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秦岭72峪环保志愿行动工作总结
——西北工业大学“绿色行”环保志愿者服务队
2012年5月,由团省委、省环保厅、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发起了秦岭72峪环保志愿行动,西北工业大学“绿色行”环保志愿者服务队作为参与团队之一,积极响应号召,针对秦岭高冠峪和沣峪组织实施了环境清洁工作,并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对市民的言传身教。现将本次环境清洁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基本情况及活动剪影
2012年5月,秦岭72峪环保志愿行动的活动公告发布,“绿色行”环保志愿者服务队随即报名参加,并于6月和7月各实施了一次针对沣峪和高冠峪的环境清洁工作,在捡拾垃圾之余,对附近的市民宣传环保理念,用实际行动成功吸引部分市民加入到环境护理的行列中来,取得了良好的活动效果。
1. 六月穿越大寺捡拾垃圾
2012年6月2日至3日,“绿色行”带领队员们进行了穿越秦岭大寺旧村的野外拉练活动,路线为:沣峪口——分水岭——大寺旧村——高冠峪,期间在分水岭、高冠峪组织了环境清洁工作,并号召沿途驴友“多背一公斤”,将山里捡拾的垃圾带到山下集中处理。
6月2日清晨,队员们整装待发,沿着沣河一路蜿蜒而上,当我们到达分水岭的至高点——海拔2700多米的草甸后,发现沿途的驴友喜欢在草甸吃午餐和采风,因此留下了很多塑料袋、食品包装和塑料水瓶等杂物,于是组织队员对这些杂物进行了集中清理与收集,下图为当时的剪影。
2012年6月2日分水岭草甸捡拾垃圾
6月3日,经过两天的跋涉和大寺村的一夜露营,队员们从高冠峪走出大山。虽然路途劳累,队员们仍然在高冠河景区开展了垃圾清理工作,并交由景区负责人集中处理。下图为当时的剪影。
2012年6月3日高冠峪捡拾垃圾
2. 七月单车骑行捡拾垃圾
2012年7月18日,“绿色行”在暑期项目执行前夕,带领队员们骑单车前往高冠峪和沣峪口,实施了环境清洁工作。
上午,队员们从西工大长安校区出发,骑车来到高冠峪,自备垃圾袋及手套。沿着河流开始了垃圾清理活动。河流中的垃圾以塑料垃圾为主,清理难度大,难以降解,在河流中与周边景色极不协调。队员们本着“以我们的努力去换来美好的环境”的宗旨,不怕脏、不怕累,仔仔细细将河流周边的垃圾清理装袋,带出景区集中处理。下午为捡拾垃圾的照片。
2012年7月18日高冠峪护理
下午,“绿色行”一行人骑车来到沣峪口,同样是以清理景区河道及周边垃圾为主,沣峪口石头较多、河流较浅,不少队员脱去鞋子,在河中涉水捡拾垃圾。垃圾同样是以塑料垃圾为主,不易处理。但经队员们的努力捡拾,河中的垃圾少了许多,我们自发捡拾垃圾的行为受到了景区工作人员的一致好评。
2012年7月18日沣峪景区护理
我们真心感觉到,一次捡拾可以让河流暂时面貌一新,但是从长远来看,垃圾的减少或根除则需要每个人的自觉、每个人的努力。为了让大自然,让我们生存的家园多一丝洁净,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从细节做起,从自己做起。
二、工作亮点
本次分两批共四次的针对高冠峪、沣峪的管护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1. 自己动手,保护环境
作为大学生环保志愿者,我们平时生活在象牙塔中,真正直接接触大自然、参与环境保护第一线的机会并不多。因此,这次秦岭72峪环保志愿行动正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让高校学生、让我们,用自己最基本、最实际的行动为地球母亲增添了一抹绿色。从这次活动中,我们不仅收获了快乐和成长,更获得了一段难以忘却的回忆。
2. 减轻景区环卫负担,教育市民
本次活动中,特别是在高冠峪和沣峪的景区内进行垃圾清理时,我们的行动得到了市民的交口称赞。有些游客看到我们捡拾垃圾,就不再好意思随地乱扔了,而是主动把垃圾收集好扔到指定地点。一位景区负责人表示,如果这样的志愿行动能常举办,这样的志愿者能常来,将会为志愿者免费提供景区门票,一来能够减轻景区的环卫负担,二来对游客产生了极为良好的教育作用。我们听到后,都十分高兴。
三、不足与反思
1. 管护活动频率不够
由于大学生有学业等其他事项,不可能太频繁地进山做环境清洁工作,因此所做的护理,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和短期性,要想形成更广泛的影响,还需再下功夫。
2. 较难形成永久的影响
本次护理工作,并未设立环保标牌,因此志愿者走后,之前作出的良好榜样就会消失。另一方面,即便设立了标牌,也容易成为摆设,被人们看过就忘。因此,如何能更长期地、深刻地对市民和游客产生影响,仍然需要环保界的不懈努力。
四、网络宣传工作
本次环境清洁工作,“绿色行”在认真开展活动之余,积极利用网络新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利用微博、论坛、“绿色行”官网(www.nwpulsx.org)等工具,宣传和推广环保理念,将志愿者的事迹广而告之,发动更多的人参与到实际的环保行动中来,取得了较高的关注。并且,“绿色行”队员谢艳军撰写的活动新闻,被引入了人民网发表的《陕西环保公益系列活动收官》一文中。
(绿色行队员:陈南树,谢艳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