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的读书笔记,分享了——  《他年花开》随感
这本书是讲NGO实习生的,09年曾经写了一份读书笔记,现在分享。《飞来来去秘书长》:NGO需要正规化的组织形态。
当前办公室的规章制度已经初步建立,但需要完善,一方面工作职责需要明确,而不是过于强调“在NGO工作需要身兼数职”,一个月下来,事情做了不少,但自己的本职工作却没有完成;二是组织使命需要明确,当前对济溪的定位仍然比较模糊,有什么资源就做什么事情,而不是专注于某一方面做大做强;三是工作效率需要提高,除了个人专业水平的因素外,还需要解决以上两点问题。
另外,从文中的限塑活动中也可以看出,活动过程中我们和各参与方都要沟通好,例如“青国青城”,疲于和SEE的沟通,却淡化了和济溪会员、参赛团队的关系处理。
《一路有你》:讲述了督导“潜移默化”的力量。我想谈谈济溪对我很有触动的两个人:
一个是郑建,做事要求细致到苛刻,然而这种精神正是现在浮躁的社会氛围中缺乏的,许多人只想着把事情做完就完了,能交差就可以了;而不是想着是为自己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磨合和提升自己。另外,NGO的工作有些“做好了不一定有人夸,但做差了一定有人骂”的味道,选择做差被骂还是没人夸但是得到自身的认同和肯定,当然是后者。
另一个是吴昊亮。吴的话不多,但总能抓住要害,四两拨千斤,使人跳出迷局。从而影响我学习用宏观和全局的观点看问题。
这篇文章既然谈到“激励”,就结合每篇文章中督导的激励方式和个人的一些想法在此论述一番:
NGO的工资是很低的,那么NGO靠什么激励员工呢?
事实上,优厚薪酬也许能用来留住员工,却不带有任何激励因素。日本企业家稻山加宽曾指出:工作的报酬就是工作本身。
当薪酬能满足个人基本需要时,员工会更注重精神薪酬,如工作胜任感、成就感、责任感、尊重感、公平感、有影响力、个人成长、有价值的贡献等。
对此,我们可以做到如下几点:
一、以人为本,建立良好组织文化。
大力倡导、推动形成相互尊重、以善待人、相互信任、礼貌文明的组织文化,使组织各成员之间形成和谐、融洽、协调、友善的关系,营造愉悦的团体氛围,满足员工的归属感。
二、建立相对公平的薪酬体系。
三、增强沟通,成员间及时交换个人意见和真实想法。成功领导应想方设法使员工主动说心里话,这样管理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因主观臆测而导致的决策失误。
四、建立有效学习机制。
通过学习能够掌握工作的最佳方法和技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效能,扩展工作领域,有利于其个人发展和成长,增强自信心,进而增强对组织的归属感。
五、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进行公平、公正的考评,使员工的工作业绩得到组织认同,满足员工的受尊重、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
六、科学分配工作,实施工作激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员工都有自己偏爱的工作内容,领导让员工有更多机会执行自己喜欢的工作内容,也是激励员工的一种有效方式。工作上的新挑战,会让员工激发出更多潜能。如果员工本身就对工作内容很有兴趣,再加上工作内容所带来的挑战性,员工做起来就会很着迷,发挥出更多的潜力。
七、从小事做起,了解员工的需要
每个员工都会有不同的需求,领导想要激励员工,就要深入了解员工的需要,并尽可能的设法予以满足,提高员工积极性。满足员工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的地方做起。
八、赞赏
赞赏能够使员工对自己更加自信,对工作更加热爱,能鼓励员工提高工作的效率。领导给员工的赞赏也要及时有效,当员工工作表现很出色,领导应该立即给予称赞,让员工感受到自己受到上司的赞赏和认可。除了口头赞赏,主管还可以使用书面赞美、对员工一对一的赞赏、公开的表扬等形式鼓舞员工士气支持。
《让光芒照进土壤》:分享改变世界。每个人都有我们值得我们学习的一面。所以需要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主动沟通和交流,以平等的心态。“多背一公斤”就是分享理念的成功运用:山区的孩子们,一样有你看不到的视野。
《无所适从之惑》:里面的案例分析虽然提到很多人力资源管理,但我更有感触的是文章中提到的“主动性”。诚然,小枫缺乏和督导及社区居民沟通的主动性,以至于7个月的时间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但作为督导的严骏也缺乏引导实习生主动性的主动性,诚然NGO的工作自由度很高,但也需要在初期给出具体的指令,而不是让新人在自由中茫然。
《当热情遭遇关机》:很多人刚进入NGO的时候都会感到无所适从,这就需要管理者主动的拉一把,也就是“在下属需要支持和帮助的时候能够积极做出回应”。如果仅仅因为自身忙碌的原因忽视了这一点,新人的茫然只会增加忙碌的程度,进而互相失望。
另外,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小波幸运的找到替代者,人的时间总是不富裕的。这就需要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擅长利用一些资源,例如从网络和书本中寻求解决方案。同样,这种资源的利用也需要引导。
《胡杨林的天空》:看了这篇文章,我的一个反应是当前济溪缺乏争论的氛围,无论是在网络交流平台还是实体组织运营方面。新人们怯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老人谁也不服谁,争论的方向不是组织的客观发展而是自身的主观是非。
既然没有谁是真理的化身,那么每个人就应该像胡杨林的创始人一样,树立组织的文化而不是个人的权威,以组织发展和公共利益的实现为目标。
《“秩序”ABC》:正规化运作是手段而不是目的,NGO的根本在于组织使命和公共利益。成功的正规化,对内可以提高效率,增强团队凝聚力;对外可以获得更多的信任和支持,从而更好的为使命和公益目标服务。
电子书下载:http://wenku.baidu.com/view/e19a5cd4b14e852458fb574d.html 及时插楼!坐等精华!
有一天火了!
来卖广告! 受教了 松鼠V587 优秀文章,支持!是不是2009年布置的作业呀,现在才交! 长安野人:优秀文章,支持!是不是2009年布置的作业呀,现在才交! (2012-06-10 00:54) images/back.gif
当时就交了呀,现在分享到论坛而已 仔细看了,的确是思考和行动建议。但不生动。难怪是读书笔记。 有空读一下原文 他年花开,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