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1742|回复: 0

岷江源大规模种树 人力与天力的五年拉锯战

[复制链接]

4287

主题

4773

回帖

3万

积分

大西洋

积分
34453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7-6-11 23:0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记者王代林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消息第36个世界环境日刚刚过去,对环境的关注全球升温。

  岷江上游地区是环成都经济发展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岷江流域生态环境状况还直接影响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

  “6·5”环境日到来前,本报派出记者,深入调查岷山和岷江的生态环境状况,现实展现山水间的新变化和重建生态系统的曲折故事———

  在没有绝对无霜期的弓杠岭上种树

  暮春四月,岷山山系弓杠岭南麓隆板沟,高远的蓝天,洁白的雪山。题有“岷江源“的石碑背后,是芳草碧连天的高山草甸。清澈的流水从山脊上轻轻滑下,穿行在深绿色山间。

  弯下腰去,掬一捧源头水,水珠晶莹剔透。“这就是天府之国的乳汁啊!”刘庆感慨。5年前,他和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的同事,启动中科院西部行动计划“岷江上游典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研究与示范”课题以来,每每到了岷江源头,他都会虔诚地捧起亮亮的源头水,端详好一阵。

  5年过去了,弓杠岭上人工种植的800亩树林已近人高。作为课题二期首席科学家,刘庆说,这些年在岷江上游的高山密林里穿梭经历,足够他和同事们一辈子回忆。

  海拔3600米的弓杠岭,属于高山林草交错带,这里是江河发源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的工作站就设在不远的卡卡沟,研究员罗鹏博士具体负责这里的工作。

  弓杠岭是个什么地方?在成都的办公楼里,罗鹏比划着:当地一年中没有绝对无霜期,当春天来临万物生长的时候,需要养分,而冰冻的土壤无法提供,加上春天时常出现的霜冻,大量的树死亡。多年定点研究表明,弓杠岭一带主要天然乔木品种岷江冷杉幼苗死亡率很高,而活着的,每年生长量只有1厘米。

  在这样的地方人工种树,而且要大规模种活———当专家提出这个设想时,曾有人嘲笑:“吃饱了?!”

  罗鹏和同事们上山了。刘庆设在理县和茂县的种苗场收罗到了适合在西南高山地区生长的240多种树种,对比分析筛选,最后选出40多种进苗圃,而“上山”的只有10余种。选苗过程有点像伺候婴儿一样,先在大棚里培育,用白棚、黑棚测试它们的光合感受度,然后移栽到特定的野外苗圃中,待它们长到50厘米时,移栽到海拔稍高的地方,观察一段时间后再移往高山地区。

  罗鹏说:“最初,教训多于经验。”绿油油的苗子一上山,没两天就“憔悴”。看着一片片死树苗,满腔心血化为乌有,有一次,一个同事在实验现场伤心得大哭。

  后来采取放抗冻剂、加保温、防霜、遮阴设施设备,一系列常规的措施都用尽了,但成活率依然很低。“不超过5%。”刘庆透露。鹧鸪山亚高山地带三足坝地区,在砍伐后形成的灌木丛带,刘庆同期进行着种植人工林实验。

  屡败屡试中,一年过去了。2002年的一天,一位同事在谈论中提到,所里研发的新产品脱落酸可以显著提高植物抗逆性能,通俗地说,就是能提高植物抗冻能力。罗鹏心一动,何不一试?

  偶然想法带来的结果让所有人喜出望外,植苗成活率超过90%。后来,连续3年的监测表明,植苗年保存率也达到90%以上。实验证明,云杉、圆柏、桦树、小金海棠、川滇海棠等树木适合这里的高寒山气候。

  鉴于过去人工林品种单一的“惯性”,刘庆提出了亚高山植被恢复复式镶嵌群体配置模式:落叶针叶林与常绿针叶林混交模式(云杉和日本落叶松),乔木树种和灌丛植被搭配模式(云杉和沙棘),针叶林种和速生阔叶树种混交群落配置模式(云杉和高山柳),异龄云杉配置等。

  而他们总结出的具体经验是,人工砍伐森林后形成的灌木坡上,沿水平线砍伐现有灌木,保留残存的乔木苗木和幼树,形成1.5-5米宽的种植带,保留1.5-3米宽的原有灌丛,形成保留带。使保留带与种植带间隔排列,交错种植阔叶苗木。

  株数也有详细规定,如针叶林种和速生阔叶树种混交群落配置模式中,每公顷云杉不得少于1500株,在林地空隙处种植高山柳、垂柏柳等阔叶树种,每公顷阔叶树种2000株。

  “这种造林带内,光照强度比灌丛地增加30-50倍,造林初期对雨水拦截率达22.61-64.5%;提高树种生长率20-30%。还有好处是,这项配套技术不仅能减少抚育次数,节约成本,更重要的是使森林至少提前10年郁闭成林,形成乔、灌、草多层的立体结构。”

  这种模式迅速得到推广,仅在岷江支流杂古脑河流域,就达5万多亩,而整个岷江流域,则有32万多亩。“三足坝的实验区,有的树木长成人高了。”刘庆笑得很开心。

  恢复草地 两个创新的灵感来自民间

  除了森林、灌木丛,岷江上游植被系统中另一个“主角”是草地。

  行进在卡卡沟,如同走在画面中:公路旁草地如厚厚的地毯,绵延数公里。扯人眼睛的是,一排排高山柳构建的生物围栏弯曲蔓延,犹如绿色长城,而牦牛在“城内”悠闲地啃食着。

  这里就是高寒退化草地人工恢复试验示范区,通过采用免耕种草等技术建立起的人工草地,不仅使岷江源区的植被覆盖程度大幅提高,同时,贮草基地建设还为当地牧民的牲畜提供了充足的冬草,减轻了在冬春季由于牲畜啃食对天然林恢复造成的压力。

  但几年前,专家们来到这里时,却是一派光秃秃的景象。

  恢复草场,第一步是种草方式“革命”。“传统情况下,当地人工草场在种植季节要先翻耕,再补草种。”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和四川草原研究所的专家在岷江上游牧民家调查的细节从脑海里跳了出来,因此有了第一个来自民间的灵感——“我们发现老乡家牛羊圈附近的草场从来没有翻耕过,草的长势却很好。”从正常的道理来讲,这里是牲畜践踏最多、最应该被吃光的地方,为何却这样反常呢?一些老乡透露,他家的草场从来不耕,但撒了草种后,草却一直长得很好,其中的道理,他们也说不清楚。

  2001年,卡卡沟工作站开始在附近的老乡家实验草场免耕技术。“几乎没有什么障碍,草种免费提供,技术免费提供,而且每亩节省成本30元。还不会破坏土壤结构,不会造成水土流失。”

  采取的措施也很有意思。罗鹏说,其中一个环节是,播种前,把牲畜赶到地里反复践踏。第二年效果就出来了,每亩单产量比原来翻耕时多出8.6%。技术迅速推广。“目前免耕人工草地群落的做法已经‘走’出岷江流域,推广面积上百万亩了。”

  建生物围栏的灵感也来自民间。行走在岷江上游高山峡谷、平坝河谷间,游客们能看见丝丝飞舞的柳树。这是岷江上游最为活跃的生灵之一高山柳。

  “有老百姓家的围墙、牲畜卧圈地是用柳树围起来的,很有特色。可以增加草场中的生物量,又可以成景观。”要推广却是个“浩大”的工程。为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刚开始有奖励政策,每米3元。树种到处都是,插上即活。“到后来,不用我们说了,老百姓自己就种上柳树围栏了。”实际上,栽种柳树的成本也远远低于拉铁丝网。

  几年过去,当罗鹏再“拜访“当时种下的柳枝时,这个偶然间灵光闪现的主意让原本苗条的家伙们已分杈出许多枝条,枝枝缠绕,蜿蜒在碧绿草地上,好看!还有个好听的名字:生物围栏。

  生态平衡新问题

  岷江上游百万亩人工林的持续管理

  5年崇山峻岭间奔波,努力有回报,中高山区的森林覆盖率在2000年的基础上已提高4个百分点,整个岷江上游的森林覆盖率已达到34%;试验示范区的水土流失已得到明显控制……

  目前,“岷江上游典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研究与示范”进入二期攻坚阶段,这时候专家“定向爆破”的点有两个:高海拔人工林的持续管理、干旱河谷生态恢复。前一个,是专家们长期奔波山林间定点观察到的问题;后一个,则是他们永远的“痛”,全球范围内,至今没有一个成熟的干旱河谷生态恢复的模式。

  “在近百年的森林砍伐补种历史中,岷江上游高山地带留下了大量人工林,近百万亩。”刘庆说:“本来种树对生态系统是好事。但是,如果不科学地种,也会危及生态平衡。”他认为,岷江上游人工云杉林带来的环境新问题———物种培植单一、更新能力下降、土壤退化等新问题已暴露得很充分,迫切需要解决,但国内的研究仍是空白。

  在米亚罗地区,刘庆对不同年代的天然林和人工云杉林对比研究发现,在一个云杉个体数量为301株的天然林区内,树高0-2米的更新幼苗141株,占46.84%,树高2-4米的幼苗24株,占8%。说明自然更新情况良好,而且高高低低,植被群落稳定。“天然林中‘多世同林’,有爷爷,也有孙孙,而人工林50岁前没有自我更新能力,即使有也很小,很难天然维持其稳定状态。这恐怕要断子绝孙。”

  人工林还有一个弊端。4月中旬,记者在茂县土地岭人工林发现,林地内透光度低,林下土壤非常干燥,灌木和草本植物稀稀拉拉地长着。“这近似绿色沙漠。”同行专家语出惊人。

  刘庆建议,在人工幼林郁闭之初,适时开展抚育间伐,避免营造纯针叶林,利于林分蓄积的持续增长,也利于生物多样性,提高人工林的生态效益。

  而干旱河谷生态恢复,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沿大九寨国际旅游环线从汶川经茂县至松潘,再沿岷江支流杂谷脑河到理县,绵延数百公里的河谷地带,科学界称之为“岷江干旱河谷”,这里是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

  出茂县县城,沿九环线3公里处,路的左边,是一排排新栽的幼树,个头不足20厘米。“它们可是两年前就栽下去啦。”这还算好的,河对岸,枯死的树苗清晰可见,它们是在2006年的大旱中“渴死”的。

  与干旱河谷里的树木打了10多年交道,“病症”把好了脉:河谷内土壤肥力差、碱性重、保水能力相当低。而降水量一年只有400多毫米,蒸发量高达800-1000毫米。即使下雨,80%左右集中在每年七八月份,3月底4月初该种树时却没有雨水。任何时候下了暴雨,即使没出太阳,地面上的积水也一会儿就干了。

  汶川县林业局曾经种了一大片树,多年间从岷江中抽水滋润树苗。10年了,承受不起大笔的抽水经费,一停下来,树木就开始大片死去。

  采访中记者知晓,一张百年前的茂县老照片显示,当时的山就是光秃秃的。因此,也有专家质疑,干旱河谷也许原本就不适合树木生存,要不要选择其他植被?而且,“在人类聚居区,生态治理应适当考虑经济效益。”在多年的岷江上游生态研究和治理中,专家们深刻感受到,只有专家和政府着力还不行,最可靠的力量是当地居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生态治理更见成效。

  在岷江河谷地带公路边的坡上,花椒树、甜樱桃、红提经常闪过眼前,这是林业部门实验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既提高了水土保持效益,还能为山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当地人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等不起的岷江

  近年来,岷江上游地区农业、林业资源开发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可喜成就。但是,前不久出版的中科院西部行动计划重大项目“岷江上游典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研究与示范”报告指出,岷江上游人类活动的过度干扰和系统自身脆弱性的综合作用引发的生态环境退化,也在不断吞噬、消解着经济建设成果。

  具体表现为森林资源减少,水源涵养能力下降,河川水文恶化,区域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幅员面积44%以上,江水含沙量50年内增加了1倍,目前都江堰鱼嘴年输沙量已超过1000万吨;石质化、粗骨化土壤退化面积占区域土地面积3.65%,退化草地面积已达草地总面积的60%。

  因此,恢复重建岷江上游的生态环境,对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剖析研究,探索保护与发展新路,具有重大价值与广泛的示范效应。
人人婚礼网 www.renrenhunli.com中国青年结婚消费指南网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5-7-18 02:05 , Processed in 0.03231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