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来自:@在地自然教育工作室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31740680101cylz.html图片来自在地自然导师,山猫
去年9月,同事海螺写了一篇很美的博文《自然教育是什么(一)》,我知道她期待着我来写一篇(二)。而我也知道她的博文随后引来了纷纷的转发、称赞,也引来了很多讨论。我原来也期望自己写一篇更理性的文章,不过对于一个自然教育实践者,我的感受还是太多,不得不写写感性的自然教育。
2012年4月里的一天,我被朋友们邀约到一个小会上,筹备成立“昆明自然教育互助小组”。那一天,我有点惊慌的发现,我这个环境教育海归硕士已经落伍了。因为小伙伴们都不提环境教育,只讲自然教育了。
那个时候我刚辞职做了半年的全职妈妈,辞职的时候就想要重拾自己一直想从事的环境教育梦想。小伙伴们张罗着成立的自然教育互助小组,好像是我熟悉的梦想,又好像很不一样。
那个互助小组里,是一帮非常热衷自然教育实践,可是都没有时间,或者没有平台的伙伴。我们除了沙龙、读书会之外,就是分享一些相关的资讯。可是大家都知道自然教育的能力要增长,理论要丰富,需要的是实践。
真正下定决定来做一个实践自然教育的机构,是因为遇到了在地的几位姑娘。说遇到不恰当,因为我们彼此熟悉很多年,茉莉和海螺一直说环境教育是我领进的门。可是我却是因为榆钱儿一直的鼓励,还有海螺“我们一起做吧”的召唤,还有随后毫不犹豫跟我们走到一起的茉莉,才下定决心做一家之前没有的、自己理想型的机构。一年之后再回首,可以很肯定的说:一个真正能协作的团队,是一个自然教育机构持续发展不可少的必要条件。
可是自然教育是什么?从成立在地之后,有不少人问我们这个问题,有资助机构、有我们带领的大学生志愿者、自然导师、有来咨询活动的家长和采访的记者,甚至还有我们的同行。在一次分享会前,我细细的整理了网上自然教育的定义,发现很混乱。有人把自然体验的描述给了它,有人直接说它不是什么,应该如何获得。也有一个“自然教育”的定义,是指自然的教育方法,显然与我们热闹的自然教育实践不是一回事。于是我把研究生期间关于环境教育历史和起源的课堂课件找了出来,当年教我这门课的美国老师把“自然教育”(nature education)归做了环境教育的前身,那就是说,自然教育存在于那个已经被系统化、专业化、国际化过的环境教育之前?但是,今日国内热闹的自然教育似乎又与那个前身不同。
我最赞同的环境教育定义“(环境教育)是教育的一部份,解决环境中与生态相关的社会问题,关注公民责任感的培养及针对环境问题采取相关行为。”这个定义里包含了生态、社会关系,提到了责任和行动,而这些都是自然教育者希望实现的。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自然教育应该是环境教育的一部份。
然而,今天我们所见所为的自然教育实践,与这10来年间官方、民间发展起来的环境教育相比,又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
首先,自然教育很关注情感的启迪和提升。环境教育往往是从问题出发寻求解决,而自然教育从体验、感受和情感出发,鼓励人们保护美好。
其次,自然教育更加注重户外,强调直接的体验。而环境教育更正式、因其受教学条件的限制而多,直接体验非常有限。
第三,自然教育非常关注三个关系的建立和提升,即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环境教育更多的是解决自然中人与人的关系,对于人与自然关系有所涉及,但是强调不足,而人与自我的关系,基本没有关注到。
有人评价现在从事自然教育的机构过分注重情感的培养而回避了现实的环境问题。我认为,环境问题的解决靠的是保护行为的产生,而保护行为的产生不能缺少情感的培养。自然教育培养的是保护行动之前、以及之中的爱。没有自然教育中情感的启发,也就不可能有环境教育中“价值观”的树立。《寂静的春天》的作者雷切尔•卡森有句名言:“知识的重要性远不及感受一半。如果信息是种子,日后可以成为知识与智慧,而感受就是沃土,种子必须在其中发芽生长。童年就是准备土壤的阶段。”
我想把这段话的启发引申到对我们身处环境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上。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行为,需要感性和理性共同的激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是种子,而对自然的感受、尊重、喜爱是土壤。他们之间不是谁比谁重要的关系,而是一个都不能少的关系。而正如卡森所言,童年,是准备土壤的阶段。给孩子太多的信息、太多理性知识并不会促进土壤的形成。回望自己成长为一个环保人士的历程,完全符合这个“感性为壤,理性播种”的过程。
自然教育最近几年受到家长、社会普遍关注和重视的一个原因,是现在孩子的生活、学习与真实的自然发生互动太少,已经对孩子的全面发展造成了影响。而以间接体验为主(包括多媒体应用、照片、展示物)、教学中过度强调知识的教学方法,即使使用了大量的自然素材,也不能解决这个需求。
自然教育中非常强调帮助参与者(包括孩子和成年人)建立与自我的关系,包括对自己的认识、建立和提升自信、挑战自我、应对困难。为什么在自然教育中特别强调这一部份?因为自然教育所重视的感受和体验,是非常个体和自我的。没有对自我关系的建立、加强、修复,如何能建立和修复我们与自然的联结?而这个尊重和关注到自我和个体发展的过程,带给孩子的影响又会超越环境教育“解决环境中与生态相关的社会问题”这一使命。
自然教育是近几年新兴起来的一件事情,现在我们都很欣喜的看到越来越多的伙伴走向了自然教育的实践,有像“在地”一样专门从事自然教育的机构,有从事环境保护但是也分出精力和人力从事着公众教育的环保NGO,有旅行社或儿童培训机构开始在自己的课程活动中引入自然教育的理念,也有一些热心的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朋友的孩子、孩子的朋友,重建孩子的玩耍和成长。虽然大家在实践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理论的梳理还跟不上实践的需要,但是自然教育已经开始朝着更广、更深、更多元的方向发展。思索和回答自然教育是什么,可以相互碰撞出更多的理论火花,帮助我们不断的调整实践的方向。
想起海螺在《自然是教育什么(一)》中的诗意结尾:“绿茵的草地上,树在风中摆动;一棵树,摇动了另一棵树。更悠远的深蓝天空上,一朵云,触碰了另一朵云。”在实践的路上,一个机构,一个导师,甚或一次活动,都是那一棵棵自己摇动,又摇动周围的树,一朵朵凝结水汽相互触碰的云;而我们所带领的孩子和家长们,也在随着我们相互摇动、触碰而成长变化。这就是自然教育的魅力和价值吧。
----------------------------------------------------------------------------------------------------------------
作者简介
王愉(蚂蚁)
国内资深环境教育专业人士,培训师,云南在地自然教育中心负责人和发起者。
2000年7月毕业于云南大学生态学专业。大学期间创办云南大学唤青社,并于1997年3月至1998年担任会长、理事长职务,组织多项环境宣传倡导活动,1999至2000年期间曾在昆明市武成小学义务担任“环境教育”课任老师及校外辅导员,从而开始了对环境教育的浓厚兴趣。
2000年-2005年,供职于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和传统知识研究会(CBIK),曾任主任助理、项目官员、能力建设部主任等职,期间实施过生物多样性保护、社区生计以及伙伴能力建设等多个项目,组织团队建设、会员、论坛等活动。
2005年8月至2007年5月,获得福特基金会IFP项目资助,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史蒂文分校学习,获自然资源硕士学位(环境教育及解说方向)。
2008年5月至2011年10月,任瑞尔保护协会中国部自豪项目培训主管。参与筹备瑞尔保护协会中国第一期培训项目,主要的培训师以及实施项目主管;中国第二期项目主要培训师。第一期合作伙伴中的高黎贡山保护区管理局和第二期汉中朱鹮保护区自豪项目于2011年分别获得“淡水河谷”中国西部生态保护创新公众参与项目的特别奖和优秀奖。
----------------------------------------------------------------------------------------
订阅“在地自然教育”微信
1)搜索公共微信平台:在地自然教育
2)扫描二维码,关注“在地自然教育”
关注我们:
新浪微博/博客:@在地自然教育工作室
QQ群:192417610(爱好自然家长联盟)
联系我们:
地址:云南昆明西南林业大学东二院内
电话:18088469535
传真:0871-63818324
邮箱:ontheground2012@sina.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