行为证据,造访当地农民,探讨动物行为与地球板块之间的关系。资料显示,地震发生前产生异常行为的动物有蛇、鼠、蛙、鹅、鸡、鸭、鸟、鱼、鸽、牛、马、羊、猪、狗、鹿、猫、兔、虎、龟、蚯蚓、昆虫等。
专家分析,这些现象可能是如下原因形成:震前岩层未破裂放出高频率弹性波、岩石受力产生振动放出的高频率声波、电磁场变化、大量地下气味逸出、地温升高、与节气不相符合的气象变化等。
五年内有望发明电子仪
“未来五年有望设计出电子仪器,将动物反应科技化,提高临震预测和短期预测的准确度。”台湾实验研究院太空中心首席科学家刘正彦表示,此项研究将用科技方式观测电子浓度,同时结合生物科技将动物的敏感反应、内部构造变化、行为差异等进行量化分析,反覆检验,总结规律。
“只要能正确掌握地震周期和前兆,将看似零散而无关紧要的特殊自然地理及动植物异常现象,科学化地组织、串联、研判,再配合科学仪器进一步鉴定,就可以作为预测地震的重要佐证。”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地理系教授程仁宏表示。
吁整理资讯 免以讹传讹
有关学者还建议,成立“地震预测通报网”,建立完整地震预测机制,一旦发生异常现象,立即结合自然地理、动植物地震前兆和科学量化研究,将预测讯息第一时间传达给大众,避免以讹传讹造成的不必要恐慌情绪。
刘正彦表示,两岸高校、科研单位之间在地震预测方面的合作已经展开多年,针对汶川地震、苏门答腊地震、日本大地震等都有联合研究,彼此整合分享成果。大陆对动物、生物的研究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