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1538|回复: 0

荒漠化正向我们逼近 病因何在?

[复制链接]

736

主题

848

回帖

1万

积分

印度洋

积分
16144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7-6-16 07: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漫天黄沙像一张大网突然地铺了过来,一时间天昏地暗,行人不得不抬起手臂遮住眼睛,道路上的汽车车灯纷纷闪亮,骑自行车的人被迫停下来,躲在旁边的树下……这不是电影里才有的镜头,如今它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沙尘暴对北方的人们来说并不陌生。可是对于产生沙尘暴的源头荒漠化,也许了解的并不多。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在前不久的一次关于防沙治沙工作的会议上,公布了一组惊人的数字:全国现有沙化土地174.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2%。据专家测算,中国每年因土地沙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直接或间接影响近4亿人口的生存、生产和生活。土地沙化地区的人们触手可及的干旱、贫瘠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有所体验,但每年春天让人心悸的沙尘天气也在昭示着荒漠化正向我们步步逼近。

  “地球癌症”的病因

  土地沙化被称为“地球癌症”,病因复杂,既有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持续干旱等自然因素,更有不合理的人为活动的原因。“沙漠化主要由缺水引起。沙漠化严重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自然因素,一是人为因素,很大一部分荒漠化的加重,人为因素是主要原因。”一位在甘肃省从事荒漠化治理工作多年的老专家这样告诉记者。

  人为因素一:滥牧

  人为因素有很多方面,滥牧是其中最严重的一项。长期以来,我国超载放牧现象极为普遍,建国以来,我国牧区家畜由2900万头(只)增加到9000万头(只),大部分草场超载率为50%—120%,有些地区甚至高达300%。过牧导致草场急剧退化、沙化。内蒙古、新疆、甘肃由于过度放牧使草场退化面积已分别上升到草地总面积的51.8%、63.6%和87.8%。

  人为因素二:滥垦

  其次是滥垦。人口增长过快,土地不能扩张,使人口和耕地比例失调,许多地方无计划地进行开垦,边开垦,边撂荒,沙化不断扩展。如内蒙古乌兰察布盟的商都县,在1929年刚建县时,只有8万人,1982年有居民35万人。1994—1999年间全国在固定沙地及草地上开垦的耕地面积达1.7万平方公里,年均开垦3400平方公里,其中一半以上变成流动和半固定沙地。人为因素三:滥伐

  还有多年呼吁禁止的滥伐。乱砍滥伐直接毁坏了沙区宝贵的林草植被。植被建设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新疆和田地区因砍伐烧材,使胡杨、灰杨等天然荒漠林每年破坏达760公顷、5年共破坏3800公顷。

  人为因素四:滥采滥挖

  沙区滥采中草药材、采矿的现象也十分突出,加速了荒漠化的形成。据统计,内蒙古全区在上世纪90年代后几年间因采发菜破坏草原面积达1.95亿亩,其中6000多亩已经沙化;四川省若尔盖盛产名贵中药材100多种,一到采药季节,全国各地每年涌入该地采药材的达10余万人,遍山滥采滥挖,造成极大破坏,诱发了土地沙化。

  人为因素五:过度用水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也是荒漠化发生的诱因。上游过度用水,导致下游地区植被迅速退化,土地严重沙化。内蒙古阿拉善盟,历史上曾有“居延大粮仓”的盛名,由于上游地区大量使用黑河水资源,进入绿洲的水量由60年代9亿立方米减少到现在的不足2亿立方米,东西居延海已干涸,1400万亩梭梭林枯死。

  荒漠化的“并发症”

  土地的荒漠化和沙化会带来很多的“并发症”。

  并发症一: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已有67万公顷耕地、235万公顷草地和639万公顷林地变成了沙地。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后山地区、阿拉善地区、新疆塔里木河下游、青海柴达木盆地、河北坝上地区和西藏那曲地区等地,沙化地区平均增加4%以上。由于风沙紧逼,成千上万的牧民被迫迁往他乡,成为“生态难民”。

  截至200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为263.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6%。全国沙化土地面积为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2%%。国家林业局提供的资料显示,上世纪末,沙化每年以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每5年就有一个北京市的国土面积因沙化而失去利用价值,全国受沙漠化影响的人口达1.7亿。

  并发症二: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

  土壤风蚀不仅是沙漠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首要环节。风蚀会造成土壤中有机质和细粒物质的流失,导致土壤粗化,肥力下降。据采样分析,在毛乌素沙地每年土壤被吹失5—7厘米,每公顷土地损失有机质7700公斤,氮素387公斤,磷素549公斤、小于0.01毫米的物理粘粒3.9万公斤。中国科学院寒旱所测算,沙漠化致使全国每年损失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达5590万吨,折合化肥2.7亿吨,相当于1996年全国农用化肥产量的9.5倍。

  并发症三:自然灾害加剧

  还有一个最能让我们有直接感受的危害,那就是导致自然灾害加剧,沙尘暴频繁。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主任刘拓告诉记者,全国特大沙尘暴上个世纪50年代发生了5次,60年代发生了8次,70年代发生了13次,80年代发生了14次,90年代发生了23次。但进入新世纪以来,沙尘暴是逐年递减的趋势,2001年发生了13次,2002年发生了11次,2003年发生了2次,2004年发生了6次,今年在北京地区就更少了。不仅如此,根据北京市环保局监测的数据,北京城区的可吸入颗粒物,1998年可吸入颗粒物达标天数是27%,到2004年已经达到了62%。

  破坏与治理相持的现状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永远是个让人愿意为之奋斗的梦想。土地沙化是中国当前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是生态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土地沙化不仅恶化生态环境,衰退土地生产力,威胁江河安全,而且加剧沙区贫困,2003年中国重点沙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与发达地区差距更大。

  来自各方的努力让荒漠化的治理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截至2004年底,全国累计治理沙化土地2237万公顷,自2001年的4年来,实现了年均沙化土地治理面积大于扩展面积的历史性突破,沙化土地加剧扩展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许多地区的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监测结果表明,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得到初步遏止,‘破坏大于治理’的状况变为‘治理与破坏相持’”,2005年6月14日上午,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在北京公布了2003年11月—2005年4月组织的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重点治理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绝大部分省区治理面积大于破坏面积,全国沙化土地由上世纪末每年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为每年减少1283平方公里。”国家林业局的监测结果似乎让我们看到了治理带来的希望。

  ■新闻缘起

  六月十七日是第十一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六月十四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介绍了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的最新动态,数据显示,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出现净减少。同时祝列克指出,我国荒漠化、沙化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当前防治工作的成绩还只是初步的、阶段性的,形势仍很严峻。(本报记者刘莉)

来源:《科技日报》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绿源”环保协会  地球,你我共有;绿色,你我共享。http://www.hnly.org 凤凰环境保护发展中心:http://www.pepdc.cn  创建和谐的绿色家园是我一生的梦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5-7-16 23:51 , Processed in 0.03238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