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图书馆看到此文,回忆8月份《中国国家地理》其中一篇也提到“郝晓光”,
《南海诸岛的名字:民间早已完成了的命名》:http://cng.dili360.com/cng/jsy/2013/08144610.shtml
以下是截取《中国国家地理》第11期卷首语部分内容。
卷首语:中国地图从“横”到“竖”的转变 www.dili360.com 2013-11-11 14:10 《中国国家地理》2013年11月 撰文/单之蔷
郝晓光的新版世界地图终于出版了
我国的中国与世界地图近来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由横变竖。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图出版了竖版图,接着世界地图也出版了竖版图。今后有人写中国地图史时,这两件大事,是不可能忽略的,但两图幕后的故事可能被埋没。我有幸与这两件事有些关联,知道其中一些事。地图出版在我国是官方的事,但我知道的却是两个民间为中国地图的变革拼命奋争的人,现在说出来供后来的民间史官参考。 先说一个人物——郝晓光。事情得倒叙:今年9月底的一天,早晨去办公室,本来是不准备去的,那几天正躲在外面写稿子,我可不想见任何人,但有几件事必须处理,只好去了。没想到正要进电梯,就碰到郝晓光了,手拉着黑色拉杆旅行箱。这个箱子我是如此熟悉,因为每次见到他都拉着这个箱子,姿态都是一样的。他是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我知道他从武汉来北京。 “怎么样?神了吧,来了就遇到你,不会扑空。这就是咱俩的缘分。”不打电话,不预约(现代人不这样,这叫“不速之客”),直接上门见你,这是郝晓光见人的方式,也是他“郝式哲学”的一部分:“不是计划推动事件,而是事件推动事件。”他虽然是中科院的一位科学工作者,但是酷爱哲学,这是他“现代社会人生哲学反向思维总攻略——新三十六计”的其中一计。十几年来,我们的数十次见面都依照这个哲学进行。当然,他来北京要见的人很多,我只是其中一个。 进了我的办公室,他从旅行箱中拿出一张地图,然后找到胶带,迅速地剪下一段,在手中团吧团吧,就变成了一小块双面胶。用了4个这样的双面胶,他把这张地图贴到了我办公室的一面墙上。我一看,这图是他4张新版中文世界地图(以下简称新版世界地图)中的一张——南半球版世界地图,与传统的横版世界地图完全不一样。 “我的世界地图出版了,看下面的审图号:GS(2013)1769号。这张图的出版时间虽然标明为2014年1月,但现在是2013年9月,已经开印了。我给你拿来一张,市面上还见不到(现在已能买到这张地图)。”我看到这张地图的左下角有几个小字:“主编:郝晓光”。
(竖版世界地势图:真正地颠覆了横向地图思维模式}2013年9月,郝晓光博士主编的竖版世界地势图(上图 供图/郝晓光)正式出版发行,在这之前的400多年里,中文世界地图都是以横版的姿态一统天下。新的竖版地图克服了传统世界地图适合表达东、西半球而不适合表达南、北半球地理关系的缺陷,颠覆了人们惯有的横向地图思维模式,以崭新的视角将世界地理关系展现在读者面前。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竖版世界地图只能以地势图的形式出版。图中的地形地貌采用全数字化高程数据计算生成,用分层设色的方法显示出世界地势各高程带的范围和形态,不掺杂人为的描绘成分。郝晓光的新版世界地图总共有4张,分别为东、西、南、北半球4个版本。新版世界地图的设想提出于2000年,最初的设计不是在纸上、计算机上,而是在地球仪上,在郝博士的办公室,当时设计用的地球仪以其特殊的意义被珍藏。
这一天的到来,等了十几年
2002年8月,郝晓光的新版世界地图就已经在湖北武汉编制完成,到2013年9月开印,已经整整过去了11年。这期间来了多少次北京,他自己也记不清了。我的印象中,为了新版世界地图的出版获得批准,他一次次地来北京。 他来北京,有时直接去国家有关地图审批的主管部门申请出版许可,但他知道不可能成功,这有体制的问题。世界地图这种东西怎么可能由一个非地图设计制作部门的个人来策划、设计、制作呢?我国体制内从事地图测绘、设计、编辑、制作的研究院、出版社那么多,但他仍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因为他相信“人心都是肉长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把有关部门的门槛踩平了,一遍遍地去。很奇怪,他到有关部门去,不去那些直接负责审批的部门。他说那样目的性太强了,他去那些非主管部门,去拜访官员,听取意见。这里面也有他的“郝式哲学”:“做能做的事,不做该做的事。”他还有一种说法:“因为不需要,所以才想要。”他说:“你直接去找主管的领导,人家一看就知道你是为什么来的,这事就办不成了,但是去找不管这事的官员,听他对你的世界地图的意见,他没有戒心。见你找他、尊重他,他很高兴,会听你说,而且真的会很中肯地给你提意见,这样你不仅就地图本身的改进有了收获,还可以和他交上朋友。” 每次他见我都说:“怎么样?神了吧,不会扑空。”一段时间,我还真以为神了,怎么他一来就能撞到我。办公室并不是我长待的地方:出差、外出开会、躲到咖啡店里写东西……后来他说了实话:“我来北京,如果事先给你打电话约时间,你是大忙人,我能见到你吗?你都见不到,就不要说官员了。我如果打电话给某管理部门的人说:‘某某处长,你什么时候有时间?我来北京见你。’这能约成吗?这样的话,谁会见我?我只有直接去闯,但是你知道我多少次扑空吗?来北京,扑空和见到你的比例是20∶1吧,见其他人也是如此。”十几年来,我与郝晓光在北京见面20多次,按此比例,难道他为了见我,来我的办公室400余次?我问他:“为了世界地图的出版,你来北京多少次呢?”他说:“至少500多次吧。” 他来我这里,主要是聊天。他太能聊了,天南地北、人情世故、哲学、经济学都能聊,这次他拿来一堆照片,要拉我搞“诗配画”:一图一诗。他从来没有谈到来我这里的目的和需求,但是很奇怪,他从来不提需求,我却主动为他世界地图的出版写了几篇“鼓与呼”的文章。其实这也是他“郝式哲学”的一部分:“不要解决问题,要使问题不成为问题。” “你的新版世界地图终于被允许正式出版了,这一天的到来用了十几年,是不是太漫长了?对你是不是不公平?”我说。“不,一点儿也不漫长,我太幸运了,哥白尼手摸着散发着墨香、刚刚出版的《天体运行论》说:‘我终于推动了地球。’然后就死了,我还活着。”郝晓光说。
(官方出版的竖版世界挂图与横版世界挂图并无本质区别)2013年1月,中国地图出版社首次出版了竖版世界挂图(上图),但实际上还是横版世界地图,只不过印在一张竖条的纸上,上下的空白处以表格的形式列出了世界著名地理事物(河流、湖泊、高原、山脉等)的重要数据,增加了“世界交通”和“世界地表覆盖”两个附图,而最重要的主图部分与过去的横版世界地图(下图)比,并未看出有任何变化。整体来看,直观的变化是挂图的成品尺寸已由横版变成了竖版。郝晓光博士的竖版世界地图是沿着北纬15°把地球仪切开,分成南北两个半球,这与传统的横版世界地图相比,是真正革命性的变化,因此这才是真正的竖版世界地图。 这么多用途的新版世界地图 为什么不能出版? 其实纸上的地图体现的是头脑中的世界观。400多年前,中国人还没有一张像样的世界地图,只有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想象——中国在世界的中央,四周是大海,海中散布着一些零星的海岛,这些海岛就是中国人眼中的外国。中国人那时的世界观就是这样的。但是到了明朝万历十二年(1584年),情况发生了变化。因为这一年,一位来自意大利的传教士利玛窦制作了第一张中文版的世界地图,名曰《山海舆地全图》。这张图中的世界庞然广大,中国既不在世界中央,看起来也不是很大。由于中国不在世界中央,引起很多朝廷官员的不满。利玛窦考虑到这样对其传教不利,就经过投影的变换,把中国放在了地图的中央。这就是中国世界地图的最初版本,直到今天,我们的世界地图还基本是这个样子。 其实看世界的角度有无数种,这只是其中一种,就是把太平洋放在中心看世界。在这种世界地图上,太平洋周边的世界表达得准确,其他地方则有变形,尤其是环南北极地区,变形巨大。 郝晓光的新版世界地图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他的世界地图有4张:一张是东半球版,一张是西半球版。这两张有许多创新,但还不算革命性的变革,真正有革命性变革的是另外两张:南半球版和北半球版的世界地图。如果说传统的世界地图是沿着经线把一个地球仪切开,再把切开的东西半球表现在一张地图上,那么郝晓光新版世界地图的南、北半球版,就是沿着纬线把一个地球仪切开,再把全球分别表现在两张地图上。 在北半球版的世界地图上,全球整个陆地的面积和形状没有太大的变形。由于全世界2/3的陆地和4/5的国家都位于北半球,因此这张图特别适合表现国际航线,比如北京飞美国纽约、芝加哥,飞加拿大多伦多的航线,是经过北极上空的,因为这样飞距离最近。但是这些航线在传统的世界地图上无法正确画出,勉强画出,也是错误的,而这些航线在郝晓光的北半球版世界地图上,可以正确、直观地用直线标出。因此国家的民航部门采用了这张图,即使在它还没有获得“准生证”时。 中国在南极大陆建有三个科学考察站,中国的科学考察船在南极地区也进行了许多科学考察活动,但是在传统的世界地图上,这些考察的位置和航线都无法表示出来,郝晓光的南半球版世界地图却可以,因为在这张图上,南半球的南极大陆及周边地区变形最小——这张图被国家海洋局南极科学考察办采用的原因就在于此。 郝晓光新版世界地图对中国的意义,在中国军方北斗卫星的北扩计划中充分展现。在原计划中,北斗卫星覆盖的范围在中国的北部终止于国界,在东部则伸入到太平洋。这是传统世界地图的世界观在起作用,以为某国的导弹是穿越太平洋而来。郝晓光的新版世界地图则告诉我们,某国的导弹要来的话,应该是从北极上空来,因为这距离最近。受郝晓光新版世界地图影响,北斗卫星的覆盖范围由太平洋指向了北极。在军方给郝晓光的一封信中,我看到了“新编《系列世界地图》以独特的视角,准确地表达了中国与世界的地理关系……为我国二代卫星导航系统研制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意见”这样的字句。 最近传来消息,瑞典有一家研究所在使用郝晓光的新版世界地图。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画出第一张中文版的世界地图,到郝晓光的新版世界地图被西方采用,这一个“西方—东方,东方—西方”的轮回,走了400多年;从中国位居世界中央、外国全是岛国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图,到东西南北4个版本的新版世界地图,中国人的世界观发生了何等巨大的变化。但有些东西为什么就不能变一变呢?
(民间的竖版中国地图早就出现了)挂图系列的中国地图一直以来都是横版的,让人产生错觉:中国版图的东西距离更长,中国没有热带区域(实际上中国最南端已经到达接近赤道的热带)。产生错觉的原因是,在横版中国地图上,南海诸岛蜷缩于右下角的小方格里,作为附图出现,比例尺只有主图的1/2。三沙市的成立,让一些人看到了横版中国地图的误导作用和局限性,从事南海开发创意研究工作的傅中星就是其中一位,他提出中国地图应以竖版代替横版,并制作出竖版中国全图挂在自己的办公室(摄影/黄一冰)。遗憾的是,这张图并没有得到官方认可。直到半年后,竖版中国地图才由官方出版。从横到竖,南海诸岛终于走出小方块,与大陆连在了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