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水卫士如是说】刹时传来少年的歌声 入住燕山学堂第二天,依然早起,6点半稍过,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冲入耳畔,抬起沉重的眼皮,无力。猛然想起,这已不算假期,:“七点半集合吃饭”的意识忽地一闪,惊醒。秋日的早晨已不再温暖,报薄薄的外衣披上后也不禁打了个寒颤。
早餐后,整装待发。青年水卫士的学员分排两列,出发,一整天的漫长的徒步旅行至此起程。八点半,太阳早已升起,迎着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芒,我们奋进在蜿蜒的公路上。抱着开放的心态,体验无声的旅程,静默,独处,继而升腾起的是思索,不仅仅是对大自然的感悟,也有对内心的诘问与反省。大家安静的走着,只有运动鞋与柏油路面的摩擦的声音,虽看似单调实则意味无穷。有时会有对自然顶礼膜拜的崇敬,有时会有对造物主之神奇的慨叹,有时是对自身渺小的意识,有时就只是内心冲涌起的欢乐和幸福。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又何必常以“自然界”明晰人类与自然的界限?我们在徒步中与其说是在发现自然、寻找自然,不如说是在回归自然,体验回家的感觉。当清风一阵阵拂过脸颊,当一树一树的叶子同时在空中摇摆并发出哗啦啦响声,当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横贯过整个山间,当路边的野花争先恐后的向大家绽放的笑脸,我们陶醉其中,也许身体上感到新奇,但灵魂却感到亲切,心也便安定下来。纵使心灵并非明镜台但尘埃沾染之处必将少一些覆盖。
接下来在带队老师的演示下,我们在蛇鱼川检测水质,溶解氧、总磷、总氮等一系列指标让专业或非专业的同学实践了一次,嗯,科学需要严谨,需要动手实践勘察。于我这样的文科生,也算是开了眼界。旅途继续,峰回路转,一座无名山的山口跳入眼前。一路上,不断前行,一步一步,向上向上,终是有了点跑八百米的感觉,几乎是一鼓作气到达目的地,两颗苍劲的松树屹立在左右顶峰,看树干的纹路倒也是经历了不少年头,挺立在阳光下,沐浴在风雨中,自然中的树大多走过这样的过程,我不赞美他,亦不歌颂他,只是深深的尊敬献给它,献给生命,献给造物主—自然。
下山更难,于无路中探索,披荆斩棘,终于走了一条不是由台阶铺成的路,颇有原始的感觉。同学们倒也面无惧色,一路高歌,互相扶持下一起走了下来,其中不乏惊险之处,但也都化险为夷,一切的疲惫与担忧,都随着潺潺的流水,远去,云淡风轻。
大家带着环保的初衷,捡了一路的垃圾,一大袋的各色废品在袋里垂头丧气,而大家却以此为战利品,颇显愉悦之情。
目的地的白河沿岸尚未到达,只得继续进发。在距离终点只有寸步之遥之处,不速之客出人意料的“杀”了出来。突然一声断喝“你们干什么去?”猛然回头,话说一老者,黑面白须,虎背熊腰,冲出来,双手一轮,立在众人面前,吹胡子瞪眼睛,指间的香烟还缓缓冒出烟雾。静默,莫名其妙,沟通,而后了然,好一位人物!大有: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过此路,留下买路财“的架势和气魄。沟通无效后,便只能在河滩休息。大家在疲惫之后,纷纷开始吃午饭,包子,枣,花生,饿极也就变成了佳肴,同学们横七竖八地躺在岸上,也有踏着鹅卵石在冰凉的水中行走。水接触到肌体的时刻,清凉的触感从脚到心,从心到脑,似乎有那么一瞬间人变得纯粹,真实。
就算警察现身,也无果。该老者最终露出了胜利的微笑,成功的阻断了我们通往白河之滨的道路。大家决定离开后,多少显得遗憾,告别未终的行程,归。其实,仅以个人的观点来看,真正的遗憾只有一个—没有测得白河的水质。至于未欣赏到那一路想象中的美景,这到并不十分困扰我。体验自然,体验用心灵,不在乎外物到了哪种程度。既是修行,既是感悟,那就当像东晋王雪夜访戴逵,潇洒从容,叹一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之”乘兴而来,就是拥抱自然,在心中埋下一颗颗绿色的种子,兴尽而返,大家都很开心,也都亲近了自然,其目的已然达到,也就不必因未能成行而懊恼。
走进自然,走进自然,既然已经决定放下世俗的包袱,又何必在意半路杀出的“程咬金”嘴角上扬,微微一笑,不顾是些琐碎小事罢了。
兴尽而返,目送大部队离去后,仅剩的十人依然徒步前行,广阔空幽的山谷中,刹时传来少年的歌声。
作者:由诗论(青年水卫士第三期学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