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境与食性
豹的地域分布非常广泛,除了沙漠和高原荒漠地区,从亚洲到非洲的广袤大地都曾经有豹的分布。如今虽然豹的栖息地已经被大面积破坏,但豹依然是豹亚科中分布最为广泛、数量最多的一种。很多人认为,豹是进化最完美的一种猫科动物,集力量、敏捷、美丽、狡诈于一身。但豹家族能够繁衍至今,其实主要得益于豹对环境的强大适应能力,这种适应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生境选择和食物选择。
豹是一种对森林依赖度较高的动物,无论是山区森林还是稀树草原,都可能有豹的存在;反之,在缺乏树木的草原或沙漠、荒漠地区,豹的活动则相对罕见。树木是豹的良好避难所,由于豹在进化中始终伴随着老虎和狮子这两个强大的敌人,因此体型更小的豹往往通过上树来确保自身或者食物的安全;与此同时,豹还能够从树上获取到一些食物,例如鸟类和猴子。
与之类似,豹对于地形的选择也更加广泛。豹的分布从沿海低地一直到海拔5000米(较少见),从年降水量仅有50毫米的干旱地区(西非地区)到超过2000毫米的雨林地区。当老虎或狮子选择了更加开阔的草原、平缓低山、山间河谷、平原森林等地形作为主要栖息地并成为统治者的时候,豹却由于较轻的体重得以选择较为陡峭的中高山地形并很好地生活下去。其实不得不说这是豹面对强敌的一种生存策略,但这种策略为豹带来了一个意料之外的好处:当老虎和狮子由于栖息地很容易遭到人类的侵犯而走向消亡的时候,这些人迹罕至的山区确保了豹依然能够保持一定的生存空间,这才是豹今天看上去比另两种大猫更加繁荣的根本原因。但值得注意的是,豹仍然是一种体型较大的食肉类动物,一些特别陡峭或垂直落差非常大的山地中很少出现豹的踪迹,它不像雪豹那样非常适应高海拔陡峭山地地貌,比如在中国四川的一些陡峭山地,虽然保留了较好的生态群落,但却很少出现豹的踪迹。
【从荒漠到森林,豹适应于各种生境——但一般不会脱离山地地形。这是一只波斯豹】
豹几乎什么都吃,只要是它能捉住的。从小型的啮齿类动物、鸟类到有蹄类食草动物、中小型食肉动物,甚至一些两栖爬行动物都有可能成为豹的猎物。在一些大型猎物匮乏的地区,豹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野兔、雉鸡等小型猎物存活。虽然有时候豹甚至能杀死体重达到900千克的非洲旋角大羚羊,但通常来说,任何地区的豹都更加喜欢将体重为15-80千克的中型有蹄类食草动物作为主食。
豹通常采取潜伏接近——突然出击的捕猎方式,有时候也会在树上、水源或兽道上采取守株待兔式的伏击战术。捕猎时,豹会先从一些制高点通过视觉或者听觉发现猎物的位置,然后悄悄地从后方或侧方迂回接近猎物。此时豹的行动非常谨慎,身体紧贴地面,尾巴也拖在地面,在猎物抬头观看的时候豹决不移动,一旦猎物视线转开,豹便会小心前进。直到距离猎物只有4-5米的时候,豹才会伺机一跃而出,尽量一次、或只进行短距离的追击便能扑到猎物。通常豹会抓住猎物的身体,并死死咬住猎物的咽喉,直接将其颈椎咬断或者将猎物窒息而死。豹的捕猎成功率在大型猫科动物中属于较高的,根据对非洲地区的豹捕猎统计来看,其成功率从15.6%(卡拉哈里地区)-38%(纳米比亚东北部),而一些雌豹的猎物多倾向于一些小型动物,则可能会有更高的成功率。
【悄悄潜行接近猎物】【豹绝不挑食,它们会吃任何能够抓住的猎物】
豹是个机会主义者,由于它食性广泛,因此不会放过任何到嘴边的食物,包括一些受伤死亡的动物或者其他食肉动物的猎物。豹对于食物的新鲜程度也不是很在乎,通常在猎取到一头大猎物之后,豹会反复回来进食,直到把能吃的都吃掉为止。豹在猫科动物里属于不太挑食的家伙,通常它们只会把猎物的头部、咬不动的大骨头和一些皮毛留下,而对于一些小猎物它们则会完全吃下去。有趣的是在有猎物吃的时候豹仍然会进行捕猎,在东非的迁徙季节,经常能够看到豹将猎物挂满了自己栖息的枝头。 总的来说,“昼伏夜出”这个词其实并不符合豹的习性,很多地区的豹白天和晚上都会活动和捕猎。但在有些地区,比如非洲卡拉哈里沙漠地区和以色列南部约旦沙漠地区的豹就习惯于只在夜间捕猎。豹的捕猎行为受到较多复杂因素的影响,气候是一个重要因素,过于干燥炎热的地方豹会减少白天活动的时间;而同域分布的一些竞争者,如老虎、豺、狮子、鬣狗等的活动规律也是影响豹捕猎时间的一个因素。根据在非洲一些国家公园的统计,一只成年豹每2-3天便会完成一次捕猎,而带仔的母豹则每1.5天就会捕猎一次;平均下来一只成年豹在野外每天需要进食3.5千克,而带着幼仔的母豹每天要消耗5千克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