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滥的绿色营会不会使绿色营变烂呢?
1、现在各地绿色营泛滥,暑期营泛滥,但一定程度上人员资源都是有限的2、一个社团还要整几个暑期营。但到暑期的时候靠谱的能带队的负责人还剩几个,可以集中优势资源做好一件事的一个一流团队都会被分成两三个二流暑期活动。
3、但一个社团能培养出多少关心环保,有足够能力的合格的暑期成员?有没有三十人?然后被自己的暑期活动一分,再加上很多想去外地营的,那么一个暑期营中的人员素质如何。
4、暑期营多,即使一般般准备都可以进暑期营,会不会滋生懒惰心理,每个人准备的不多,自己能供他人学习的有多少,别人也这样自己从他人那学习到的又有多少?
5、当然,营员选拔时,每个暑期营中还是会有几个很优秀的。但是仅仅是几个,是少数派,他们想聊环保聊社团建设聊如何解决问题,但多数人想犯困,想娱乐,渐渐的或者少数派沉默了变成自High营,或者多数人纠结,变成 纠结营。
6、接上条,泛滥的绿色营下,他还是个团队吗?团队最重要的元素是有着共同的目标(注意目标是具体的,别以为都是环保社团的就有了一个具体的目标),但有人想谈环保做实事,有人只想交朋友收获110年的回忆,有人听组织的,随便。所以往往总有人那么纠结。何必呢,干嘛不一开始就明确定位,只招合适的人,否则于己于绿色营都不好
7、三四年前的绿色营暑期营人数不多,一个社团集中优势精力弄好一个绿色营,那时候进绿色营不容易,每个人都心憧憬之并在那段时间抓紧的丰富自己。-----当然 如果绿色营可以染绿更多人当然好,但现在的绿色营还有多少 “绿”。或许可以反思下暑期营,质量重要还是数量重要
好像社团是否强大的标准不是做了什么影响了什么,出了多少人才,而是人多,项目多。 真的是只有少数优秀的饿 据我观察:
大多数人,初衷,是个人锻炼,或暑期体验。
然后,参加前、参与中、参加后,关注环保、环境问题的极少,参加前是新奇和激动,参与中并不是在觉悟下的行动,而且可能会觉得乏味、失望,参与后大家会偶而聚会讨论当时怎么样怎么样,笑得欢乐,平时除了留在协会的不会怎么参与环保了,毕竟,我们是学生,时间、精力、兴趣有限,这个不能强求。
在目前这种绿色营几乎漫烂的大潮中,有好有坏,有项目明确的有迷茫的,有积极的有消极的,但是做得都还是耗时耗力,认认真真,不管怎么样,是值得高兴的事,总有许多种子会萌发,或是为萌发奠定了基础。
当然,希望绿色营滥而不烂。 暑期营泛滥是事实,质量参差不齐也是事实,因为暑期营的门槛太低了。当然我愿意相信每个营的初衷都是好的,都是想为环保做点事。希望参与其中的人都能有所收获,不管是萌发了绿色的种子,还是收获友情、爱情或者是基情。都是好事吧。 这个,,,现在很多协会自己组织的暑期营:各种名称,如我所知,广州这边:绿色行,染绿营,蒲公英的种子……不比某些绿色营差!近来发现,所谓的绿色营,只是名字而已,因为很多省市都不止一个绿色营…… 只想说,没有不合格的营员,只有不合格的营。
让二十个原本就关心环保想做实事的营员更加关心环保更加想做实事不是什么本事,让抱着各种目的来的营员最终都只有一个目的,最终都愿意为环保做事,那才是本事。这话说得有点大,有点空,放小一点说,就观鸟营而言,我不会要求二十个营员全部都会观鸟才能来,但我会尽力让二十个营员走的时候都会观鸟,这就是我最简单的目标,先做到这点,再谈其他。
换言绿色营,对内的提高本身也是目的之一,能把原本各种颜色的营员都染绿的绿色营差不到哪里去。 说不清,同样的困惑,求高手指点 每个营的目的都是一样的,或许在建设的过程中出现瑕疵,在实践中也可以改进的吧。有希望才能前行。 大学扩招会不会让大学变烂? 让更多人参与,好处大于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