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生態所,是西昌市生態與環境保護研究所的簡稱,定位為:“以生態保護為專長的本地NGO”,我們的辦公室設在了涼山州唯一的大學西昌學院校內,運營模式中有著深深的社團跡象。我是總幹事,環保社團的骨灰級人物,總幹著自己認為重要的事。現在的兩個項目經理,蝌蚪(濟溪ID:開豆)、灰灰(濟溪ID:不知所往),都是承諾自然的老人。下面是我們超級簡略的人員結構:
總幹事 社團骨灰 專案經理 社團老人 項目官員 從社團退下的西昌學院在校大學生 嫡系社團 幾個大學生社團
從人員結構中,可以發現濃烈的社團style,而做事,也有著深深的社團風。
昨天,灰灰說沒有感受到什麼管理,我開始翻閱經典,網上搜集案例,試圖找到“泛社團”類NGO的管理模式,結果很遺憾的沒有找到,可能很多NGO曾經都有過這樣的一段形態,但是從未有誰留下過反思和經驗,供後來者探討和調整。所以,我試著在自己今天還清醒的時候,寫下這篇小小的文字,拋一個引子。
提到社團裡面的志願者,我時常會想起五四運動,沒有年輕一輩的學生,挺身而出為了社會理想,奮不顧身、死而後已,肯定就不會有現在的中國。同樣國內國際,為社會變革、為和諧美好奮鬥的也是年輕人。草根NGO的從業者中30歲以下的占了絕大多數,這不是偶然,背後有很多的原因和因素,我想最重要的可能還是,大學生是最積極的吸收最新訊息的一個群體,和時代走得更近,在和時代的脈搏發生共振,最懂得時代需要什麽。
對,需要變!唯有不斷的變化和改變,方能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我是從社團中成長起來的,對大學生社團、對青年群體,自認為有一些瞭解。我常常懷揣著感恩的心態做一些事情,比如最近去貴陽開會,我就主動找到方藝,貴州省大學生環保志願者聯合會的頭,提出可以在貴陽組織一場小型的分享會。當然,最後一不小心竟然蹭了他一頓飯,哈哈!我相信,大學生志願者的志願工作,要有成效,最核心的地方在於對結果的把控。對行動結果的把控,非常重要。
首先,你要知道結果在哪裡,什麽樣的結果是我們需要的結果,這個結果和我們的願景、使命之間有什麽聯繫,對解決一個大的社會、環境議題會有什麽貢獻。知道這點,就可以避免“為做項目而做項目”。
其次,實現這個結果的路徑。這其中就涉及到時間、資源、團隊、專業能力等等情況了,腦海中需要有一個簡要的框架,在這個框架和體系之下,我們實現它是不是有可能?
而青年群體很差很缺的就是這一點:對行動結果的把控,這就是經驗,經驗正好用來把控行動結果。西昌生态所在运营机制上,对这一点下了很大的成本和功夫,项目经理负责对项目官员所做事情成果的把控,项目官员负责社团做的事情成果的把控,就这样交叉把控,让每一个人的经验都尽量用到极致。
未来的路还很长,脚下的路要一步一步的慢慢走,有策略的持续行动,终将找到适合自己的路。(要出门了,没有时间继续往下写了)
包子于西昌
2013年4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