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行冬瓜 发表于 2013-5-26 00:59:04

额,《中考大决战》 ~忧伤

木头~ 发表于 2013-7-6 23:50:24

“他说,读书读到今天这种地步,就变成读自己的,
读书是太个人的事情。
重新返照内心,这种返照内心不是做出什么来看,是内心的一种孤单。

他说,我有我的艰难,我不是神,不能随时赚来大把的钱。
困难时有自己的彷徨。
藏书是极为复杂的复合概念,有太多心思在里面才能有一个精神支柱,
才能坚持走下去。
。。。。。。”

   接下来的内容是介绍关于藏书方面的,这本书看的断断续续,期间有时可以静下心来,有时看得很快,心里烦躁,匆匆略过。等下次再拿起来,又要重新看一遍。再看到关于小史介绍,很开心,因为觉得是可以抄下来的内容,而且可以抄好多字。但是一次在上班的地方,利用休息的时间看着写字,被中途打断。呵呵,很难再找到感觉抄它。

木头~ 发表于 2013-7-7 00:39:40

“那个叫做樊志的男子,田野着急地采花;
   听说遥远的精舍里住了觉悟的人,
   因食供养等得福报,
   以花供养能生智慧。

   梵志敬谨地捧花,穿过发烫的石子路,
   以长衣遮花贴在胸前,
   免得花在酷热中萎落,
   终至花瓣酿满了汗水。

   在夕阳的红光中,梵志见到传说的觉者
   佛慈眼慧目微笑的说‘因何而来’
   ‘拿花来供养您,清启我智慧。’
   ‘放下吧!’

   梵志置花与佛足,垂手肃立。
   ‘放下吧!’佛的声音轻轻,从窗外逸去。

   ‘已经没有可放下的了!’
   ‘放下身心的一切执着吧!’
    空中突然涌起阵阵清凉,
    梵志的泪一串一串落了下来
    落在依然红艳的花瓣。”

    “凡与人燕处,意有所适,不言而去。”
    曾经觉得这句话很眼熟,包括作者,就在刚刚打字出来的时候,边看笔记,
    忽然想起来就是在初中的语文考试上,见过这句话,为的就是考查“燕”的用法,
    很神奇,当觉得是一种任务的时候,实在是抵触,已经忽略了它的美感,但
    这样的心理若是消除了,也就是另外一种样子。

    “往往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
      夷犹徘徊,自曙达暮,至日黑尽兴,号泣而归。

      或行旷野中,诵古诗,裴回至月黑,兴尽恸哭而返。”

木头~ 发表于 2013-7-7 01:01:40

隐形的诺顿:很干净,却不淡然
反正我总会联想起死亡
和看陆幼青的《生命的留言》时候感觉很像 (2013-01-14 22:09) images/back.gif

当时木头就想回帖,想到一本书,不过那时候一时想不起来名字
不知道为什么,一直放在心里,总想着找到后要回帖。
刚刚翻到笔记《蒙特马特遗书》,也是当时看《花田半亩》时候总联想到的。

十九 发表于 2013-7-11 10:40:54

一个本子,前面的正面是日记,背面是粥的一些做法,后面全是自己手写的食谱……

牧云 发表于 2013-7-13 20:50:13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陈虻,我们听你讲》
是今天才从图书馆借的,还没有看完。

陈虻(mang 2),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光学工程专业。
1985年加入中央电视台《观察思考》栏目,任记者。
1993年,出任《东方时空 生活空间》制片人。提出“在飞速变化的社会背景下,实现人文关怀,为未来留下一部由小人物构成的历史”的改版方向,并确立“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栏目定位。
1996年,入选全国十佳电视制片人。
1997年,组织召开首届北京国际纪录片学术会议。
2001年,任央视新闻评论部副主任,先后主管《东方时空》、《实话实说》、《新闻调查》、《社会记录》、《记事》等栏目,并提出“感动中国”特别节目的创意。
2008年12月23日因胃癌医治无效逝世,享年47岁。

书里面有一百多条陈虻的语录,书后还配了一张光碟,是关于陈虻做一些演讲的录像。感觉他是一个特别有人格魅力的人,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自己在学校的电视台里做过一段时间编辑,自己剪片子都没有自己的思考,也没有想过自己要有新思考,都是在及流水账呀。专业的就是不一样,陈虻说要加入自己的哲学 。

下面是他的一些语录:
生命需要保持一种激情。一个人内心不可屈服的气质是会感动人的,并能够改变生活。
努力不是成功的根本,重要的是观念。而改变观念完全是由思维方式决定的。
这些总结既不是交给领导的,也不是拿来给大家念的,就是自己给自己的总结。后来我出去讲课,就有一种信心,只要是让我讲纪实性节目的创作在,下面的人,只要提问,那个问题我一定有答案,或者我一定想到过。也就是说,你们遇到的问题,我当年在做片子的时候就遇到过,并且总结了应该怎样做,还分析了这样做的道理。
纪录片有剥削行性,就是把本来属于个人的问题公众化了,这是全世界公认的。
尊重,始终贯穿在我与人的相处关系中,也是我管理中一脉相承的东西。
我更在意你接受新信息的能力和方法
最重要的是修炼自己,首先改变自己、提升自己,而不是学什么与人斗的方法。

七星龍渊 发表于 2014-1-7 23:07:05

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视听说教程第三版第三册→_→

木头~ 发表于 2014-3-19 02:56:37

《中国大历史》
蒙古大帝国
   蒙古人能掌握到世界局势中的优越地位,在历史中可算独一无二。其人口只有一百万左右,他们的武功却使欧亚大陆几乎全在他们的操纵之中,以至东西极端所幸存的地方极为有限。由于家族间的团结,又有牧人的刻苦耐劳性格,于是蒙古人有极优异的病员。以前契丹之辽和女真之金已经将骑兵大兵团的战术充分发挥,可是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更将其扩张至极致而所向披靡。他们的部队极守纪律,并以风驰电掣的速率行动,作战计划也周详完备。各骑士必要时可以依赖他们牝马的乳汁为生, 支持上好几天,甚至几星期。。。。。。

毕竟不一样,关于曾经的铁骑,不再像儿时读的那段文字,令人心生向往,热血沸腾。

巫落落 发表于 2014-3-22 10:30:49

对楼上的书,加几句书摘。

黄仁宇, 中国大历史。这是一个美籍人。

1.不少出色的男女人物,因为他们贤愚不肖的事业而在青史留名,可是我们很难综合其反映什么实际意义。

2.多数的中国人相信宇宙经常处在一种和谐的状态中。要是当中有何差错,一定有负咎的人在。

3.幸亏小青在当日大祸临头时逃脱,再回来时已率领着大批虾兵蟹将,而许仙与素贞所生子也已成年,加入战斗。他们的解放战终于使白素贞恢复自由。以后下文如何无人道及,只是雷峰塔则名不虚传确有此塔,而且在1924年崩溃,今日只有其痕迹残存。 即使是民间传说,中国人也保持传统观念,认为由浪漫邂逅而来的婚姻必大为不祥。不是蛇在引诱女子,而是女人本身即为蛇蝎。可是这篇故事之结局则表示着充溢生命之活力终能战胜权威,因为后者只能牺牲人本主义去迎合一般习惯,观众自此亦可看出大传统与小传统不同。高级文化离不开知识分子,小传统则以农民渔夫为标榜,如果那还不够,即搬出虾兵蟹将作为陪衬。(最后这句实在是写得太调皮了)

4.1岳飞的罪过乃是在这内外混乱之际还能约束部下,得到人民的支持,剿平盗匪,并且以步兵战术击破了来犯的金兵。他那时候只39岁,如若让他生存,则不仅几费周折谈判刚有头绪之和议可能变卦,而且这朝代南北奔波喘息未定,本身也会因为能将在旁而感到威胁。

4.2只有在二次大战时投降日本的汪精卫, 才敢说岳飞是一个不能节制的军阀。 岳飞不是军阀,事实上他可以节制。

5.他要不是被命运安排而有九五之尊的话,大可以在书上绘插图或专心收藏艺术品而生活得比较妙曼,做皇帝实非所长。(宋徽宗吧)

6.政府授权于各家族,让他们教训管束自己的子弟,于是衙门减轻了本身的任务;各 官僚在诗歌和哲学上才力充沛,也明知道他们的工作无须全部确凿切实,即司法也离不开相对的成分。

7.中国不少读书人因此郁郁不得志,只好将才能向其他方面发展,写刻本即是其中之一,从此元曲既包含着优雅的文句,又带着日用俗语,更添上戏台上技术名词,使中国文学另开别径,这也使中国之舞台进入一段黄金时代。

8.蒙古人的元朝毫不费力地被除逐,他们的末代皇帝也采取了一段前无先例的行动:他既不死于社稷,也不留着行禅让礼,却开宫门北奔,回到他祖先所来的草原中去。(这句也很调皮啊)

9.从此我们也可以窥见,为什么顽皮的朱厚照要给自己官衔与职位,以便将他自 己和皇位分离,可是其臣僚却不能将这轻浮的举动一笑置之。他们既不便公开的反叛,只有采取消极的不合作办法。而另外的一个极端:朱祐樘为人中庸,也无个性 上的表现,正是做好皇帝的材料,也算是无才就算有德了。

木头~ 发表于 2014-3-26 00:47:53

《吉公》   
    二三十年前,每一个老派头旧家族的宅第里面,竟可以是一个缩小的社会;内中居住着种种色色的人物,他们错综的性格、兴趣和琐碎的活动,或属于固定的,或属于偶然的,常可以在同一时间里,展演如一部戏剧。我的老家,如同当时其他许多家庭一样,在现在看来,尽可以称它做一个旧家族。那个并不甚大的宅子里面,也自成一种社会缩影。我同许多小孩子既在那中间长大,也就习惯于里面各种错综的安排和纠纷;像一条小鱼在海滩边生长,习惯于种种螺壳、蛤蜊、大鱼、小鱼,司空见惯,毫不以那种戏剧性的集聚为稀奇。但是时隔多年,有时反复回味起来,当时的情景反倒十分迫近。眼里颜色浓淡鲜晦,不但记忆浮沉驰骋,情感竟亦在不知不觉中重新伸缩,仿佛有所活动。
    。。。。。。
   夜里,我是见过的,他点盏红灯,冲洗那种旧式玻璃底片,白日里他一张一张耐性地晒片子,这还是第一次让我遇到!。。。。。。

(看第一遍只觉得心里“咯噔”一下,缘由不多说,而再看并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瞬间想到李碧华笔下的那个“家”;
   真是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的人看贝壳看海鱼是看出了美食,有的人是看出生物学相关,有的人则是看到了世事;
   吉公爱好摄影,窝在小窝洗照片的情景,
   想到小学五六年级那会,阿姐的照相馆,那个唤“小茹”的姐姐,也曾好奇地尾随她上楼,在那个卧室被围出一小间的暗房。
   当时她很严肃地告诉我,暗房里不可以有一点点光,我只能在她洗照片前轻轻地撩开黑布,伸头窥视;
   是好强还是自尊?看着对方神秘且带着骄傲的样子,心理不屑地说以后我也要有自己的一间小暗房。
   自己也知,不止是为了斗气。想要亲手洗出一张张黑白照片。
   人终究不能太贪心。)

内容来自[手机版]
页: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查看完整版本: 玩个游戏,就你现在身边最近的一本书,是什么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