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格君 发表于 2012-5-14 16:34:30

采访手记:“重建一个玉树,毁了一条长江”

文/ 刘虹桥

    今年“五一”假期,我重回玉树。原本不是为了解震后重建而去,却还是和当地的朋友聊起重建的事儿。听说我在做环境报道,朋友突然激动起来。
      “你一定要去看看现在的通天河,近七十公里,全是采沙场,触目惊心!”他光顾着说话,方向盘一偏,我们差点连人带车翻下公路。
    我不相信,反问他:“通天河?那不是长江源吗?怎么会有采沙场?”
    他没有说太多,只是不停强调,“你一定要去”。
    我拧不过他,第二天天刚亮就搭了去称多县的顺风车,沿通天河而上。
    从结古镇出发,车子沿214国道驶向通天河大桥,沿河散布着采沙场、混泥土搅拌站和大大小小的工地。重建所用沙石土木基本上就地取材,整个结古镇是个大工地,扬尘漫天。
       214国道从通天河大桥岔开,向西宁去了,我们则驶上进山的砂石路。
    大桥的一侧,是江泽民题字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另一侧,则是两家规模较大的采沙场所立的指路牌。从通天河大桥开始,通天河上的采沙场开始变得密集。
    一个,两个,三个……
    我趴在窗子边,一边用GPS定位,一边数数。我本想记录下沿途所见的每个采沙场,可眼前所见就像是卢沟桥上的狮子,数也数不清。河道一拐弯,又出现一个;再拐弯,还有一个;遇到稍稍宽阔的河谷,两侧都是大型采沙场。
    我不知怎样描述横淌在我面前的这条哭泣的大河:河床被掏空,地下水上渗;河道被沙石填满,河面压缩;废弃的沙土被抛弃入河,形成一片一片的人工围堰……
    更糟糕的是,来往运沙的卡车车队挤占了原本就不宽敞的山路,我们一路不断贴边让车,卡车车队一过,都能感觉地在颤抖。司机一路抱怨路况太差,“这些沙场挣了钱也不花钱修修路,这都把路压成什么样了”。
    返回结古镇的路上,我一路感叹,国在山河破,国在山河破……
    司机嘲笑道:“你们这些北京来的,真是没见过世面,再往里还有挖金给刨空半座山的呢。”
    我的确没见过世面——我怎么可能想到自己会在生态最脆弱的三江源保护区亲眼见到如此猖獗的挖沙场面?我从小接受的教育可是“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啊。
    回京后,我把通天河挖沙的照片传上网,并在微博上质问玉树州委宣传部“@温暖玉树”在国家自然保护区内挖沙是否程序合法、是否有违国家重点强调的玉树重建务必保护好生态环境的政策精神。
      “@温暖玉树”没有正面答复我,而是发来一条高贵冷艳的私信:“依您的高见,重建所用的沙石从哪儿来呢?从内地来运是吗?”
    我几乎被问懵。而后仔细一想,这确实是地方政府的行事逻辑。在“重建压倒一切”的关口,即便国家几次重申要保护好“三江源”,有谁会在意采沙场是否做过环评,谁会关心破坏的通天河床将如何修复,谁会在意长江中下游河道增长的泥沙量和春夏季节频繁的洪涝干旱?面对坐地涨价的震后重建物资采购价,地方政府只管批文,采沙场老板只管挖沙卖钱,反正最后的一切后果都有国家兜底买单呢。
    这些天,我夜不能寐。一想到被挖的千疮百孔的通天河,我就在心里默默哭一遍。
    藏族向导的一句话一直在脑边转。他说:重建一个玉树,毁了一条长江,不值哟!

上帝不上 发表于 2012-5-14 17:15:56

走西方老路,先发展,后保护,中央是中央,地方是地方,同样,政策也仅仅是政策罢了,历史实践证明:遏制这种现象就要有社会舆论压力,才能引起地方高层重视。

explorer 发表于 2012-5-14 19:12:49

【图片】通天河违法采砂直击

陈小婷 发表于 2012-5-15 10:27:00

经济发展优先还是环境保护优先?理想是后者,现实是前者、、、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huxiping 发表于 2012-5-18 13:55:29

玉树是长江源,宁可迁地也不能这么干啊

风雨四年 发表于 2012-12-16 11:01:52

没想到重建个玉树 还有这样的危害

sunday岸岸岸 发表于 2013-8-21 22:07:07

很多东西都是有代价的,如何减少代价,我觉得应该是我们应该去想的问题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采访手记:“重建一个玉树,毁了一条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