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环保观察二十四期:不闹不解决
不闹不解决:中国青年报评论员曹林在微博上表示:街头政治压力下,宁波放弃PX。不闹不解决,一闹就解决,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结果是可以预期的。 这不是法律的裁决,而是政治的结果,街头政治逼迫,在各地已有传染性,从闽到川到苏到浙。这种传染和示范,是老百姓不想面对的,更是政府无法承受的代价。议会越多政治,法律越多发声,街头越少政治。
通过司法诉讼渠道解决的环境纠纷不足1%:10月26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专题讲座,环保部原总工程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杨朝飞在专题讲座中说,2005年以来,环保部直接接报处置的事件共927起,重特大事件72起,其中2011年重大事件比上年同期增长120%,特别是重金属和危险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呈高发态势。
健康与气候图集:据新华社10月30日消息,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气象组织29日在日内瓦共同发布《健康与气候图集》,该图集汇集了众多图表,让读者一目了然地看到气候变化和各种极端灾害对人们健康造成的影响。
28日下午,在中科院动物所,自然大学主办了一次讨论会,为这封公开信的呼吁内容,以及知名媒体人邓飞发起的#让候鸟飞#公益项目,分别进行了讨论。
发生在德国的反焚故事:BI认为,总的来说,法定程序外行动策略比法定程序内行动策略更有效。因为涉及垃圾焚烧的法律很旧,排放标准低,有时比其他欧洲国家还低。所以, 仅仅依靠法律不足以停止焚烧厂项目。
有策略的“驴屎蛋”:国内NGO很少能够影响政府的决策,什么样的NGO能影响?首先要有专业性,和律师事务所相似,规模不大,是专业人士,有自己的特色,不能什么案子都接。律师事务所分工很细,随便说一个事务所,一听就知道擅长做什么,NGO也应该这样。
—— @倪一璟:小机构,要聚焦,战略规划就是做减法。 小机构规范化,主要是对创始人的约束,创始期用自己的钱还可以糊里胡涂,一旦开始用别人的钱做项目,不规范化,机构缺乏公信力,会死,见光死。
在企业“卧底”三年:或许NGO和企业的关系 应走出“不要脸——多管闲事”的相互指责。企业有弱势的一面,自己的无奈渴望得到理解与帮助。NGO在与企业的沟通中也需要提升专业技能,或许需要更多的技术背景和技巧。
三亚保卫战:做为《中青报》的资深记者,卢跃刚深知媒体的作用有限,必须配备足够的社会资源才行。他首先想到了当时中国唯一合法的环保NGO-自然之友。通过朋友的关系,卢跃刚找到了该组织的理事长,梁思成的儿子梁从诫,可没想到,对方的回答是:“ 我们只管得了(滇西)金丝猴,管不了大化肥。”(故事发生在1995年——编者注)
中国城镇化率:51.27%!在面对中国城镇化率2011年达到这样一个数字水平时,不同的人表达了完全不同的态度。更多舆论将其看作是有着几千年“乡村中国”传统的国家,终于迎来了向“城市中国”转变的历史性节点。
消失的村庄:南坑村,始建于清朝末期,最鼎盛时有130多口人,坐落在赣西北群山深处,31座蓝砖黑瓦的木屋,依山而建,散落在狭长的山坳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