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7017|回复: 23

[理论方法] 防治沙漠化技术方法之生物治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6 10: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aragraph]来源:中国防沙治沙用沙网 ——》》中国生态修复网http://www.er-china.com/PowerLeader/html/2011/08/20110808144207.shtml


【 导读 】中国经过近50年对沙漠及沙漠化区域的综合、系统、全面研究,不仅对沙漠及沙漠化土地的形成、类型、演替、危害的空间、时间、强度取得了翔实资料,掌握了沙漠化发生发展规律,更在防治沙漠化,建设沙区优良生态环境,促进沙区绿洲发展上开展了大量科学试验和规模宏大的群众性治沙活动。


防治沙漠化技术方法
中国经过近50年对沙漠及沙漠化区域的综合、系统、全面研究,不仅对沙漠及沙漠化土地的形成、类型、演替、危害的空间、时间、强度取得了翔实资料,掌握了沙漠化发生发展规律,更在防治沙漠化,建设沙区优良生态环境,促进沙区绿洲发展上开展了大量科学试验和规模宏大的群众性治沙活动。中国应用科学技术成果,总结出了按照区域分异规律和区域资源环境特点,选择防沙治沙模式;按照沙漠类型及危害强度,选择防沙治沙技术方法;按照社会经济条件,社会生产力水平,实施防沙治沙社会(群众)行动;跟踪科技进步,适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系统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的50年,是沙漠化研究与沙漠化防治取得辉煌成就的50年。运用已有的防沙治沙模式、技术方法、实施经验和成果转化,定能保证中国防沙治沙与沙区发展在21世纪取得更为辉煌的成就。
沙漠化及其危害,是干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危害。为了培育沙区资源,发展沙区经济,中国广大沙区群众有史以来坚持不懈地与沙漠化危害抗争,尤其近半个世纪来,中国对沙漠及沙漠化土地进行了系统的防治,开展了三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治沙经验,在生物治沙工程治沙化学治沙上取得了配套技术,为有效防治沙漠化,巩固发展绿洲体系,实现沙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无疑,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防沙治沙的技术方法和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将会更加先进、更加完善。系统总结中国防沙治沙技术、方法、,以及如何有针对性地应用这些技术,是加快治沙步伐的必要途径。
.
第1节 生物治沙技术
生物治沙又常称植物治沙,是通过封育、营造植物等手段,达到防治沙漠、稳定绿洲、提高沙区环境质量和生产潜力的一种技术措施。依据沙漠化发展程度和治理目标,植物治沙的内容主要包括人工植被或恢复天然植被以固定流动沙丘;保护封育天然植被,防止固定半固定沙丘和沙质草原向沙漠化方向发展;营造大型防沙阻沙林带,阻止绿洲、城镇、交通和其他经济设施外侧的流沙的侵袭;营造防护林网,保护农田绿洲和牧场的稳定,并防止土地退化。由于植物固沙不仅在防沙治沙,更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产出效益上有巨大功能,而成为最主要和最基本的防治途径。其功能可归纳为如下六点:
1、 通过植物固沙技术的实施,将提高植被覆盖度,防止土地的风蚀,促进流动沙丘---固定沙丘---稳定沙地的转化。
2、 植物固沙可以促进贫瘠流沙向沙土方向转化,促进难利用沙漠向可利用沙地的转化,具有沙漠资源化改造的基本功能。
3、 植物固沙将改善植被覆盖沙域的生境条件,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目标的实现。
4、 通过植物固沙技术的实施,将促进沙地植物群落向良性方向发展,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
5、 植物固沙可以提供适量的植物资源,可适度放牧、樵采和提供民用建筑材料。
6、 通过植物固沙技术改造后的沙丘系统(包括沙丘、丘间低地、沙丘群间的平坦滩地和沙质平地),一旦控制了流沙前移和风蚀的危害以后,便可以把植被防护的丘间平地开辟为基本农田、果园、瓜地或饲草料基地,建立居民新村,逐步建立绿洲体系,完成沙漠向绿洲的转化。
应用生物措施防沙治沙,在中国现有生产力水平下,应该放在保护绿洲、工矿、交通、城市方面。对应的生物固沙技术措施便是农田防护林营造技术;荒漠沙源封沙育草带封育保护技术;以及采用飞播造林、引种耐盐植物、弃耕还林还草、小流域营造水土保持林等技术。上述各项生物措施,适用于不同的沙地类型,应用时应有针对性地选择共同构成完备的技术体系。


第1节 生物治沙技术
一、 农田防护林造林技术  
.
二、 流动沙丘造林固沙技术.
.
三、 防风阻沙林带造林技术
.
四、 沙漠沙源带封沙育草保护技术
.
五、 弃耕还林还草防治土壤退化技术
.
六、 封山育林育草和建立保护区
.
七、 小流域治理与营造水土保持林
.
八、 飞播造林技术
.
九、 引种抗盐植物,控制盐碱化
.
PS:发现用楼层链接还是挺麻烦的,大家点链接还会新开一个窗口,就不链接了,反正这九种方法对应1至9楼就是了,大家自己检索吧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收起 理由
木头~ + 2 ~~~~~~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10: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paragraph]一、 农田防护林造林技术
实践证明,无论干旱荒漠区的绿洲还是半干旱区的旱地,农田防护林网在防止或减轻风沙危害、改善农田小气候、防止盐渍化方面,均起到十分突出的作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已成为保障干旱农业持续高产的基本途径。
.
1. 网结构类型的选择  建立防护效益显著而占地面积又小的林网结构,是农田防护林设计者的基本目标。依据林带透风阻沙能力上的实践,农田林网结构类型可划分为三类,各类的防风距离效益如表8- 1。
.
表 8- 1  林网结构类型及防风状况
林网结构类型   基本特征防风状况
.
紧密结构林带 由乔木、亚乔木、灌木3个层次结构组成,上下不透风,林带背风处形成静风区 风的气流通过时,从林带顶部越过,林带有效防护距离不足林的40倍
疏透结构林带 林带由1~2行的窄灌乔木构成,整个林带上下间程疏透状态,透风且间隙较均匀 气流通过林带时,一部分越过林带,一部分通过林带,有效防护距离相当于林高的40~45倍
通风结构林带 仅有乔木层片,无灌木。林带上部林冠稠密、不透风,而下部为树干通风,通常由3~5行高大乔木组成 气流通过林带时,上部不透风,下部透风,有效防护距离为林高的50倍
表8-1说明,农田防护林结构类型的选择,通常应选择通风结构和疏透结构类 15倍的地方,其平均风速均比旷野降低40%~50%,在林高20倍的地方,风速可降低20%。这一实验数据,为林网主副林带间的营造距离提供了科学根据。
.
2.林带结构类型的选择  林带的布设应与防治目标一致,为有效防止风沙危害,通常应设置主林带与副林带。主林带通常与风沙方向垂直布设,副林带则与主林带直交,亦与风向纵行构成护田林网。
一般说来,以建设窄林带、小网络的护田林网最好,主林带通常间距200~300m,副林带间500~600m,即每一网格内的条田面积10~18hm2,在沙质地上,主林带间距可以缩小为150~200m,副林带间距400~500m,每块条田面积6~10hm2。窄林带应由2~3行乔木组成,最多不得超过5行。
.
3.农田林网的布局设计  农田林网的布局应以防护林综合防护体系规划相协调,应结合条田、方田建设,实行全面规划,水、土、林综合治理,条田(方田)、道路、林带四配套。林带基本形成之后,因农田灌溉侧渗或地下水较浅,一般可不再进行常年灌溉。
.
4.农田防护林乔木树种的选择  防护林树种的生态习性应与环境与地段环境相适应。一般应因区制宜地选择速生性树种。依据中国绿洲农田的区域差异,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垦区和河套灌区的林网树种主要有青杨。新疆诸绿洲及垦区的林网树种为新疆杨、钻天杨、白柳等。在林种布局上,应注重混合林种,除杨树外,榆树,柏木也都事宜生长。
.
5. 农田防护林植被覆盖率度的选择  植被覆盖度的高低与防治风沙的程度有直接关系,一般而言,植被覆盖度愈高,防治风沙危害效果愈显著,但占用耕地面积也愈大。建立合理覆盖率,包括绿洲内部的固沙林,用材林、经济林、四旁绿化林在内,一般为10%~15%左右为宜。

.
PS:这个真没办法,神奇的表8-1神秘失踪,这个可以去问总结出这篇文章的专家 ~~真正要干的时候本来就还是要咨询下的。不过我尽量去问一下把表给补上~~~~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10: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paragraph]
二、 流动沙丘造林固沙技术
流动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往往沿主风向前移埋压绿洲、渠道、居民点,危机极大。防治绿洲邻边和内部零星分布的流动沙丘,是造林固沙的重点。经过近50年来的治沙实践,证明采用生物固沙为主、辅于人工沙障,化学固沙制剂相结合的技术措施,便可以达到固定流动沙丘、发展经济之目的。
流动沙丘的地表形态,大都由沙丘及丘间低地(沙湾)构成。沙丘极端干旱、流动性大、持水能力低,直接造林易被风蚀,难具成效。如辅以沙障等人工措施,则固沙效果较佳。丘间低地因地形部位较低,位处沙积环境,水分条件好,一般不需施加人工沙障措施,植物固沙便能成活。流动沙丘的生物固定技术,应依据前述立地条件差异,先易后难地进行。首先应对丘间低地实施造林固沙技术,而后才对沙丘实施植物固沙技术,当然两种技术同时进行也是可行的。
.
(一) 丘间低地造林技术 (沙湾造林技术)
流动沙丘的丘间低地(即沙湾),水土立地条件较沙丘优越,风蚀轻,可不必以沙障就可直接造林治沙,成效较快,此技术在沙丘普遍应用。
1. 技术设计原理  沙丘丘间低地风力较小,风力场平缓,沙粒较易受阻堆积;低地水分条件较好,植物较易成活,造林难度较小。利用上述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进行人工造林,另方面利用风力拉削沙丘,导沙入林,形成“前档后拉”的治沙形势,经过数年,便能达到固定沙丘,改善生态、生产条件目的(图8- 1)
.
2. 造林场地的确定  沙湾造林地必须选择在沙丘背风坡的丘间,但不宜紧靠沙丘,必须留出一段空地。留出空地的宽度应根据沙丘高度和沙丘年移动速度与林木生长高度来测算。根据伊克昭盟地区的测算,如流动沙丘高度是3m以下的小型沙丘,春季造林时留出6~7m空地,秋季造林留出7~8m。空地以远的丘间沙地,则可安排造林。具有普遍代表性的伊克昭盟鄂托克旗养城大队的做法是:距沙丘背风坡脚留出沙压带3~5m后,开始插若干行沙柳,往外再栽几行乔木,林下种草苜蓿,次年在沙丘前移退出的退沙畔再造乔、灌木林和种牧草。这样连续造林种草3~4次,就可将沙丘拉平。对一个流动沙丘来说,前后的丘间低地都造林后,即构成了“前挡后拉”的固沙造林技术。
.
3. 造林树种的选择  造林成功与否与树种选择关系密切。固沙造林树种一般应选择耐旱沙生性能强、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适地适树”树种。这些树种多数具有叶枝旱生形态突出,抗风蚀沙埋能力强,适宜瘠薄土地环境的特性。乔木树种中,小叶杨、白榆、小青杨、加杨、桑树、旱柳、樟子松、油松。灌木及半灌木树种中的油蒿、籽蒿、圣柳、紫穗柳、山竹子、沙棘、柠条、沙柳、乌柳、达乌里胡枝子等,均是适宜于半干旱干草原地带沙化土地恢复整治的固沙树种;适于干旱半荒漠(荒漠草原地带)的乔木树种主要有小叶杨、新疆杨、二白杨、沙枣、白榆、旱柳,灌木树种有油蒿、籽蒿、柠条、花棒、毛条、圣柳、踏郎(羊柴)、红砂、沙柳等。适用于极干旱荒漠地带的乔木树种有新疆杨、青杨、白柳、白榆、旱柳、胡杨、小叶杨、沙枣、灌木沙拐枣、圣柳、梭梭、红砂等。
.
4. 造林季节的选择  干旱沙区的植苗和插条造林,应以春季为主。春季解冻后,土壤湿润,地湿回升快,苗木根系再生力旺盛,二芽基尚未发叶,蒸腾量最小,有利于苗条的成活。在西北高寒沙区,气温回升比地温快,往往等到解冻的土壤深度适合造林时,苗木已开始发芽了,造林时间显得非常紧迫,这就需要合理安排,先造解冻早的沙丘地,后造丘间地;或将苗木进行冷窖存放,延长造林时间。实际上沙区造林并不都集中在春季。科尔沁和毛乌素沙地植松也可在秋季土壤封冻 前10天左右,定植后随即用沙将全株覆盖好,以防兔害和失水过多。翌年春季再扒掉覆沙,成活率可达90%以上。此外,杨树、柳树的高杆造林经剪去全部侧枝,秋季造林成活率也能达到80%~90%。
.
5. 造林密度的确定  流沙地造林密度,以维持沙地水分平衡为准,因地制宜。广大干旱荒漠地区的流沙地,在无灌溉条件、地下水又不能为树木根系利用的条件下,以稀植为宜。但株距可稍小,而行距则宜宽,并横对主风向成行种植。根据中国科学院沙漠研究所的调查,在沙坡头地区以每公顷3000株左右为宜。半干旱草原地带的流沙地,沙地水分尚好,灌木固沙宜株距、宽行距,以后在灌木行间再造乔木树种。由于沙地水分渐少,乔则不宜过密,但株距可适当小些,并需及时抚育间伐。
.
6. 栽播技术  流沙地带的造林,不论是灌木、乔木,不论是插条还是植苗,因空气干燥,蒸发强烈,而土壤含水率低,供给植物生长的水分保证率差,因而栽播造林技术,均应采用播品种深栽埋者,成活率均较高。例如,经有关实验证明,黄柳扦插深度,枝条平行地表全部埋下地表下3cm,出苗93%以上。花棒的栽植深度,一般应在50cm左右,并且必须把地表的干沙换上湿沙,压实,才能保证其成活。其他如踏郎、花棒、油蒿的栽播都必须深栽深埋,才能成活。
.
(二) 沙丘固沙造林技术
治沙实践证明,邻近绿洲边缘及绿洲内部的流动沙丘,环境条件不同于高达流动沙丘那么严酷,通过人工沙障的辅助,植物固沙是能够成功的。其技术方法可归纳为:
1. 设置沙障,辅助植物固沙  植物固沙实施前,要事先对流动沙丘设置人工沙障,减缓侵蚀,改善造林沙地处境,为固沙植物创造适生环境。沙障设置技术将在工程治沙技术中叙述。
.
2. 沙丘造林地设计与造林部位的选择  由于流动沙丘具有物质结构松散与易受风蚀移动的特点,沙丘造林首先应选择迎风坡中下部安排造林丘顶部造林,让风吹蚀削低。这一设计体现了迎风坡固沙,既固定了流动沙丘的治沙思路,又体现了沙丘中下部治沙较易、丘顶较难的先易后难治沙原则,还体现了不断削低丘顶的高度,变起伏沙丘为平缓沙丘的治理目标。
.
3. 迎风坡造林技术的处理  选择沙丘迎风坡中下部横对主风方向,成行栽植固沙植物,株距1~1.5m,行距2~4m。如果沙丘不高(一般不足7m),水分条件又较好,沙丘背风坡沙湾固沙造林又成功的,则还可在迎风坡基部用犁耕方法促进风蚀,以加速沙丘的矮化改造速度。如果是湖盆边缘的矮小沙丘,还可采用又固又放固沙技术。所谓又固又放,是固定一部分流动沙丘,让另一部分沙丘继续流动。即在一排排的流动沙丘中,选定奇数排(或偶数排)沙丘作为需要固定的沙丘,用设沙障和造林的方法,迅速的固定起来,不让继续流动;而对其余偶数排(或奇数排)沙丘,不仅不加任何固沙措施,反而用清楚天然植被,使其迅速移动。几年后,让其移动的沙丘移动到被固定的沙丘位置,扩大了平坦的丘间低地。陕北榆林县海滩村用这种造林方法,将丘间地逐渐扩大连片后,开辟出农田和果园,把沙地变成稳产高产田。
.
4. 适用的造林树种  选择适宜树种对于保证固沙目标的实现十分重要。适于半干旱草原与荒漠草原的树种,主要有白榆、沙柳、踏郎、花棒、多枝圣柳、柠条、沙棘、苦豆子、猫头刺等,适宜于干旱极干旱荒漠的树种,主要是旱柳、沙拐枣、头状沙拐枣、圣柳、梭梭、红砂等。
.
PS:又是神奇的图8-1~~~~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10: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paragraph]
三、 防风阻沙林带造林技术
绿洲外围与沙漠、戈壁,风蚀地相毗连的地带,是造成流动沙丘与风沙对绿洲危害最主要的地段,在此地段营造大型防风阻沙林带,对于防止流动沙丘对绿洲的入侵和减弱沙尘面积的沙尘暴的发生有显著功效。50年代在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建立的大型阻沙林带,保护了后套绿洲大面积的农田、城镇和草场;河西走廊沿绿洲边缘营造的1240km长的阻沙林带,不仅有效阻止了流沙对绿洲的危害,还恢复了耕地的2.6万hm2 ;新疆、柴达木盆地等地的实践证明,在绿洲周边营造大型阻沙林带,对于保护绿洲,控制流沙发展有特殊作用。
.
(一) 阻沙林带布设原则
阻沙林带是否合理布局,对于林带的成功与效益的发挥关系极大,其布局应考虑如下两个原则:
.
1.“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  防风阻沙林带应片林、快状林和带状林错综分布,不必强求整齐划一。以沙丘的丘间地、风蚀地、平缓沙地造林为主,尽可能少占用绿洲周边耕地或宜农土地,也不应远离绿洲,否则因生境水土条件差,造林不宜成活,即使一时灌水成活,成林因缺水也会枯死。
.
2.由近及远,先易后难原则  这就是说,先在绿洲周边造林,逐渐向外扩展加宽。若为沙丘地段,先在丘间低地造林,前挡后拉,以丘间团块状林分隔包围沙丘;随着沙丘前移和丘顶被风力削平,在退沙畔再进行造林,以扩大丘间林地面积。这样,在不采取沙障一类工程技术措施直接固沙的情况下,能够形成较为稠密的防风阻沙林带。
.
(二)阻沙林带的林带结构与树种选择
防风阻沙林带应由乔灌木树种组成,以行间混交为宜:愈接近外来沙源一侧,灌木比重应该增大,使之形成紧密结构,以便把前移的流动沙丘和远方来的风沙流阻拦在林带外缘,不致侵入林带内部及其背风一侧的耕地。
.
实践证明,中国西北绿洲周边营造防风阻沙带的乔木树种主要是沙枣、小叶杨、二白杨、新疆杨、钻天杨、箭杆杨、加杨、青杨、旱柳、白柳、榆树等,灌木树种为索索柴、怪柳、酸刺、柠条、花棒及沙拐枣等。
.

(三)阻沙林带的林带规模
防风阻沙林带的宽度取决于沙源状况:在大面积流沙侵入绿洲的前沿地区,风沙活动强烈,农业利用暂时有困难,应全部用于造林,林带宽度小者200~300m,大者800~900m乃至1km以上。流沙迫近绿洲,前沿沙丘排列整齐地区,可贴近沙丘边缘造林,林带宽度为50~100m。绿洲与沙丘接壤地区若为固定、半固定沙丘,林带宽度可缩小到30~50m。绿洲与沙源直接毗连地带,若为缓平沙地或风蚀地,因风成沙不多,防风阻沙林带的宽度可为10~20m,最宽不超过30~40m。
.
(四)阻沙林带树种的栽植技术
阻沙林带由于位置处在绿洲外侧,水土条件较差,沙丘表层干燥,因此,树种的栽植一般应按下述要求进行:如果是值苗乔木,栽植时应将根系深栽到湿沙层,表层亦应把干沙换成湿沙,踩实;栽时,乔木枝叶应修剪以减少水分蒸腾。可能情况下,移栽时适当灌水。灌木应该是阻沙林带的主要品种,栽种时,基本要求是根系湿埋到湿沙层,枝条紧贴地面或外露不超过3~5cm。如果是萌发力强的灌木,如:黄柳、花棒,亦可用插枝办法栽植,只是枝条亦必须埋在湿沙土层中,并将表土干沙换上湿沙,踩实。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10: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paragraph]
四、 沙漠沙源带封沙育草保护技术
绿洲阻沙林带与大型高大密集流沙群之间,是一片由流动沙丘、固定、半固定沙丘及沙质荒漠组成的过渡地带,亦是干旱区域沙源向外扩张的区段。防止沙源物质向外扩张,对其进行封沙育草保护治理,是保护绿洲,改善沙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干旱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环节。这一区域的,由于接近高大密集流沙中心,沙源物质丰富,水分条件干旱、离绿洲较远,因而造林难度大,但沙层底部基质常有土质堆积,沙层厚度亦相对较薄,地下水位较浅(一般2~3m,最深7m),仍然具有超旱生灌木与草本的生长条件,过去或多或少生长有植被。对曾生长或现在仍残留有天然稀疏植被的这一地带,通过封育恢复天然植被,是现实生产力水平下,防治沙漠化发展的有效技术。
.
(一)封沙育草带宽度与规模
因干旱沙区沙源物质、风力强度、绿洲规模、绿洲水源和植被破坏程度不同,封沙育草带的宽度与规模应有所差别。各地方应根据绿洲迎风侧沙源状况和残留植物多少加以确定。如果沙源广(流动沙丘高大,连绵分布),残留植物少,植被覆盖度低(<10%),则封育面积应广,封育带宽度应1000m以上,如果沙丘较低矮,残留植物覆盖度较高(>10%),则封育宽度可规划为500~1000m。在能构成对绿洲生存威胁的地段,均应划出封沙育草带,形成绿洲外围的生物保护屏障。通过封育,促进沙生植物的生长和固沙效益的发挥。
.
(二)封沙育草类型的划分
对封沙育草带进行分类管理,是实现治理目标的基本途径。应依据 沙地类型,划分重点封育和一般封育类型,流动沙丘及危害绿洲沙丘的主要风口地段,应划分为重点封沙类型治理区,进行重点投入,未治理好前,进行全封闭管理,严禁一切形式的开发利用。其他区段可划入一般封育治理类型,进行一般投入,主要是进行监护,促进天然植被的自然更新。
育草技术要因地制宜和根据可能进行。多数情况,在春季或秋季可以进行人工撒播沙生旱生草种,促进植物繁殖,演进;条件许可和立地条件较好地段,可辅以飞机播种;有些地段可以利用绿洲灌溉尾水灌溉,改善育草环境。只要封沙和育草兼顾治理,效益目标将能达到。
.
(三)封沙育草带的管理
建立健全管理体系,是实现封沙育草带管理目标的关键。这一管理体系,一是要确立管理目标,二是要确定管理内容,三是要依法管理,四是要确立行政责任。
.
1. 封沙育草带管理目标  主要是控制沙漠化发展方向,通过封育措施,实现沙丘由流动沙丘向固定沙丘转化,生产潜力逐渐提高的目的。这一目标的实现,意味着不仅封沙育草带的生态环境得到良性发展,更表明干旱区绿洲体系得到稳定和提高。
.
2.封沙育草带的管理内容   由于其管理对象是环境与资源,管理的基本内容主要是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对沙漠化严重地段,管理内容是严禁滥垦、滥樵、滥牧、滥挖,实行全封育管理。随着流动沙丘的不断被固定,资源的质量将会有所提高,数量将会有所增加,当流沙被固定,植被覆盖度达到30%以上时,便可适当放牧和适当樵采,其利用强度应当控制在天然草场能良性循环范围内。
.
3.封沙育草带的法规管理   利用法规进行规范管理,是建立健全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应依据草原法、环境保护法。以及地方法规,惊醒有效的管理,对违法违规行为施以法律约制,只要规范了人类行为,封沙育草目标是容易实现的。
.
4.封沙育草带的行政管理  明确不同行政级别领导的责任和不同部门的管理分工,实行管理目标责任制,运用奖惩、监督、职务提降手段,调动一切管理部门的积极性,将有助于加快封沙育草成效的进程。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10: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paragraph]
五、 弃耕还林还草防止土壤退化技术
中国从50年代至70年代,先后出现过三次开荒高潮,开垦了一些不宜农耕的沙质地,加之耕作粗放,加速了中国半干旱、干旱区域的沙漠化发展趋势。将那些不宜农耕而被开垦的土地实施退耕还草或还林的措施,是扭转中国生态环境恶化,恢复土地生产潜力的最根本途径。
(一)退耕的基本类型
地球表层不同地段之间,由于组成要素如气候、地址、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组合上的差异,使生态环境、生产属性(资源)产生从形式特征至内在功能上的众多类型。不同类型在农、林、牧利用上具有不同的适宜性。依据生态环境与生产属性(资源)相互促进的原理,即自然环境的改善将培育资源质量的提高,资源质量的提高又有利于自然环境的改善原则,人类在开发利用资源时,必须依据资源的生产属性因地制宜的进行。在半干旱、干旱地区,某些类型的土地,如固定、半固定沙地、沙质平地,覆沙梁地等,生态特征属脆弱类型,只要在利用上过度利用,不适当地开垦、滥牧和滥伐、滥挖,则容易超过其自身环境容量的限值,招致土地退化并使土地生产潜力不断丧失。依据不同类型的生态---生产属性和退化程度,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技术措施,便可防治这类土地的退化,恢复其生产能力。需退耕的基本类型有:
1.风蚀严重的轮歇沙丘地   主要分布于干旱区域,亦少数分布于干旱区域,未开垦前多为固定、半固定沙丘。开垦后由于没有防护措施,耕作粗放,风蚀严重,2~3年后便呈现风蚀凹地形态甚至成为流动沙地,不得不搁荒另辟其余固定、半固定沙丘作为耕地。2~3年后再进行搁荒轮歇。这类地在鄂尔多斯、乌兰布和、宁夏河东地区又称为巴拉轮歇地。
.
2.风蚀严重的起沙旱平地  未开垦前为波状式沙质平地。只要分布于贺兰山以东的半干旱区域,开垦后不采取防护措施,广种薄收,土质不断沙化,出现半流动沙丘,如不退耕还林,便会进一步退化,成为流动沙丘。
.
3.覆沙梁旱地  主要分布于半干旱区域的梁地上部,梁底为硬梁,表层覆盖沙土或沙壤土。地势高亢,易受风蚀。开垦前为草原、荒漠草原类型。开垦后不进行防护保护,表层受风蚀而土层很薄,作物产量极低,经常落荒。
.
(二)还草还林的基本措施
对需要退耕的土地实施还草还林的措施应因地制宜,才能收到尽快恢复植被,防止风沙危害,提高土地生产潜力之目的。对风蚀严重的轮歇沙丘地,因原本就是不宜开垦的沙丘,且耕作后又逐步向流动沙丘演递,应全部退耕,进行植草或植灌的恢复。对风蚀严重的起沙旱平地,可实行作物留茬和留“风界子”的局部还草还林(灌木)的措施。作物留茬是指横主风向播种作物(如糜、谷、荞麦等),秋收后留茬10~20cm高度,以防止冬春的土壤风蚀,茬应一直留至翌年春季翻耕播种为止。留“风界子”是毛乌素沙地群众的一种地方术语,是指在起沙平地的农田内,实行农作物好草带间隔耕作,农田10~20m宽,草带1~2m宽,间隔布局,形成农地和草地相嵌布局的农林(草)复合体系。结构的转变,便提高了防护功能,其防沙效益十分明显。对覆沙梁旱地,由于位处梁地上部,干旱突出,风蚀突出,一般不宜进行农耕,应进行植草植灌(木)建设。采取封育或人口营造灌木,会使地面植被覆盖度迅速提高,不仅能提高梁地本身的生产能力,还对周边土地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大作用。
.
(三)还草还林品种的选择
留“风界子”的草地品种,一般应选择具有强耐沙耐瘠耐旱的品种,油蒿、赖草等均是实践证明较好的优良品种;还林的品种应以灌木为主,中间锦鸡儿、沙柳、猫头刺均是适宜品种。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10: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paragraph]
六、 封山育林育草和建立保护区
中国自大兴安岭---燕山---太行山以西,分布着众多山地,南北向的有吕梁山、六盘山、贺兰山,东西向的有秦岭,昆仑山、天山、阴山,西北向的有祁连山、阿尔泰山,成为阻挡海洋水汽来源,形成降水的主要地形因素。因此,这些山地是中国西北区域水资源主要形成区,被誉为干旱区中的“湿岛”。一般而言,从山地的披靡至山顶,随着高度的升高,温度会以每上升100m而下降约0.5°C的幅度下降,而降水量则会随高度升高而增加,至雪线附近降水量达到最高。这种气温,降水随高度变化的结果,会将山体分异出若干垂直地带。山麓为基带,生态环境特征与该山地所处区域位置的特征一致。处于半干旱区域的山地,如阴山基带则为草原,处于干旱极干旱区域的山地,如天山基带则为荒漠。一般而言,草原为基带的山地,从山麓至山顶会分异出低山、丘陵为草原景观,中山为森林草原景观,高山为草甸景观;荒漠为基带的山地会分异出:丘陵为荒漠景观,低山为荒漠草原景观,中山下部为草原景观,中山上部为森林草原景观,高山为草甸景观,极高山为冰川景观。不同高度自然带的景观分异,具有不同的生态功能和利用方向。草原利用方向是牧草业,森林草原为林业、牧业,高山草甸为高山畜牧业。森林草原和高山草甸,尤其是森林,是干旱地区水源涵养的主要地带,起着稳定水源、保障绿洲的特殊作用。依据山地垂直分异规律原则进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是制定沙漠化防治技术的基本前提。
人类不合理利用山地资源的现象十分普遍,表现在过度砍伐森林,更新远不及营造,致使水源涵养作用衰退,林线上升;山地 草场超载放牧,加重水土流失,自然灾害加剧等问题。实施封山育林、育草技术,建立保护区,则是恢复山地良好生态环境,防治区域沙漠化发展的必要措施。
.
(一)封山的基本类型
对山地的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是保持山地自然资源环境良性发展的基本保证。然而,人类在开发山地资源过程中,往往图近利而采用掠夺方式的利用方式,致使资源的利用超过更新能力,环境的建设赶不上环境的破坏,局部山地的环境已演变至影响下游绿洲生存的危机局面。对严重退化的山地类型进行封育,采用暂停利用的措施,实施育草育林技术,对于培育山地资源,稳定和发展区域环境,十分必要。封山育林、育林的对象,应依照山地水分温度条件的垂直分异,因地制宜地确定。其基本类型为:
.
1. 严重破坏的低山草原  识别标志是草场的建群物种已由半旱生的草本群落退化为旱生的草(本)灌(木)群落;草场的覆盖度严重降低,地表出现裸露土地;草场质量下降,产量降低,承载能力大为减少;水土流失明显,片蚀、沟蚀现象突出。
.
2. 严重退化的中山森林草原  森林草原分布于高大山体的中山地带,阳坡一般为半湿润草甸草原、阴坡以为森林,故统称为森林草原类型。识别森林严重退化的标志是:森林面积大大缩小,森林分布下线大大上升;林相不整齐,成林乔木稀疏;森林层片结构简化,逐渐由整齐复杂的乔木—灌木—草本层片向灌木—草本层片结构转化,极严重时仅有草本层;草原严重退化的标志是:群落建物品种由中生或旱中生草本退化为半旱生草本;群落品种种类减少,结构向简单化方面转化;生物量减少,承载能力大为降;水土流失暂趋明显,局部地段出现零星裸地。
.
3. 严重退化的高山草甸  高山草甸通常有高山灌丛草甸与高山(草本)草甸二大类,往往是牧区夏季优良草场。利用过度会引起严重退化,标志是:地表出现裸露斑块;生物产量显著降低;水土流失较为显著,片蚀、沟蚀特征明显。
.
4. 严重退化的丘陵荒漠草原  荒漠草原多分布于干旱地带的丘陵,生态十分脆弱,生产潜力地下,是可利用强度低的一种草场。因处在山地下部,木业利用较为频繁,退化现象十分突出。严重退化的标志是:草原类型退化为荒漠;草场生产潜力十分低下,产草量极低;风蚀水蚀景观均表现强裂,呈现一片荒漠景观。
.
(二) 育林类型与育林技术
育林应选择能天然更新的宜林地立地类型。适宜育林的类型在干旱半干旱区只有中山森林宜林地。育林的基本技术是:对严重退化的林地进行封育,严禁砍伐;采用播种营造技术,帮助林相差的林地提高种群数量;对宜林而无林土地进行移栽乔木,人工抚育,逐渐扩大森林面积。
.
(三)育林类型与育草技术
凡是严重退化的中山草甸、山地草原和丘陵荒漠草原,都要实施育草技术,以求恢复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但育草技术应有所区别。中山草甸草原因水湿条件好,进行生态恢复整治较易进行,封山育草可以在夏季放牧旺季进行,实施季节制的封育;草场改良可采用分区轮牧,建立草库仑的技术;局部地段可采用人工种草等技术。山地草原类型中的严重退化地应实施全封育措施,严禁放牧,直至草场生产潜力大大提高后方可进行有节律的利用;对一般退化草原草场则可实施划区轮牧制;其他技术是建立草库仑及打草场;局部草场可进行人工种草、补播等技术;高山草甸退化草场,主要是进行分区轮牧,减轻放牧制度;严重退化地段实施全封闭禁牧等等。丘陵荒漠草原草场,最主要的措施是采取封育和严格控制放牧规模的管理技术。
.
(四)建立保护区
封山育林育草在维护山地生态环境、恢复土地生产力、防治沙漠扩大上,起到了从源头治本的作用。除此之外,在山地的关键地域建立保护区,亦很必要。关键地域是指山地中水源供给源地(如高山湖泊)、水源涵养林地(森林核心区)、饮用水蓄水源地(水库)等地域。保护区的建设内容,应包括禁伐、禁耕、禁挖、禁猎的保护措施;制定相应的保护法规,建立监管体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管理等,对上述各项内容进行整体组装,形成完整的规划、监管、建设的科学体系,是求得从地域源头开始便消除沙漠化发生的基本途径。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10: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paragraph]
七、 小流域治理与营造水土保持林
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分布着众多的山地、丘陵,由于资源利用上的不合理,以及忽视生态资源管理保护,普遍存在水土流失现象,局部还十分严重。水土流失不仅引发山区的自然灾害,亦促进和激发沙区沙漠化发生的速度和规模,因此,水土流失的防治是防沙治沙,建立沙区良性环境的重要环节。
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防治水土流失的设计与治理,是中国近40年治理水土流失得出的最基本经验,并获取了完备的技术。小流域在地理空间上是一个完整的地域单元,具有相对的整体性和独立性,易于进行综合防治的设计、实施与管理,易于进行防治技术的组装并取得预期的效益。
.
(一) 流域治理技术体系
小流域是具有相对独立的水系,地形上包括坡面与沟谷的完整的地域单元,因此,水土流失的治理应采取综合治理路线,建立综合防护体系,才能取得治理促进生态环境改善,提高资源质量,发展经济,实现持续的目的。其综合防护体系,主要包括如下3个方面:
.
1. 工程技术  主要是指应用工程技术的实施,达到合理利用山区水土资源,防治水土流失危害为目的的各项工程。工程技术的选择要贯彻因坡、因沟制宜原则,才能收取最佳效益。依照工程技术的种类,可将工程技术归纳为5类:①坡面工程,以坡面为治理对象,工程有截流沟、坡面埂(或塬边埂)、地表地膜覆盖、集流窖、蓄水够等;②田间工程,以坡地为治理对象,工程技术有水平梯田、隔坡梯田、坡式梯田等;③沟谷治理工程,以沟道固定为目标,包括淤地坝、拦沙坝、谷坊、防塌工程等;④蓄水灌溉工程,以水资源利用为目标,包括修建小水库,引水上山,灌溉体系,灌溉方式,以及引洪淤地等技术;⑤泥石流清排技术,以泥石流排导为对象,工程有沉沙池设计,排导沟建设等。
.
2. 生物工程技术  通过生物措施途径,达到防治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生产潜力为目的。依据生物防治的目标和技术促使,生物工程技术可以归纳为3类:①坡面林工程,以防止坡地侵蚀和保养水土流失为目标,工程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护坡林建设等;②坡面草工程,以防止水土流失和发展牧业为目标,包括坡地草场的封育、轮牧、打草,以及建立人工草场、护坡草场等;③沟道防护工程,以流域内沟谷生物防护为目标,包括沟谷林、护岸林、护滩林、护堤林等。
.
3. 农业工程技术 对坡耕地实施农业技术工程技术,亦能有效地达到防治水土流失,改良土壤,提高农业生产为目的。依据农业工程措施类型,可以归纳为3类:①等高耕作技术,以横坡沿等高线进行耕作,切断水流坡冲的刷势能为目的,包括等高种植农作物,垄沟耕作种植、横坡翻地、水平犁沟等;②提高坡地作物结构的复杂性。经验说明,作物结构对坡地改良有直接关系,复杂的作物结构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主要包括等高间作套种、植物篱坡地农业技术、草田带间间作、农业复合技术等。③提高坡面抗蚀能力技术,以改进农业利用方式为途径,以提高坡耕地抗蚀能力为目的。主要包括保留作物残茬或实施秸秆覆盖、少耕或免耕、增施有机肥等。
.
(二) 水土保持林营造技术
营造水土保持林对于实现小流域综合治理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被认为山地生态环境建设的主题技术。该技术要解决的关键环节是:水土保持林类型的确定;水土保持林类型的选择;水土保持林树种的选择及其他造林技术。
.
1. 水土保持林类型的确定  不同的地貌条件,尤其是不同的地标形态和不同的物质结构,对土壤侵蚀的成因与过程影响极大。因此有针对性地确定水土保持林的营造类型,便十分必要。依据水土流失与地貌条件的关系,可划分为坡面水土流失类型和沟谷水土流失类型两大类,水土保持林的营造,因而坡面水土保持林和沟谷保持林两类。类型的不同,则营林急速、管理、维护也会不同。确定水土保持林类型,这是首先应明确的事情。
.
2. 水土保持林类型的选择  水土保持林类型选择是否正确,将直接决定水土保持林的营造是否成功及其效益的发挥。水土保持防护林类型,一般分为乔灌草混合结构防护型、灌草复合结构防护型、草本结构防护型三大类。乔灌草结构类型因层片结构复杂,水土保持效益最好;灌草结构类型,层片结构只有灌木层和草木层,水土保持稍逊;草本结构类型,层片结构只有草本层,挡土拦水功能较差;但不论哪种类型,都能起到防治水土流失的明显作用。上述类型所要求的立地条件,乔灌类型为半湿润或湿润的水分条件,土层较厚(>50cm以上)和土质不粗(非沙质)的土壤条件。灌草类型属乔灌草类型退化类型或本身处境为半湿润薄土层立地条件。由此可见,不同的立地条件决定了类型的生长环境,亦是造林类型选择的基本准则。依据类型选择的这一准则,对水土流失较轻,土层较厚的半湿润山地,宜造乔灌草混合型水土保持林;水土流失较重,土层较薄的半湿润山地,宜营造灌木草本混合型水土保持;土层薄,半湿润一半干旱山地,宜营造草本为主要建群群落的水土保持型。当水土流失逐步得到控制,立地条件不断改善后,水土保持的营造方向应逐渐从草本型向灌草型至乔灌草类型的转变。
.
3. 水土保持林树种的选择及其造林技术  水土保持林树种的选择应贯彻适地适树的原则,应根据立地条件钻则树种。对水湿条件好,土层较厚的宜林地,均营造乔木林,类型应到达乔灌有机结合。乔木树种主要有山杨、松、柏、榆、刺槐、冷杉等;对土层较薄水湿条件较差,营造和培育乔木较难的宜林地,应以营造灌木为主要方向,待立地条件改善后,再营造乔木树种。灌木树种应因地制宜选择,基本种类有柠条、沙棘、沙柳、紫惠槐、小檗、柽柳、胡枝子等;对于那些因利用过度,立地条件已严重退化的宜林地,应先封育恢复草本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尔后逐步营造灌木林和乔木林。
.
不同树种在造林技术上虽然有所不同,但就整体而言,造林技术应掌握如下环节:①造林季节应选在降水较多而蒸发较小的生长季节,主要是春季和秋季;②造林方式上,应根据可能和可行性,有针对性地选择苗木移栽,还是种子直播;③造林管理上,应重视造林时浇水,生长期防虫,并防止人为滥砍、滥伐和滥垦;④实施与造林相适应的其他配套技术,如建立苗圃、机械点播、营养衣钵育苗、种子采育等。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10: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paragraph]
八、 飞播造林技术
利用飞机播种固沙造林,具有造林面积广、速度快、用工少、成本低的特点吗,适于造林人员难以进入的偏僻流沙地段进行造林。中国从50年代末开始,先后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精河地区、乌兰布和沙漠磴口地区、腾格里沙漠巴彦浩特地区、毛乌素沙地和科尔沁沙地进行飞播固沙造林实验,取得突破性进展,积累了一套飞播固沙造林经验,为未来飞播造林提供了可行的技术体系。
.
(一) 飞播造林区域的选择
由于飞播的种子几乎完全依靠天然提供生长条件,因而立地条件要相对优越的区域才能生长,经多年实验证明,年降水量350mm以上的干草原地带,无论较为密集的格状新月型沙丘或稀疏的新月形沙丘链,均具有自然生草的弹性条件,只要正确选择植物物种和适当选择沙地类型,掌握好播期、播量及飞播技术,一般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这种适宜飞播的区域具体到中国的分布,主要为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乌兰布和沙漠、库不齐沙漠、毛乌素沙地以及新疆北部的干旱区域。此外,年降水量不足300mm的荒漠区域,则只能在局部地段和特定品种下才能取得成功,例如,腾格里沙漠东缘、阿拉善左旗的东侧,1981年飞播籽蒿、沙拐枣亦取得成功,但在广大沙漠区域应用,则还没有成功的例子。
.
(二) 飞播造林的品种选择
飞播造林必须做到适树播种才能收到预期效果。所选植物品种必须与立地条件相适应,品种一般应具有耐干旱、抗风蚀、耐沙埋、生长快、自繁力强等特点,。沙地上的飞播固沙植物如踏郎、花棒、籽蒿、沙蒿、沙打旺等。这些品种由于生活习性上的差异,播种结构亦要重视品种的科学搭配。花棒是具有单株散生生长特性的品种,只能作为伴生植物选用,应与其他品种如籽蒿混播。籽蒿是最适宜于干草原及荒漠原区的固沙先锋植物,飞播之后,一旦遇雨,发芽迅速,在受到沙埋情况下,生长更旺,因而被普遍选用。羊柴串根萌襞性很强,飞播即使成苗量分散,随后几乎可自行繁衍而成密集固沙植物,因此,羊柴与籽蒿混播,则初期籽蒿生长旺盛,而后则羊柴长势盛于籽蒿趋于消亡,因此,籽蒿可作为保护区飞播成功目的的品种参与混播。沙打旺是沙盖黄土梁和开阔丘间地上的飞播优良品种。羊柴由于其种子扁平,播后不易发生位移,容易自然固沙和一旦遇到适度降雨,便能迅速萌发扎根,因而是固沙飞播的优选品种。
.
(三) 飞播种子的混播技术
沙米不参与飞播,任其自然下种,与飞播植物混合分布,能共同控制当年和翌年春季的风蚀作用。实践证明,籽蒿与羊柴或籽蒿与花棒混播,成效最好。混播种量:籽蒿50kg/hm2,应当指出,近几年来,随着种子处理技术的改进以及铺设简便沙障,播种量有所减少。
.
(四) 种子处理技术
花棒种子呈圆球形,表面具绒毛,粒大,遇风易于滚动,飞播后,沙丘迎风坡上难以保留,多集中分布到背风坡或积沙部位。为此,从70年代/开始,飞播前花棒通常用粘土制成药片状的泥丸,对于解决种子位移及防治鼠害颇有成效近几年来,用胶合剂粘结细沙处理花棒种子,工序更加简便,比种子泥丸重量减轻二分之一,使飞播飞行架次也相应减少50%。至于籽蒿及沙拐枣和沙拐枣混播,则各为15kg/hm2,若籽蒿单播,则高于15kg/hm2。
.
(五) 飞播时间的选择
飞播时间一般应选择西北风和东南风季转换时期,这时西北风势很弱,不至 林成功。一般而言,东部飞播时间早于西部飞播时间,具有从东南而西北的空间排序。在毛乌素沙地最适宜的飞播时间为5月中、下旬至6月上、中旬,这是因为一年一度的冬春西北风为主的大风季节趋于终止,而风势很弱的东南季风时有出现,这段时期进行飞播,流动沙丘在西北风作用下,向西北风向摆动,丘顶部位所形成的风沙流在沙丘迎风坡中、下部沉降一层浮沙,使种子得以覆沙,这时,正好进入雨季,沙丘迎风坡中下部干沙层厚度一般不超过10cm,有一场雨中或连续2~3场小雨,覆沙种子即可发芽出土。腾格里沙漠东缘巴彦浩特地区,由于进入雨季较晚,最适宜飞播时期是6月下至7月上旬,该区飞播3~4年后,固沙植物控制面积可达整个飞播区面积的40%~50%,籽蒿和沙拐枣还可天然繁生,5~6年后,便能使整个飞播区出现固定的景观。为了促进飞播种子的固定于发芽,在飞播成功极为有利,应视条件而实施。
.
(六) 飞播造林土地的封禁与适度利用
飞播后的土地,一般应进行2~3年的封禁,以便使沙丘得到固定。以后,第二年,踏郎地上部分生物量,平均每公顷3480kg,按每只羊年食草1095kg鲜草汁,每公顷可养生3.2只,因此,飞播封禁3~4年后,应解除封禁,适当放牧或打草、樵采,利用强度应掌握在天然更新范围内。如果长期禁牧或过度利用,都会引起植物群落的衰退,对沙丘固定反而不利。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10: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paragraph]九、 引种抗盐植物,控制盐碱化
.
防止干旱沙区盐渍化的危害,是防沙治沙的重要内容。中国在近50年来的盐渍化治理历程中,就盐渍化的成因、类型、防治技术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取得完备的防治技术,其中包括引种抗盐植物,控制盐碱化危害的技术。生物防治盐碱化技术,是指通过培育和引种抗盐性植物,达到减轻土壤盐分含量、提高植物抗盐碱能力,培育土地生产潜力的一种技术体系。这一技术包含了抗盐植物改良盐碱化土壤的机理、抗盐(碱)化植物品种的选择、抗盐植物利用改良三个;方面,并共同构成抗盐碱植物的应用技术体系。
.
(一) 抗压碱植物改良盐碱土的机理
.
要认识抗盐碱植物为什么能 减轻和防治土壤的盐(碱)渍的危害,则必须掌握土壤盐渍化,尤其是次生盐渍化发生发展的原因,而后才能去认识抗盐碱植物控制盐(碱)化危害的原因(机理)。大量研究结果证明,土壤的盐渍化,尤其是次生盐渍化,是随着土壤蒸发含盐水分而发生的,干旱半区域由于蒸发大于降水,土壤盐分便得以积聚。因此,防治土壤的盐渍化,从根本上来说就必须减弱土壤蒸发。选择抗盐植物,提高植被覆盖率,则是抗盐制土的有效途径。减弱土壤蒸发及抗盐植被在减弱土壤蒸发上的作用,表现在下列方面:
.
1.降低土壤表层及近地面空气温度以减少蒸发  引种抗盐植物,提高盐渍土壤的植被覆盖度则能够降低地表温度,减少蒸发。
.
2.降低空气的流动环境  即尽量创造无风环境,以减少蒸发。抗盐植物的生长郁闭,则能对空气流动起着屏障作用,创造风或弱风环境。
.
3.提高近地面空气湿度,使空气水分接近饱和,引种抗盐植物后,由于植株空气不大流动,植株蒸腾和地面蒸发的水分逐渐积累,空气中的水分提高,湿度大为改善,从而减弱地表水的蒸发。
.
4.提高土壤团粘结构  引种抗盐植物后,根系能把紧结的土壤分裂为无数小块,根毛分泌物有利于土壤团粘结构的形成,植物的死亡物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提高和团粒结构的形成;团粒结构的增多,将能切断毛细管,阻止水分沿毛管上升蒸发。因此,引种抗盐植物将能全面减轻土壤蒸发强度。蒸发强度的减弱,则能逐渐控制盐渍化的发生和发展。由此可见,引种抗盐(碱)植物,是防治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重要措施。
.
(二)抗盐渍化植物品种的选择
.
生物在防治盐(碱)渍化上的作用虽然是显著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适于在盐渍土上生长,适于盐渍土上生长的植物也都不是都能防止盐渍化的发生,这在实践中已反复得到验证。例如,盐爪爪,碱蓬、碱茅、盐角草、骆驼刺等盐生植物,其生长不仅不可能是土壤脱盐,反而有使盐分向表土集中的趋向。因此,笼统的选择耐盐植物进行防治盐渍化土壤的改良,是不科学的。生物防治盐渍化土壤的植物品种,应该是一方面本身具有耐盐抗盐特性,另一方面具有改良土壤、减轻土壤含盐量的功能。中国近50年来,对改良盐渍化植物行了大量的试验与观测。观测实验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不同植物品种在不同盐分及不同盐分浓度下的生长情况,包括苗期和成年期的耐盐情况,第二,不同植物对土壤盐分改良的表现情况。这些观测试验,为选择耐盐改土品种,进行生物防治盐渍化的途径打下良好的基础。经试验和实践总结,中国高耐盐(CL含量达2~2.5g/L)的作物与牧草有向日葵、饲用甜菜和苏丹草、盐地大麦草、白花草木犀、盐生草、黑麦草等,中等耐盐(CL含量1~2g/L)的草本有秋播苜蓿(草木犀)、紫花苜蓿、无芒麦草、鹅观草,农作物有棉花。轻微耐盐(CL<1.0g/L)种类则更多,大多数作物和牧草差不多都能在轻盐渍化土壤上生长。
.
(三)抗盐渍化植物的利用改良技术
.
在盐渍化土壤上引用抗盐(耐盐)植物,目的是改造盐渍化土地,提高土地的农业生产潜力,根本目的还在于利用。通过对抗盐植物实施改良利用技术,将会加快盐渍化土地改造步伐。改良利用技术包括:
1.抗盐渍化植物品种播种前的处理技术。为了提高抗盐品种的出苗率和成活率,需在播种前对这些种子(如草木犀)进行浸种和划破种皮处理,以促进发芽;
2.加大播种量。盐渍土壤常会使弱种不出苗,为保证植株有足够密度,一般应加大正常种子播种量20%左右;
3.选好播种期,除农作物有定期按节气播种外,牧草的播种一般应选在墒情较好季节,通常情况,都要有利于抗盐植物的生长和土壤含盐量的洗失;
4.注重适当施有机肥,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减弱土壤盐害;
5.割草和草场利用。草场应适当利用,割草须离地面10cm左右,以保证牧草的再生长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4-11-21 22:28 , Processed in 0.066821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