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1901|回复: 1

留住消失在路上的河湖:莫让河湖成追忆

[复制链接]

70

主题

42

回帖

191

积分

溪流

积分
191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4-3-25 11:5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324.jpg
    ——“世界水日”聚焦河湖生态保护


    在田军看来,千百年来曾遍布成都的河湖水网仿佛在一夜之间消逝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水泥构筑的现代都市。打小在锦江边上长大的她,还怀念着儿时出门下河、捕鱼捞虾的美好时光。
    “河流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成都人从骨子里就有种亲水情结,我自然也不例外。”带着为河流代言的初心,田军发起成立了非营利民间环保组织——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
    据河流研究会不完全统计,几十年间,成都有近300处河道被填塞或覆盖。成都河流面临的窘境并非孤例,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的裹挟下,许多城市和乡村的河流湖泊日益萎缩、污染加剧已是不争的事实。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我国纪念2014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加强河湖管理,建设水生态文明”。世界水日来临之际,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业内专家,请他们为河湖生态健康把脉。

    缘何受伤的总是河湖
    为河湖保护奔走多年的田军坦言:“一旦与人类扩张的生活相冲突,河湖从来都是牺牲品。”
    位于成都市区中心的西郊河就有过数次死里逃生的坎坷经历。据田军回忆,2005年初,西郊河琴台路段十几家商户联名向市政府写信,提议将这段700米长的河流上加“盖子”,改建成停车场。在河流研究会的力争下,这一提议作罢。
    转眼到了2009年,成都修建内环单向环线时,西郊河琴台路段水域恰好是环线最后的缺口。城建部门决定将路面直接盖在河面上,开始在河道底部打桩。发现这一苗头后,河流研究会积极为保住西郊河奔走。几经周折,一位副市长紧急叫停了西郊河加盖工程。
    好景不长。半年后,河流研究会接到政府部门通知,要求派人参加“西郊河方案研讨会”。会上,政府部门公布的新方案提出将“河上加盖”改为修高架桥,这样河流不会被完全掩盖,河面将缩短到300多米。河流研究会再次打响西郊河保卫战,田军和同事们动员多方力量,迫使成都建委在2011年作出撤销工程并恢复西郊河原状的决定。
    命运多舛的西郊河终究是保住了,但不是所有河湖都有这般幸运。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朝霞表示,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部分地区在发展中填河造地、围河造地、明河改暗河等问题日益突出,河道、湖泊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被侵占或掩埋的问题特别严重,致使大量水面丧失。“比较典型的有江苏中部里下河地区,湖荡面积从解放初期1000多平方公里萎缩到现在不到60 平方公里”。
    中国水科院副总工程师程晓陶在地方调研时发现,一些河网原本发达的南方城市正在有规划地进行河网填埋。城市快速发展带来旺盛的交通、住房需求,填满河网来修路造房既没有高昂的拆迁成本,又不侵占受红线保护的耕地。加之污染早已将记忆中美丽的河湖变成臭水沟、臭水塘,周边居民有改善居住环境的迫切需求。“在各种利害取舍下,侵占河湖的短视行为成为了一些地方政府‘自觉’的选择。”
    在杨朝霞看来,违法成本过低也是导致围湖造地、围垦河道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依据现行《水法》,对围湖造地、围垦河道将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这一罚款数额过低,缺乏应有的威慑力。而《河道管理法》甚至没有规定具体的罚款数额,缺乏应有的可操作性。
                        
    留住绿水需要新模式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7311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929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3.73%。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显示,城镇化水平在30%-60%之间是城镇化进程的高速发展阶段。
    “这意味着我国目前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已经受损的河湖生态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在这种大背景下,如何保护好河湖生态,留住健康的河湖,需要探索新的模式”,程晓陶指出。
    据水利部统计,2010年全国废污水的排放总量达到了792亿吨,造成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仅为46%,丧失利用价值的劣五类水质河长占20%。工业企业是废污水排放的主力,然而,目前针对企业污水排放的监管在程晓陶看来很不合理。
    “为了发展经济和获取税收,地方政府默许高污染、高耗水企业的存在,这些企业平常只要向环保部门缴纳罚款就可以换得‘排污权’,一旦污染严重、民怨沸腾,政府就出面强制关停企业,不管是罚款还是关停,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污染的问题。”
    在日本留学期间,程晓陶看到了日本在环境治理上取得的巨大成果。在他看来,日本污水治理的思路值得借鉴。日本没有把污水治理的成本完全推给企业或全体纳税人,而是由政府向需要治污的企业提供特别贷款来进行污水处理。在体现“谁污染谁负责”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激发企业治理污水的能动性,从而使水环境真正得到改善。
    “河湖污染,表象在水里,根子却在岸上”。杨朝霞认为,现行的水质监管体制,是以行政区划和部门分工为基础的,呈现出典型的“条块状”监管模式特征。一条河流的水质管理,被分散在水利、环保、渔业等多个部门,同时,分割在流域内的不同行政区。这种“条块状”体制既可能导致监管盲区,还可能造成推诿扯皮的严重弊端。“因此,有必要对现行的水质监管体制进行改革,将涉及水质监测的事务交由一个部门来统一管理。”

    采访中,田军的一句话给记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城镇化带来的便利生活,某种程度上也割裂了人与河湖的直接联系,不再需要下河打水的人们有谁认真想过喝的水从哪来、用过的水往哪去?媒体记者们也就是在3月22日这样的日子才想起来关注河湖。”

        (科技日报北京3月21日电)
发表于 2014-3-25 13:3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4-11-22 21:49 , Processed in 0.03145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