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各省GDP数据凸显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于是一些省份开始陆续下发“稳增长”政策文件。笔者看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简称“环评”)审批又一次被列入“稳增长”的政策清单中。
由于GDP增速去年同期回落3.3个百分点,西部某省出台了《关于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的意见》,随后该省环保厅出台了贯彻落实意见的具体措施,提出对现代煤化工、煤矿开发等重点建设项目及时与环境保护部相关司、处沟通,直到审批结束。
无独有偶。江西省会南昌一季度GDP实现了8.7%的高增速,但因低于全省平均水平8.8%,该市下发《关于稳增长促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对省市重大重点项目,全部实行行政审批“绿色通道”服务,加急快办。
环保厅法定职责本是向环保部出具环评初审意见,如今却要配合项目向国家争取政策。南昌市环保局则从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变成地方安商亲商时的配合部门。环保部门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把关人”,摇身一变为帮助重大重点项目尽快通过环评的“跑腿小二”。在某些地方政府的眼中,环评似乎成了经济发展的“拦路虎”,为了稳增长,环评自当让路。
笔者认为,稳增长的工具箱里可以有很多“法宝”,简政放权、产业替代、财金政策等等,唯独环评,不应添列其中。近日,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对外披露,2004-2012年,全国环境污染损失相当于GDP的比例一直很高,最高的2004年达3.05%。,反过来说,如果扣除污染损失,2004年GDP数据将大打折扣。一旦环评为稳增长开绿灯,所谓“稳增长”的结果,就是经济更大的倒退。
新版《环境保护法》明确:国家采取有利于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环评制度的初衷是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而不应直接参与到促进经济发展、稳定经济增速的过程当中。
环评为稳增长让路,其背后是相关环保部门职能的错位。环评的前置审批用得过广、过滥甚至出现权力寻租,有的地方才会将其视为经济发展的“拦路虎”,而国家环保部、省环保厅下放环评审批权至地方环保部门,更为其 “打招呼”提供了便利。
环保部门应强化环保监管职能,弱化环评审批职能,这应是中长期环保机构职能转变的方向。试想一下,如果环保法律能够落地,如果环境监管足够严格,甚至可以跟地方政府“硬碰硬”,就算没有环评审批,项目立项也自然会规规矩矩。“谁阻挠经济发展,谁就是历史罪人!”——要结束这样的训斥,就让我们一起期待环保部长陈吉宁的环评改革吧。
(l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梁嘉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