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1796|回复: 0

[行动经验] 续集3——2014世界水日乐水行活动考察报告-梧州学院Fresh环境保护协会

[复制链接]

16

主题

8

回帖

60

积分

清泉

积分
60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4-3-31 23: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八、   桂江文化渊源
777.jpg
图为:百年前的桂江

㈠名人志士
●将军武士兴兵:位置非同寻常
史载:皇祐3年(公元1053年)宋将杨文广随狄青南征,分别在桂江沿岸的马江砂冲、松林峡、练滩三地建烽火台三座,于马峡棋盘山上筑炮台一座;成化年间(公元1465年至1487年)总督朱英在桂江边今昭平县治兴兵筑建土城,重兵防守;正德三年(公元 1580年)府江道副使郑岳建昭平于桂江东岸,设守备衙门,调柳州、庆远、田州3府壮勇4千驻防;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府江道副使韩绍督率6千官兵历持10个月修筑府江(即桂江)道路……这些不同朝代将军武士的大动作,这说明当时桂江军事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文人墨客流连:风景这边独好
据有书可载民国前往来昭平桂江并留下诗句的文人墨客就有65名,其中进士23名,举人13名,贡生、秀才17名。翻开历史,桂江留下他们一个个不灭的足迹。唐景云元年(公元710年)修文馆学士宋之问沿桂江而下经昭平县境作《下桂江六目滩》等诗;唐代诗人张九龄于开元年间在桂州都督、岭南道巡按察吏任上,频繁往返于桂江,两岸风情尽收其笔下;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正月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坐船顺桂江而下,考察昭平风土民情;宋代进士、右谏大夫梅挚于景祐年间游览桂江,留下《昭潭十爱》诗;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文渊阁大学士解晋自桂江而下……桂江为何招引文人墨客?不须说,因桂江有独特旖旎的风景。这桂江水如青罗玉带,蜿蜒而来,飘逸满酒;两岸奇峰峭拔,怪石嶙峋,形态万千。乘舟畅游,青山翠竹相互掩映,蓝天碧水上下交融,如入仙境。要不曾任过浙江钱塘县令的唐代名士罗隐怎么会在广明年间(公元880年至882年)到桂江衅罗令山上闲息年余,宋代进士、左司谏邹浩于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春被贬岭南后又在罗令山隐居多年。罗令山因罗隐隐居而得名,此山雄奇峻峭,登山顶可一览桂江,山岭远离圩市,山上有古刹,山下有村寨,既可与世无争,又可亲民。我看,这就是隐居的好去处。
●君皇、领袖关注:心境各有不同
桂江美景也引起一个落难君皇的关注。史载清顺治四年(公元 1647年)正月,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及大学士霍耜等被清军追逼,由梧州朔桂江上桂林途中,竟在昭平境内的木格、马江、五将、昭平逗留4夜。由此,我们不知这个没落的君皇想的是什么?在清军的追赶下应以逃命为首要,他竟然在昭平境内这80公里的路程上逗留了4夜,真是不可思议。我想唯一的解释恐怕是这桂江的美景吸引了他,使他流连忘返。无独有偶,民国 10年11月,民国的国父孙中山先生在胡汉民、许崇智等文武官员的陪同下,从梧州水陆并进,也朔江而上。所不同的是孙中山留恋的不是美景,而是切身体会到桂江水道的险恶、两岸道路的艰辛。于是,在11月 22日到达昭平县城的当天,就作了《广西应开辟道路》之演说。他指出:“诸君今日当先尽其责,莫若开辟道路,切不可以无钱卸责,只须全体人民出力可也。……如果道路开辟,交通便利,则诸君所余之粮,所余之牲畜,所余之柴木,无穷之煤铁金银,藏之于地,可以开发,一切工场实业,可以振兴,教育可以普及,盗贼可以潜消也……如全省开辟大路,推而及于全国,则交通便利,中国之富强可敌世界也。诸君之责甚大,须以修路为最急。”
●爱国名士聚集:为抗日而奔忙
一九四四年秋,日寇发动了湘桂战役,桂林告急。于是,部分团体单位和一批文化名人、民主人士从桂林沿漓江顺桂江而下疏散到昭平。他们有欧阳予倩率领的广西艺术馆,张锡昌、千家驹率领的中国工业合作社桂林分社,万仲文率领的文化供应社,陈劭生率领的广西建设研究会,国民党左派何香凝女士,细菌学家高士其先生,民盟梁漱溟、陈此生,著名漫画家丰子恺,《广西日报》主笔莫乃群等。
这批文化名人、爱国民主人士聚集昭平后,不是留恋美丽的桂江景色,而是立即投入抗日救亡活动当中。1944年9月24日,由这批爱国民主人士发起组织的昭平民众抗日自卫工作委员会在桂江边的昭平县城成立了。委员会由陈劭先、千家驹、何海涛、欧阳予倩、李卓成、黎民任、梁漱溟、严直方、韦瑞霖九人组成,聘请何香凝、张锡昌为顾问。委员会下设设计、动员、经济、疏散、总务5个部,分别由委员负责,并组建“昭平县抗日自卫队”和“青年教导队”。在委员会的组织指导下,各部门积极开展抗日救亡的宣传鼓动、军事训练、抗敌布防、军需给养、战时疏散、组织生产、维持治安等工作,使各民主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和难民及时疏散到黄姚等乡村,给1945年2月中旬入侵昭平的日寇进行有效抗击。在抗日自卫工作委员会的组织领导下,当时昭平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非常活跃,在报社社务委员陈劭先、欧阳予倩、千家驹、张锡昌、徐宣初、莫乃群、胡仲持、周匡人的努力下,《广西日报》昭平版于 1944年11月1日正式出版,积极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在县城牛屎巷一幢一进三间的房子里,成功举办了我国著名漫画家丰子恺的漫画展览。画展约一个星期,展厅门庭若市。这六十多幅漫画以极其简炼的笔触准确而形象地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行劲,描绘了处于侵略者铁蹄下的中国人民苦难的形象,唤起了人民团结抗战、保家卫国的决心。在这段时间,昭平山城抗日救亡文化活动热闹非常,抗日文艺演出、报告演讲接连不断,昭平成了抗日的熔炉。
㈡故事传说
千年石龟 带出梧州两广总督府一段历史
8888.jpg
图为:千年石龟

1368年~至1566年,桂江两岸及西江南岸都驻有重兵,来梧州做生意的商人也很多。为解决交通之便,明成化七年(1471年),两广总督韩雍和太监陈平等筹建浮桥横跨桂江,用优质生铁分为16段铸造4条浮桥铁柱。铁柱长630厘米,直径25厘米,每条重约3吨,下方有一方孔,作系铁链用。铁柱深竖在桂江口两边岸上,每边2条,各用2条铁链相连,再用木船56只系在铁链上。这样,铁柱系铁链,铁链系木船,一座浮桥便出现在桂江水面上。铁柱顶有镇桥兽蝶蝮。蝶蝮是传说中龙的九子之一,所谓“龙生九子不似龙,各有所好”,蝶蝮性好水,通常被置于石桥拱券上,放在铁柱顶上有“镇水”之意,因为过去梧州年年发洪水。桂江浮桥在明末(约1644年)废,1951年10月13日重建、至11月建成。1969年9月30日桂江一桥建成后,桂江浮桥迁移到莲花山码头。1971年,浮桥从莲花山码头迁移到富民码头。1973年,浮桥铁柱由梧州市博物馆收藏,后移至北山中山纪念堂门前两侧。万历二十三年(1595)在系龙洲下牛金石上建苍龙浮桥,使梧州三江六岸连成一片。因此,《梧州府志》说:“梧州两广之大都会也”。 黄河曾有改道的事实,桂江则未之有也,然传说的改道故事却不少。传说中的改道总是改不成,纵是上天的旨意,也躲不过“雄鸡一唱神功歇”的悲剧结局。
五龙抢珠
88.jpg
图为:五龙石雕

很久以前,在风景秀丽的桂江两岸,有五条巨龙,它们分别是黄龙、花龙、青龙、白龙和乌龙。传说茶江口江心的印山,原来是颗闪闪发光的龙珠。这颗龙珠,在晚上光芒四射,不仅能使行船捕鱼方便,而且还能为靠近岸边的人们提供照明。五条巨龙都希望能得到这颗龙珠,各自互不相让。黄龙想出了一个好主意,说:“大家都不必争吵了,各自退后三十里,明日午时开始飞向龙珠,谁先靠近龙珠,龙珠就属于谁所有。但要牢记,不论谁得到龙珠,都不能吞入腹中,因为这是玉皇大帝为了让水上人家晚上行船、捕鱼、补网方便才放到水中的,如谁将珠吞入腹中,就会遭五雷轰顶,还要受到千古唾骂。”四龙认为黄龙言之有理,就按黄龙所讲的办法各退后三十里。第二天日午时,巨龙们一齐向龙珠飞来。黄龙最先到达,头在令公庙,龙舌已舔着龙珠了。黄龙遵守承诺,将龙珠保留下来,成了如今的印山。
九、   桂江洪灾史
8.jpg

1994年7月9日,朱镕基同志亲临梧州视察抗洪救灾工作,作出了『梧州一定要设防』的重要指示。2001年7月19日,温家宝同志视察梧州防汛抗洪工作,作出了『河东堤要在2003年汛期发挥效益』的具体指示。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在梧州召开河东防洪堤建设现场办公会议。市委、市政府精心部署,举全市之力,开展防洪大堤工程建设大决战,共投入资金6亿多元,先后建成河西、河东防洪大堤。2003年,梧州宣布:城区不设防成为历史。
88.jpg
桂江

梧州市位于两广交界的浔江、桂江、西江汇合之处,市区以桂江为界,分为河东、河西两大城区,河东是个老城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的骑楼建筑是梧州河东城区的一大特色。梧州市约1平方公里的河东城区,骑楼建筑总面积近40万平方米,60%以上的街道都有骑楼建筑。过去曾有一个说法,下雨时,除了过马路,沿着骑楼你在梧州河东城区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头上可以不沾一滴雨。梧州骑楼面积之大、长度之长、范围之集中、保存之完整,在岭南的城市中是罕见的。所以,又有人将它称之为“骑楼博物城”。但是,由于年久失修,加上这里位于三江汇合之处,广西80%以上的江河流经这里,过去对水患又不设防,几乎年年被水淹,造成梧州市的这片骑楼建筑群不少已经破旧不堪,一些房子成了危房;大多数道路坑坑洼洼、凹凸不平;街道路灯昏暗,各种线路在街道上空满天飞,严重影响了市容市貌。梧州地处岭南,北回归线经过其间,旧时为了结合南方潮湿多雨及多洪易涝的气候特点,梧州建筑多采用骑楼形式,临街楼层可作商铺,楼上可住人。骑楼形式既方便行人上街时遮阳挡雨,又可扩大楼房面积;骑楼外的砖柱上,镶嵌有圆形的铁环,以供洪水期间作系船之用。另外,房屋楼上临街的一面,还特设洪水时人出街入市使用的活动板门,称作“水门”。梧州骑楼文化已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曾被入选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目前,梧州已修建好防洪堤,为梧州市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44.png
洪水漫过梧州市防洪大堤
33.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5-7-6 20:54 , Processed in 0.036064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