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民间环保观察2014年2月20日-2014年第1期(总第83期) 出品:鸿芷工作室
团结起来搞好垃圾管理。长期以来垃圾分类垃圾处理都处于军阀混战的状态,分类的说处理的不对,处理的说分类的不懂。建填埋场就得说焚烧生化不行,建焚烧厂就得说填埋一无是处。大家都想通过打倒别人而推广自己的理念。其实不如静下心来,踏实做好自己的事,证明自己可以就行了。
——北京市环境卫生设计科学研究所所长卫潘明2月18日在自己的微博上说。
衣能排在“衣食住行”之首,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冬季十分严寒,许多贫困古人多为缺衣御寒所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寒”之影响深入到了中国文化和古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称“十年寒窗”的读书人为“寒士”;称自己出身低微为出身“寒门”;谦称自己的家为“寒舍”;甚至见面打招呼叫“寒暄”(暄是温暖)。“寒暄”一词,到现在都还有人在用。而且,古人不仅活着怕寒,连死后也“怕寒”,一些地区过去还有十月初一在坟头送棉衣(烧纸)的习俗,而且要求完全烧尽。
在经济学里面社会资本有特定的含义,区别于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是无形资本。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有人际关系了,就有社会资本了。广东 为什么发展这么快?因为它有充足的社会资本,有那么多的华人、华侨、港澳同胞。浙江为什么发展那么快?因为它的同乡关系、家族关系,都是社会资本。
现在人们渐渐认识到社会资本的重要性,到处有校友会、同学会、同乡会,因为知道要寻找自己的社会资本。但是,社会资本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信誉、诚 信。如果你有诚信,哪儿都可以碰到你的同乡、同学或熟人,拉你一把、扶你一把。没有诚信,实际上是没有社会资本,这正是我们讲社会资本最重要的一点。
——摘自经济学家厉以宁2013年1月6日在第十四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的讲演。
在国内经常听到NGO从业者援引海外的提法称自己为“第三部门”。作为投资银行出身的公益新兵,我总是很不厚道地提醒大家去看看数据:中国的第二部门(商业市场)每年大约创造40万亿的GDP,其中第一部门(政府)以税收、地价和各类政府基金的方式大约征收走了40%,而我们的第三部门(社会组织)的年度收入占GDP的比例是0.2%。以行业计,这个数字大致相当于足浴的一半。如此以第三部门自居,有点像风闻奏事的御史号称创建了三权分立。
又有老师说,第三部门的意义在于解决一些政府和市场“失灵”、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某个白血病孩子的救助,抑或地球变暖这样的跨系统的重大议题。这个说法流行一时,然而却使整个公民部门蒙上批判性的愤懑和哀怨,甚像一个自以为拿着唯一正确的钥匙却始终挤不到门边的神棍…… ——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创始人、秘书长吴冲在去年出版的《基金会——美国的秘密》一书序言《公民部门与多元价值》的开头中说。
1、我们只是一个小组织,面对的是巨大的社会,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假象。
2、你可以是个完美主义者,但世间的事是不完美的。
3、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和中国的大部分事情一样,是没有预见性的,是不可复制的。
4、即使每个NGO都做得非常棒了,对中国环境问题的改善也是微乎其微的,不陶醉但也没必要气馁。
5、组织与机构是不一样的,组织是充满理想的,机构是要吃饭的。
6、有些事情是只要我们努力了就可以做到的,有些事是我们根本做不到的,但两类事都要想。
7、你可以做疯狂的事情但要保持清醒。
8、你觉得有意义的事情,多半别人都不会给你钱。
9、认可别人和你不一样。
10、同事之间,机构之间相互给予空间。
11、用哪些东西去检验我们的品性?面对真问题,运用新方法。
12、好学,认真工作,痛快的玩,保持童真。
——2月17日,三位环保界人士在广州的聊天琐记。
过去五年中,我们自己家喝到我嘴里的水没有一口来自自来水 |
“过去五年中,我们自己家喝到我嘴里的水没有一口来自自来水,我不喝自来水,这可以躲,吃的粮食是非常不安全的,我现在吃的粮食是委托农民代种,委托的羊放养、委托的猪放养,不敢相信社会上任何的食品。” ——2月12日,在2014亚布力论坛上,大自然保护协会亚太区首席代表张醒生说。他提到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去年在亚布力的发言,“这次北京的雾霾,我特别高兴,我从来没有那么高兴过,因为特权阶级他们有特权的水,这次没有特级的空气了,他们回到家同样会面临老婆孩子的指责。”
理事梁晓燕说:“十层楼也有接地气的,一层的也有不接地气的。”理事长李楯说:“到基层玩游戏的(假做虚做而不直面问题)也很多。” ——2月15日,环保组织“创绿中心”召开2014年理事会,两会理事在谈到话题“公益组织要面对真问题”时说。文字摘自创绿中心理事、WWF中国总干事卢思骋当天的微信。
环评报告的审批在法律性质上属于“行政许可”。对于一个“行政许可”来说,实施(审批)机关、许可条件、审批程序、许可有效期限等,构成一个“行政许可”的基本元素(《行政许可法》第18条),而其中的“许可条件”是核心要件。
……
从1979年开始,一直到2003年的《环境影响评价法》,都从来没有对什么是环评报告可以被审批通过的“许可条件”作明确的规定。而缺失了“许可条件”这一行政许可制度最重要的元素,什么样的环评报告会被批准或者否决缺乏刚性规范,审批机关的裁量权也因此显得暧昧而易于失范。
中国民间组织承担国际责任,在中国一直是颇具争议性的话题。公众、媒体大都认为国内还有很多群体需要救助,应该先解决国内问题,然后再考虑承担国际责任。
“如果说我们自己还很穷,对外面所有的人都不帮助,都不管,那我们只会越来越穷。”何道峰回应道,他打了个比方,“如果我们家很穷,孩子上学都很困难,难道就因为这个原因,见到隔壁更困难的病重孩子,我们就可以见死不救吗?”
何道峰所秉持的理念,正是“中国公益慈善洋务派”们面对国际责任时的共同价值观。
2011年8月16日,一则北京多所农民工子弟学校遭关停的消息,引起人们的关注。同时,一条“中非希望工程将在10年内为非洲捐建1000所希望小学,耗资约20亿元人民币”的新闻也进入公众视野,并引发热议。此后,“中非希望工程”当事方世界杰出华商协会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开始饱受公众质疑,很多捐赠方旋即退出,项目陷入窘境。
“狭隘的民族主义、自卑的爱国主义,打死了‘中非希望工程’。”徐永光一语中的,“现在中国有大量企业在海外投资,在非洲等地的形象很不好,毁坏环境等方面比老殖民主义时代的力度都大。去海外投资的企业在当地做慈善,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融入当地社区,其实是一种双赢。当年很多到中国投资的外企,对‘希望工程’的支持力度都不小。”
——2月19日,《中国慈善家》杂志报道了1月2日由中国公益研究院和美国东西方中心联合主办的会议,曹德旺、卢德之、牛根生、王振耀等等知名慈善人物参与。
“‘在美国人的地盘上,由我们中国的慈善家来邀请美国政商名流和慈善家一起吃饭、一起住,封闭三天,进行慈善合作的探讨,这还是头一回。’组织这次中国慈善家美国之行的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说。”
鸿芷推荐阅读:
【烟花】燃放烟花爆竹是陈规陋习?(南方周末,2月14日)
【盖茨】盖茨新使命(财新网,2月10日)
【慈善】美国家族百年慈善路(财新网,2月13日)
【乡愁】留住我们的“乡愁” 需要催生新乡绅阶层(南方都市报,2月15日)
【城市】归去来兮—逃回北上广之辩(时代周报,2月13日)
【故乡】故乡去哪儿了(时代周报,2月13日)
【北漂】近六成“北漂” 为求“机遇”坚守北京(新京报,2月17日)
【动物】从枪杀长颈鹿看执法者的同情心(华尔街日报中文网,2月17日)
【学会】哪些“重量级人物”在为山寨学会站台(新京报,2月17日)
【亚布力】《雾霾围城——环保精神与企业家精神》分论坛实录(凤凰财经,2月12日)
副刊是电子报《民间环保观察》的补充,以言论为主,不强调时效性和资讯特点,周期暂定为半月刊,聚焦生态环境和社会,欢迎读者推荐相关言论。
编辑:什晓生 传播:胡敏、什晓生、贾洪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