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帮助学生社团根据社团性质做好定位,做出自身特色。因为学生社团是兴趣组织,每一个社团的性质不一样,它的定位就不一样,只有明确自身的性质,做好定位,围绕着社团定位而设置相应的管理模式,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才有助于社团自身的健康发展,然后帮助其开发相应的活动项目,做出自己的特色活动,树立社团品牌效应,并一直延续下去。“绿色联盟”定位在培养“学生环保骨干”,建立了“部门制和项目制”相结合的管理体系,通过运作项目来培骨干的环保意识,增长环保知识。
第二、为学生社团营造一个宽松的活动空间。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原来一成不变的教育模式,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在学生社团的活动开展的时候,既要严把质量关,又要充分的授权,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实践空间。只要不违背法律法规、伦理道德的项目,只要其与社团的性质、定位有关,并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可操作性,就应该让学生去尝试组织,培养学生勇于尝试的精神,使学生在实践中摸索,在失败中成长。同时在活动的操作过程中要善于指导,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尽量减少弯路。在把好政治关后,还要尽量简化活动审批手续,使学生的精力主要放在完善项目而不是耗费在争取相关部门的批复上。
三、抓好学生社团干部的培养工作。在为学生营造宽松的环境的同时,要着重抓好主要学生干部的培养工作。骨干是一个社团的核心力量,对社团的引领和整体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做好校内工作的同时,要鼓励他们勇于走出校园,向外界广泛学习、交流,开拓思维。尽力为学生干部创造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交际能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做好后备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整体操控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项目开发能力。并帮助学生社团建立完善的内部培训体系,定期开展骨干及成员的培训活动,使之成为一项长效性机制。
四、为学生社团争取更多的支持和资源。学生的时间、精力、能力毕竟有限,怎样才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条件下得到更大的锻炼和提高呢?学校的资源很多,但学生往往不清楚有哪些资源是可以共享的,这也需要指导老师主动地引导他们去争取更多的支持和资源,在很多情况下,还需要指导老师为他们提供相关的信息,帮助他们争取支持、资源,使得学生社团的活动开展得更顺利。
五、做好整体引导,提高计划性。作为指导老师,当然不可能也不应该事无巨细的参与管理,而应该做好整体的引导,指导学生提前做好下学年度工作计划,通过对整体计划的把握来指导具体项目的开展。指导社团领导班子对社团的发展做好规划工作。
最后,要培育一个特色社团,需要指导老师与学生干部间的良好沟通,作好分工,各尽其责。既要适应社团外的日益变化的大环境,又要善于主动创造社团内部宽松的、和谐向上的小环境,使社团成长的同时更进一步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使学生社团这一平台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是我曾经帮社团指导老师写的一篇小文,张贴出来,仅共各大家一笑评之,呵呵…… 强顶,英雄所见略同 学习一下!谢谢啦! 有启发,谢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