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的纠结——去年12月写的一篇拙文
这是去年十二月写的一篇旧文,甩出来想听听大家的想法。 共同的纠结前两天一个朋友给我看了她的支教日记,日记很真实,记录了她支教两周时间里的生活——如何同现代社会隔绝,如何觉得自己的行动“没用”,支教过程中有哪些失败,自己又经历了怎样的纠结。看完之后自己一下子联想起我两年多之前的经历,当时自己的纠结、焦虑、和惶恐,犹如发生咋昨天一样历历在目。不禁感慨,两年过去了,大家的纠结和困惑还是这么如出一辙。
大学生出去做社会实践活动,总是面对着一些共同的纠结。大概是因为我们擅长想象,所以经常出现理想和现实的“碰撞”。两年前的项目里,我密密麻麻写下了一页A4纸的项目目标,我们计划调查村里的茶叶现状,说是要分析“生态茶叶”的可行性。村里临近一个保护区,我们就想着要调查调查生物多样性,看看能不能弄生态旅游。村子里老人多,我们就计划给大家拍全家福。项目合作方说希望我们扩大支教范围,我们就附近十里八乡的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二的所有学生都来补课。我们还准备在村里安设垃圾桶,来改善下自家垃圾门前堆的脏乱局面。最后,我们准备拿当地污染严重的硅铁行业“开刀”,来探究下这些污染背后的原因。而项目的时间只有三周,成员只有十二个。
结果可想而知了,蜂拥而来的学生吸光了所有支教队员的精力,不过也成为了项目里产出最大的一个环节。外出的“调研”收集回来的是一些即不能用作定量也不能用作定性分析的无用信息,更别谈什么“研究方案解决方案”了。环境调研的时候大家出去访谈了硅铁厂周边的老乡,虽然问出来了很多“内幕”的消息,但是除了让大家心情低落之外,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收获。
于是,我们十二个人都很纠结。
不久我就发现,这些纠结不仅仅是我们十二个人的纠结,而是几乎“所有人”的纠结。项目半年后我看到另外一个队伍做的调研计划,根据网上查的资料去A地调查某条河流,密密麻麻写了好几页,结果踩点的时候发现这条河压根就没有流经A地。有另外一个团队事先定好非常详细的问卷,结果进村之后发现问卷问题非常大,几乎没法用,团队陷入了纠结。和我们当初在调研时面对的情况如出一辙。
至于这篇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朋友,她们的项目和我们一样也是“大杂烩”,什么都有,支教、调研、关爱老人、还有支农帮农,最后每一项都是浅尝辄止,她在日记里也多次表达了自己的困惑。
甚至在我们自己的团队里,和我们一起经历过纠结的队友们,在设计第二期项目的时候,又写下了漫漫一页纸的项目目标。然后,二期项目队员们又开始了我们当初那样的持续三周的忙碌与困惑。
如果没有后面的事情,我们也许可以一直傻乎乎的纠结下去。
两年之后,当我们的项目第三期结束之时,项目的合作方(也是资助方)做出了一个在大学生项目里“破天荒”的举动——第三方评估。远道而来的第三方组织的代表收走了我们所有的项目资料——包括几期项目的项目书、总结报告、心得感悟等。然后开始对照着我们写下的项目目标,一条一条的在村里访谈。他们访谈了支教学生的家长,询问了我们支教过后孩子们有没有提高对学习的兴趣。访谈了参加过支教的学生,问他们觉得收获了哪些东西。访谈了上过我们环境教育课的孩子们,我们教的东西他们还记得哪些。第三方还审核了我们的几个项目成果,几份报告和绿地图。
根据项目管理的要求,评估一个项目,看的就是目标的达成情况——把你项目书上写下来的目标一个一个列出来,然后一项一项审核,看每一条目标对应的完成情况如何。比如我们的目标是“提升小学生的环保意识”,第三方就会去访谈参加过环教课的小学生,问他们还记不记得环境教育的内容,生活中的行为有了哪些改变。由于我们的目标很多,所以审核的很慢,足足花了一个月时间才完成所有的资料收集。
然后,第三方出具了一份评估报告。结果说出来非常难为情,但是又在情理之中——大意是“基本白去。”孩子的成绩没有明显提升,环教课的细节也已经想不起来,更别谈“环保意识的提升”了。出的几份调研报告用专业的眼光看起来更是惨不忍睹,甚至大部分老乡都不记得我们曾经做过这么一次调查了。
最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我们在这个项目点已经持续三期的项目暂停资助了。虽然,项目暂停和受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更大,但是那封通知不再继续资助的邮件让所有人心里都沉甸甸的。
回去之后我忿忿不平的上QQ把第三方报告发给我的一个朋友,她在南方的一个学校的环保社团,也带过暑期项目的团队。幸灾乐祸的等她看完,问她的读后感,她答道:“看的我瑟瑟发抖,如果把我们做的项目也这么审核一下,非死了不可。有哪个社团的项目禁得起这样的评估啊。”我更加幸灾乐祸:“我们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
一年又一年,我们都可以依靠着自己的想象,写下宏图满志的项目计划书,前往项目点,然后发现不是那么回事,然后纠结,然后返回。一年又一年,我们都可以依靠着自己的想象,写下我们根本就无法完成的项目目标,前往项目点,然后任凭项目在实践之中不断“缩水”。一年又一年,我们都可以依靠着自己的想象,设计出花样繁多的环教课程,带着小孩疯玩胡闹一圈,然后任凭时间把一切都抹去。一年又一年,我们都可以拿着自己想象出来的项目书,从资助方那里,从基金会那里,从团委那里拿到可观的活动经费,去实践我们的想象。所有的这一切,看起来似乎都是理所当然的,没有成本的。殊不知,这种状态其实并不正常,也并不应当出现。一切都显得太容易了,以至于让我们没有了改进的动力。
毕业季的某一天,快要离开学校的我和大家坐在一起吃烧烤喝啤酒,自然要慨叹一下过去的岁月。比我小两届的队员说起村子里的事情,依然两眼放光。说某几个同学在支教过后依然和队员们保持着密切联系,现在他们都已经考上了重点高中。说我们借住的那户人家,如何在临走的时候依依不舍,说我们走了房子突然好空啊。说参加过环境教育课的一个女生,回到自己的高中后,在高中创办了一个环保社团,还得到了学校老师的支持,做的有声有色。说到最后,大家的眼睛里都带了泪花。
(完) 唉...如果对这些人的思想意识能力理念啥的做下评估呢?希望不会一样的“惨不忍睹”。
内容来自[手机版] 我咋有点没弄明白,囧。倒数第二段是你的总结,最后一段就嘲讽现实+无奈么? 你知道我当年编辑文集的时候,拿到那么多学生社团的报告,心理的感觉是什么吗?
不过提到这里,我还是内心怒火不可遏止,其中一个社团用我和徐的自行车骗钱(虽然数额很小),但我真的咽不下社口气。小额的报告也是满目疮痍,像是他本就贫瘠的大脑经历了一张洪水后残余脑细胞的苟延残喘。
我没有社团的经验所以无权发表评论,但是冷眼旁观你们,虽然老做“无用功”但还是很可爱的一群孩子,和你们抢饭吃是我人生里美好的一幕回忆!欢乐多过纠结,收获大于付出,未来超越过去,我帮你盖棺定论,如何?
最后上一张当年某社团(就是惹火我的XXX社团)的一张问卷截图,这么多年我都留着,不是因为写得好,而是直接戳中我的笑点~
http://img3.douban.com/view/photo/photo/public/p756712555.jpg 老麦子··········· guanjian:唉...如果对这些人的思想意识能力理念啥的做下评估呢?希望不会一样的“惨不忍睹”。
内容来自[手机版] (2012-03-24 04:51) images/back.gif
“这些人”指的是队员? 傻猫fay:我咋有点没弄明白,囧。倒数第二段是你的总结,最后一段就嘲讽现实+无奈么? (2012-03-24 13:17) images/back.gif
收尾有点仓促了。倒数第二段算是总结吧,也算是自己的感慨,现在做项目无产出,纯自己出去玩的情况有些略多,而且大家还都心安理得的,不是好现象。
最后一段并非自嘲,是真实的感受,因为项目确实产生了一些效果,但是不能通过评估显现。 只有屁股的人:你知道我当年编辑文集的时候,拿到那么多学生社团的报告,心理的感觉是什么吗?
不过提到这里,我还是内心怒火不可遏止,其中一个社团用我和徐的自行车骗钱(虽然数额很小),但我真的咽不下社口气。小额的报告也是满目疮痍,像是他本就贫瘠的大脑经历了一张洪水后残余脑细胞的苟 .. (2012-03-25 18:21) images/back.gif
热烈欢迎小记者入住济溪,大家有米有觉得整个屋子突然文艺起来了有木有!话说敢和我们家小孩抢饭小记者真是不简单…… 另,图破了,我倒是非常想见识见识此问卷…… 红军:老麦子··········· (2012-03-25 18:30) images/back.gif
呀被发现了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756712555/
你可以在链接里看到照片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