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谐发展 整体推动
----地区性青年环保组织与高校环保社团的分析及其未来趋势探索
李轶(liyi) 安徽/山西
前言
从九十年代初到现在,这十几年时间内,学生环保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发展了起来,近几年来发展速度尤为飞快,为什么呢?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信息的交流。现在非常重视交流方面的问题,而九十年代时相对比较缺乏各组织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在最近几年来,我们学生环保社团这方面,注重彼此间的经验交流,不时地举办一些研讨会、论坛、交流会等,相互汲取经验,取长补短,这是真实而又实际的面对面交流学习,同时,我们也在进行着无形中的不可见的交流,那就是通过通讯工具,比如网络、电话、邮件等,这些信息的畅通和最大共享。
关键字:地区 环保 和谐 社团
情况概述
环保中的交流与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将信息及时地传递,才可以达到资源的最大程度的共享。现在,网络已经相当的发达,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于是,很多的网络平台和论坛建立了起来,为各地的环保组织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让学生环保蓬勃发展,另外,通过一些地区性的组织开研讨会,相互交流与学习,使得学生环保向前跨了一大步。就我了解,04年十月南京会议非常成功,各地区学生达成共识,组建了一个地区学生环保组织交流的平台,后来取名叫做济溪,她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环保组织的发展,各地交流程度明显加大,而且使资源和信息达到了最大程度的共享,不管对组织还是个人,都有很大的提高!
当然,地区性青年环保组织在社团的发展上其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这类组织以服务学生环保社团为宗旨或者说是使命,分享相关的资源与信息,可以说算是地区性青年环保一个对外的窗口和交流平台,其进行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同时,推动了该地区学生环保社团和青年环保事业的发展。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就可以看出来,北京、南京、浙江、安徽、上海、西安、成都、山西等都有地区性组织或类似地区性组织,很明显地带动和推动了本地区的社团发展,当然,各地区组织都因其一些客观的因素而存在这不同的问题,还有特例,那就是比较特殊的厦门绿野、兰州绿队和云南唤青,一个社团成为该地区的核心力量,起到了带头作用。接着,武汉、甘肃、河南、黑龙江、吉林、重庆、海南、湖南、山东等地区也先后创建了地区性组织的力量,还有一部分地区正在筹建之中,比如广西。类似的情况是:这些地区性组织都是以该地区各学生环保社团的核心骨干力量为依托,以志愿者的身份自愿参与日常工作,为本地区青年环保组织发展提供服务与便利条件。
地区性青年环保组织分析
一些较早期发展起来的地区性青年环保组织在发展几年之后,均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同时,也带动了“后进”地区的区域性青年环保组织突飞猛进,没有类似组织的地区寻找成熟时机搭建组织框架,已经成立了地区性青年环保组织的地区,在学习与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壮大。但是,早期发展起来的地区性青年环保组织,目前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而其曾经的骨干力量大多为高校人员,都已经面临着毕业,或者已经毕业,而后备军的培养必须从各高校的低年级中选拔,这样,必然会有人员的重复建设的问题存在,而这批后备军不能及时地达到组织所需要的能力高度,势必就出现了所谓的“断层”现象,导致直接的后果就是组织的综合水平下降。因此,传承问题,必须要做好,做及时,否则,各种“病症”都会相继出现。很多时候,各地区代表聚到一起,传承问题也是讨论的焦点问题,好似成了“必修课”。
目前大多数的地区性青年环保组织仍然做着自己的项目,很少有纯服务性的,客观事实也是不允许的,毕竟这种组织需要维持自身的正常运行,不过据我了解,还是有这种纯服务高校环保社团的地区性组织,比如武汉绿色基金,它是以社团“退休”下来的主要负责人作为骨干的,这样,不仅让这些有经验的“老人”发挥了余热,将自己的经验传递给了后来人,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人才的重复培养。而其他地区的组织,就是存在着这些问题,而无法解决。经常讨论的传承问题,也许可以借鉴武汉绿色基金的经验,探讨一套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更多地深入的问题,我们不妨让武汉绿色基金的朋友具体来介绍和推广一下。我们尽量让地区性青年环保组织好地服务和推动本地区的青年环保力量,以求达到最好的发展。在这里,我们探讨需要解决的问题有:1、如何让地区性青年环保组织维持自身的平稳发展;2、如何避免资源(主要是人力资源)的重复性建设,即很好地解决传承问题;3、如何更好地服务和扶持本地学生环保社团,使各相关资源达到最大程度上的共享,并与高校环保社团和谐相处,共同推进本地区青年的环保工作。
在我参加的社会活动中,接触到了不少的NGO组织,给我的一个主要想法就是:加强NGO自身素质建设,所以,在这里,我先谈谈个人关于地区性青年环保组织内部建设和发展思路:
第一、 对骨干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内容大致为一些团队建设、个人能力、工作效率等学习资料。目的是使能力强的人员更加强,能力稍微差弱的人员变得强起来,只要给他们一个机会,在某种意义上,组织就是人才成长的摇篮与学校;
第二、 定期地组织工作人员进行拓展训练,其实也就是大家在一起玩,大部分应该为游戏。目的是为加强内部人员的感情,构建和谐的氛围,这样,更利于工作的开展与组织的发展;
第三、 不定期地组织一次茶话会等联谊活动。目的是增进各组织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更多的是经验的分享;
第四、 将各相关环保资料最大程度地与本地区各高校环保组织共享;
第五、 及时为本地区各高校环保组织提供全国各地环保信息,做到真正地服务于各高校,而不是让各高校来配合地区性青年环保组织的工作,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服务,相辅相成,依赖性发展,同时必然推动本地区青年的环保工作,当然,相互合作还是相当重要的。
其他建议:
一、 尽快建立各高校环保组织通讯录(最好为公共的),包括协会网站、邮箱、QQ群等;目前,大多数协会用的都是负责人的联系方式,而学生社团的更新太快,所以,需要鼓励和帮助高校环协建立公共的联系方式,邮箱在这里也起到一个很大的作用;
二、 建立一个公共邮箱作为资源库,供大家下载与上传;
三、 工作责任到人,提高效率,节约时间;
四、 学生以学业为重,提高项目的专业性,可以提前针对性地进行培训。
其他的问题,以安徽为例来探讨。地区性青年环保组织本来就很难定位与维持自身,大多数是一种类似于NGO的草根组织,说不好听了,就是非法组织。那么,自身定位就是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因为很多高校环保社团是很受学校的限制,学校不欢迎其与一些非正式的组织来往,也许学校是担心学生的安全性问题。因此,如果没法在短期内注册的话,我们可以试着参照绿满江淮的模式,以一部分力量来发展产业,一方面,可以算是合法的组织,另一方面,可以赚钱,来维持组织的正常运转以及为骨干补贴资金,以挽留一部分砥柱力量,这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骨干工作人员的流失和人力资源的重复性建设。
高校环保社团分析
每个社团都有自己本身的特色,取决于其所处的各种环境因素。学生社团处在各个学校,有着不同的背景,各自的条件也是不一样的,有些社团受学校的限制真的是很大的!不可能象山诺(北京林业大学)和绿野(厦门大学)那样在外面的实践活动较多,他们可以说是在野外生存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各社团不可盲目地仿照,应该根据自身的现实条件来发展,依照自己协会的宗旨和定位来做事,切实地来发展自己的社团,为改善一方水土来做贡献。至于传承问题,很是个问题,是现在全国各地社团关注和讨论的问题,也是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但是,毕竟各社团还是有其特定的传承方式,否则,又怎么会发展这么多年呢?我们需要的是探讨一种良好的传承方式,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问题产生。
随着学生(青年)环保组织的不断增多,一些校园内基本的活动,已经不能满足这支庞大的队伍,借鉴一些官方组织的说法,都开始做起了自己组织的项目。这好象已经成为一种流行,对与处于青春期的年轻人,也喜欢赶时髦!这样,就势必要出现一些为了做项目而做项目的情况,不立足于自身和现状,盲目地做,好高务远,最终导致一事无成。
我们学生社团目前没有形成一种及时发布消息的习惯,很多时候,只是在那里埋头做一些环保活动事情,殊不知这就是一个弊端,我们花了那么多时间与精力,做出了事,就是要让大家了解,让周围的人都知道,知道我们到底在干什么,告诉他们我们做这个事的目的,总的目的也就是为了向周围的朋友灌输环保的理念,这是因为环保是一种全民意识的行动,单靠个人或某个组织的力量不远远不够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宣传环保,渗透观念,灌输意识,影响行为。也许有的社团由于学校的某些限制因素,只能够立足于校园,但是个人建议还是寻找机会适度地走出校园,哪怕就是组织去野外进行一次游玩,让大家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其中,可以穿插一些生态旅游的观念,顺便可以了解周围的环境状况,或许会有什么发现,也可能是心灵的一次洗礼呢!可以用自己的行动,比如拣垃圾,来影响周围居民的意识和行为。不要忽视和怀疑个人改变环境(包括周围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能力!!!
学生环保社团毕竟是处于高校之中的,究竟是立足于校园还是跨出校园,这就要看协会的具体情况与其宗旨了。我想,大多数环保社团还是立足于校园的,当然,适当的走出校园,拓展一下思路与视野也未尝不可。
学生环保社团区别于地区性青年环保组织还在于其发展模式与宗旨不同,前者的存在很多时候是为锻炼会员能力,丰富校园生活,大多数情况下是在做小活动;而后者的存在是为推动本地区青年环保工作,适当改善一方水土,很多时候是在做大项目。但两者共同点是骨干力量都是青年学生,或者说大都是从学生环保成长起来。两者的交叉性还是相当大的,完全可以进行适当的合作,共同发展,一起来推动青年环保事业。我相信学生环保社团和地区性青年环保组织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和谐发展,共同推动环保事业!
尾 声
我们是志愿者,大多数是学生,也都是人,尽管目前处于学生时代我们有些无忧无虑,可是我们需要有自己的工作,我们是人,需要吃饭,如果我们连最起码的生活保证都没有了,还怎么做环保?那样现实吗?有时候还是理智一点的好!另外,我们是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业,而有不少人在做环保方面投入了过多的精力,以至影响到了学习成绩,虽然我们在学校不需要考虑生活问题,但是我们即将毕业的人,势必要考虑到自己的将来和前途,我们就要走上社会,不可能再过多地依赖于父母,需要有自己的职业、工作。因此,我们做学生环保的同志们一定要有自己明确的方向,考虑如何才可以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立足。也许,有的人仅仅是一种兴趣,在他心底,他是永远不会从事环保事业的,但是有的人是深爱着环保,也许将以此作为自己的终身奋斗事业!
希望各种因素都可以和谐发展,以达最好的效果与状态!
后记:本文均为根据自己的了解所作,仅仅是谈自己的想法、看法与认识,如理解有误,敬请原谅!由于不是很了解各地区性组织的具体成立时间,所以,排列并不以时间的先后顺序,只是根据自己的了解,也许,还有一些情况是我没了解到的,发生的误差忘大家谅解!
|
|